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道德經》最後一句天道無親 常與善人的真正意思嗎?

文明的核心是文字,我們從文字講起。

先從老子《道德經》說起,原文的最後一句: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以前,公子鑌解釋過古文的“善”,意思一般不是現代意義的好。

因為古代文字一般不是抽象的,就是畫畫。是羊,就畫一頭羊;是狗,就畫一條狗,簡單易懂,沒有別的意思。就像計算機的機器語言,只有 0 和 1。

機器語言是低級語言,這個低級不是級別低,而是指底部、基礎。

現代語言就是高級語言,是不斷抽象,發展的。

“善”這個字,現有資料,是記載在春秋的克簋,君主和主祭司祭祀時用的鼎,器皿。

肉食動物不易獲得,珍惜之物,祭祀時作為犧牲,表示莊嚴,神聖,羊是其中之一。

現代社會,肉食普遍,羊肉串,羊排,就對羊的這個初始含義毫無感覺了。

那麼,從這個角度理解,古代的善人,就是指強者,王者,而不是現代意義的好人。

抽象意義出現後,善變成好。古文“王者”是“善人”,後來就用孤家、寡人表示。“善人”就不再表示孤單,而是高高在上的王者,君主了。

就原始道家思想而言,凡出現善字,解釋為好,都是錯的。好是後來的抽象意義。

這個就是語言的緩慢漸變,緩慢發展的歷史進程。

現在回頭看《道德經》的這句話: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這個文字是對仗的,無親指沒有親緣,孤獨、孤單,跟孤單的善人配合,就是孤家寡人的意思。

這裡突出幾個關鍵字意思:天道、單一、王者、孤獨

讀《道德經》,讀到這個層面,就非常好了。就像喝茶,甘苦皆有,回味無窮。一定要寫成一個句子,那是學生考試用的。

古人講,“不求甚解”也是指這個讀書高度。

任何語言都有語法。沒有規矩,是無法成文的。

中文當然也有語法,只是外國人不懂,尤其西方人不懂。西方文字要從古登堡印刷術算起。三百年語言,怎麼跟三千年比。

為什麼語言有語法?其實是受制於造紙術,印刷術。

造紙術,印刷術,表示語言文字的兩大革命突越,也是文明的兩大革命突越。

最早中文是刻在龜殼上,一般的書寫順序,就是從中間寫,然後四周填滿,能刻多少是多少。後來青銅革命出現,就把龜殼文字複製到青銅器皿上。複製過程,就會因為人為失誤,出現缺失或增刪。

到了戰國簡牘出現,文字就會因為竹木的規格,書寫變得規則起來。這樣,中文語言文字,就開始發生了變化。

原來龜殼的書寫,是先中間然後四周,到了簡牘時代,變成有了上下,左右。

至於上下左右,在秦國之前,國家之間也是各行其是。

比如,我們現代人讀文習慣,是左青龍、右白虎,而古人的閱讀習慣,則是右白虎、左青龍。

古代文字和書寫工具珍稀,因此,主要就是記載君主和祭司的思想和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