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邓世昌下令撞击敌方军舰,直到现在才发现他的真实意图

光绪帝在听闻邓世昌为国捐躯后,洒泪吟道:“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邓世昌是我国清末著名的水师将领,也是一名值得世人所铭记的民族英雄。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在当时有一桩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悬案,那就是在弹药用尽后,邓世昌为何要指挥战舰撞向敌舰?他究竟是为何会做出如此疯狂的举动?直到百年之后,人们打捞出来残船,他们才明白邓世昌当年的良苦用心

甲午海战,邓世昌下令撞击敌方军舰,直到现在才发现他的真实意图

出生商贾之家,却怀着为国请命的决心


在1849年10月4日,一位名为邓世昌的男婴呱呱坠地。他出生在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的一家商家之家。父亲邓焕庄经营着不小的茶叶生意,尽管生意状况甚好,但是这位有先见之明的茶叶商人依旧认识到,在这烽火连天、战乱不断的黑暗乱世,唯有从根本上改变这个国家,才能改变目前这个混乱的局面。

于是,邓焕庄将全家的希望寄托于邓世昌的身上,希望儿子能够代替已经垂垂老矣的自己来实现这个心愿。苍天不负有心人,邓世昌从小聪明伶俐,在读书上的天赋更是独一无二。邓焕庄为了让儿子学习更多有用的知识,便花费重金请来外国老师,教授邓世昌外语。

这使得邓世昌从小“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知识渊博不似孩童。外加上邓世昌本身更是勤学好问,刻苦学习

甲午海战,邓世昌下令撞击敌方军舰,直到现在才发现他的真实意图

在1867年,邓世昌选择从军,立志为保卫国家成就一份事业,俗话说“好男儿志在四方。”邓世昌年仅十八岁便离开了家中去往广州学习操控与驾驶轮船。邓世昌不仅忍受着背井离乡的思乡之苦,而学业上的重担也常常压着邓世昌,让他无法喘气。

但是邓世昌只要一想到自己的祖国还处于水深火热的危难之中,邓世昌便愿意克服一切苦难,只求能为国效力。在1871年,邓世昌历经了5年的学习后才第一次回家探亲。但这却也让邓世昌感触良深,收获颇丰

在那时,邓世昌的实力与眼界远超过同龄人,他更是在1874年的2月被船政大臣沈葆桢奖授予五品官职,任命为“琛航”运输船大副。这时的邓世昌足以被称为少年英才

而邓世昌不同于常人的不仅仅是丰富的学识与坚持不懈的精神,更是因为他有着远超乎于常人的眼界。邓世昌早在父亲为他聘请西洋老师时,便明白了一个

显而易见的事实:此时此刻的西方各国无论是在文化还是科技方面都远远超过了中国。我国著名将领林则徐曾说过:“师夷长技以制夷”。邓世昌深谙其中的道理。

甲午海战,邓世昌下令撞击敌方军舰,直到现在才发现他的真实意图

于是邓世昌向上级上书,请求出国留学,学习西洋更为先进的造船技术。此后,邓世昌便开始了他的留学生涯。在英国,邓世昌遇见了各种各样的人与事,他

毫无疑问为当时被称为“日不落帝国”的英国所万分惊讶

邓世昌本以为中国的造船业已经步入正轨,谁知与英国比起来,中国的造船业宛如初生婴儿一般毫无还手之力。而邓世昌如同一块不知饥饱的海绵,不停地吸取着知识。

同时邓世昌也学习着英国的军事理论与军事指挥技巧。最后,邓世昌于1881年8月17日返回中国,此刻的邓世昌带着从英国带回来的军舰,已经满腹知识,他坚信自己能以此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委以重任,担起复兴祖国的重任


在邓世昌回国不久后,李鸿章因为家庭的原因不得不辞官归隐。1888年,邓世昌被朝廷委托重任,去平复台湾吕家望起义,他完满完成自己的任务。自此之后,邓世昌名声大震,由于他的战功赫赫

,朝廷更是对他分外欣赏,决定对他委以重任

从此,邓世昌加官进爵,荣登二品大员。自此之后,邓世昌更是格外努力,希望凭借一己之力来挽回国家如今残破的局面,希望能实现自己一生的夙愿。在他就任的这几年里,邓世昌勤勤恳恳,为民请命,实乃为心系人民的清廉官员,他无疑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

甲午海战,邓世昌下令撞击敌方军舰,直到现在才发现他的真实意图

以身殉国,一缕忠魂就此消散


在1894年,中国与日本之间的矛盾一触即发,历史上记载的甲午中日战争就此开战。邓世昌率领“致远”舰,与日本军队展开了殊死搏斗。尽管邓世昌将个人生死置之于度外,但是那时的日本科技发达,军事力量远远强于中国,邓世昌更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眼看着自己的手下一个又一个失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弹药也渐渐用完。但是对方依旧没有过大的损失,这令邓世昌更是悔恨万分。眼看弹药用尽,邓世昌下了自己最后一条命令:“操控船舵,撞向敌舰。”

尽管手下对于邓世昌的要求百般不解,但是忠心耿耿的他咬了咬牙,听从了邓世昌的指挥,遵循了邓世昌指挥战舰撞向敌舰的命令。最终,邓世昌

英勇殉国,两国拼得你死我活,最终没有一方占得便宜。这场战争最终以懦弱的清政府向日本割地赔款为结束。

甲午海战,邓世昌下令撞击敌方军舰,直到现在才发现他的真实意图

这场战争疑点重重,邓世昌本可成功逃离,为何要自寻死路撞向敌舰,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身为军事天才的邓世昌不可能不知道这条道理。到底是什么让邓世昌抱有

同归于尽的决心?

直到百年之后,有人从海中打捞残船以及军舰的残骸,才明白事情的真相。原来,早在战争开始之前,邓世昌便在“致远号”上绑上了一颗鱼雷,哪怕在弹药用尽之后,也可以给予敌人致命一击,可以说,邓世昌从未想过活着离开战场,他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换来祖国的胜利。“

自古名将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历史上还存在着许多如同邓世昌一样的爱国名将,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只求国家繁荣安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