绵阳涪城:产业“造血”助彝乡脱贫奔小康

本报记者 唐平杨海燕 陈正

四川省昭觉县竹核乡,一座座整齐排列的黑色大棚蔚为壮观。大棚内,一朵朵羊肚菌早已破土而出,长势喜人。

“2017年底开始种植羊肚菌,从最初的35亩已发展成现在的100亩。”大棚内,羊肚菌种植大户毛国富对记者谈及羊肚菌给自己带来的巨大收益时算了一笔账,每亩鲜菌产值约1.5万元,现在总产值已达到150万元,纯利润估计在50万元左右。

发展食用菌产业是涪城区对口帮扶昭觉县加强“造血”功能的诸多举措之一。自2016年对口帮扶以来,涪城区“协作”昭觉县大力发展扶贫产业,探索出“大园区、小业主”等产业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持续增加贫困群众长期受益的脱贫攻坚新路子。

昭觉县位于大凉山腹地,农作物以土豆、青稞、荞麦等为主,附加值相对较低。2017年,涪城区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通过试种定位于适合当地的高附加值农作物——羊肚菌,2018年投入230万元帮扶资金,利用当地冬季闲置稻田,采用“稻菌轮作”产业发展模式,让昭觉县土地种植“一季变两季”。

在推广“稻菌轮作”的同时,涪城区结合昭觉实际,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围绕“一乡一品、一村一业”,大力发展特色作物。如今,昭觉县已建成核桃栽培和嫁接示范基地3000亩,现代粮经复合产业园500亩,培育创建有机苦荞、马铃薯“三品一标”农产品3个,带动建成苦荞有机种植示范区1.2万余亩。

初春,昭觉县四开乡好谷村还有阵阵凉意,但建设中的涪昭现代农业产业园却是一片火热繁忙。新建成的6000平方米智能玻璃温室大棚和6000平方米智能育苗大棚在春日阳光的照射下,格外亮丽。

涪城区对口帮扶昭觉县前线指挥部项目推进组组长严荣斌对记者说,该产业园将是集“示范基地、培训基地、创业基地,综合服务中心、展览展示中心”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群众参与”的产业模式进行运营。预计实现年产值1.2亿元,实现销售利润5000万元,带动约3000户农户增收。

“2018年到园区务工,每个月能挣2300多元。”项目效益也得到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证实。蔬菜大棚里,正忙着摘菜的好谷村村民吉勒阿呷对记者说,“现在除了在园区打工,还把家里土地都流转了收租金,每年有3万多元的收入,日子会越过越好。”

产得出还要卖得脱,实打实的收益最终体现在销售上。为打开昭觉县农产品销路,涪城区创新思路,以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先后招引5家内陆电商企业到昭觉县投资兴业,积极探索推广多种农产品原产地直销、网络定制、在线预售和线上线下融合等销售模式,年实现电商交易额达200余万元,用网络撬动了市场,增加了收入,提升了特色农产品知名度。

“持续多年,我们一直探索股权扶贫的长久之路,将扶贫资金变股金,有效增强村民发展内生动力。”日哈乡觉呷村第一书记王驰介绍。“输血”是手段,“造血”是根本。2017年,涪城区投入“爱心扶贫资金”30万元购买基础母羊200头,作为昭觉县日哈乡觉呷村3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股权投资。如今,已累计发展羊352头,目前存栏225头。村民累计分红79050元,人均分红510元。

在发展种养产业时,涪城区依托“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将扶贫资金、土地等变为股金,所有红利按照不同股金比例分配给贫困户、非贫困户和集体经济,推动产业发展。与此同时,该区还结合昭觉实际,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建立蔬菜大棚、建设爱心超市、发展养殖基地等方式,探索建立“大户带、小户跟”、承包责任制、股份经营制、代种代养等多种生产经营管理模式,不断健全“集体与个人、产业与利益、责任与分红”等机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