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老子本人和《道德經》的最早的權威記載,是出於司馬遷的《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其中的描述為: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於段幹。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於漢孝文帝。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昂太傅,因家於齊焉。
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
在據傳是西漢劉向所著的《列仙傳》中的描述則是: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陳人也。生於殷,時為周柱下史。好養精氣,貴接而不施。轉為守藏史。積八十餘年。史記雲:二百餘年時稱為隱君子,諡曰聃。仲尼至周見老子,知其聖人,乃師之。後周德衰,乃乘青牛車去,入大秦。過函關,關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強使著書,作《道德經》上下二卷。
老子無為,而無不為。道一生死,跡入靈奇。塞兌內鏡,冥神絕涯。德合元氣,壽同兩儀。”
對於這些文字記載,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就會有不同的解讀。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尊儒尊孔者都以《史記》中“或曰”的老萊子和太史儋作為老子晚出的證明來幫助孔子成為史上私人著述的第一人。
儘管在《史記》、《漢書藝文志》、《戰國策》、《莊子》和《韓非子》中都有老子與老萊子等不是同一個人的表述和佐證,但直到帛書及竹簡出土後,此論調方逐漸淡去。
而具有宗教色彩和神秘主義傾向的則偏愛“騎青牛過函谷紫氣東來,遇關尹強著書化胡西去”來為他們註釋過程中的無法解釋來尋找解釋。
如果想要儘可能地對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的真相進行挖掘,結合現有的歷史文獻,我們要回答的第一個問題是:
《道德經》究竟是本什麼書?
答案在於《道德經》全文,以及散落在歷史記載中的證據碎片中。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錄老子為“周守藏室之史也”,《漢書·藝文志·諸子略》稱雲:
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
(一起國學注:君人南面之術,古帝王以坐北朝南為尊,古人南面稱王也。所謂“人君南面術”,即為治國之道、帝王學、統御天下之術。)
這其中的“君人南面之術”,與史官之論構成了相互印證,不光是對於道家源流的追溯總結,亦可作為《道德經》一書的寫照。
將“君人南面之術”作為《老子》的學術背景,這可以從上面所引的《漢書·藝文志·諸子略》中得到證明。但是,僅有這一文獻記載,證據尚顯不夠全面與紮實。
《論語》被普遍認可為我國曆史上的第一部私人著述。這個結論之所以暫時成立,是因為到目前為止老子的身份及《道德經》來源的不確定性。
同時,由於現在出土的文獻已證明《道德經》比《論語》更早,而《論語》之前是“學在官府”,故而,《道德經》當是官府之學,此應無疑問。而先秦的官府之學,稱之為“君人南面之術”又是順理成章的。
(一起國學注:“學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顯著特點。是對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國奴隸社會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徵。學術和教育為官方所把持,國家有文字記錄的法規、典籍文獻以及祭祀典禮的禮器全部掌握在官府。)
從《道德經》全文內容來分析,其中關於治國的內容佔據了大量的篇幅。一部著作,篇幅最多的內容是它的中心論點,這是一個最合理不過的解釋。儘管,有些人堅持這些治國的內容是為了老子論道服務的,但同時,將《道德經》中的道論理解為是為治國理念提供形而上學依據,這在邏輯上同樣站得住腳,且符合先秦道家“明天道以喻人事”的思想脈絡。
因此,從歷史文獻、文化背景和典籍文本這三方面同時入手,我們,如果我們可以拋卻曾有的一些主觀成見的話,是完全能夠在邏輯即相互印證又互無牴觸的情況下,得出《道德經》是“君人南面之術”這一結論的。
《道德經》是如何流傳於世的?
或者換個問法:如果《道德經》是周代的“君人南面之術之術”,本應該是被保存在王室之中秘典,是什麼樣的歷史機遇、歷史事件,讓王室之中的治國理政的重要文獻流散到了民間?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確定作者老子大概的生活年代。
史學家們現在推估老子出生在約公元前571年的東周—春秋時期,這個結論是以目前在學界佔主流的孔子生年(公元前551年)作為依據得出的。因為,約在公元前530至前522年之間有“孔子適周,問禮於老子”的相關記載。
在老子出生後的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500年間,恰有一個歷史事件能夠為我們的問題提供一個合理的解釋。那就是史上著名的“王子朝奔楚”。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死後,周悼王姬猛(嫡長子)繼位。周王室在繼位問題上發生內訌,王子朝(姬朝,庶長子)攻擊並殺害周悼王,佔據王城(洛陽)數年。王子匄(姬匄,嫡次子)避居澤邑為周敬王。公元前516年秋冬之際,晉頃公出兵支持王子匄復位。王子朝立五年而敗,攜周室典籍奔楚。
根據《呂氏春秋·先識》記載:
夏太史終古見桀迷惑,載其圖法奔商;商內史向摯見紂迷惑,載其圖法奔周。
一方面表明周王室圖書館收藏有夏朝、商朝的圖冊文物,另一方面也說明攜典籍投奔“有道之國”是古來傳統,或許是擁有王權的必要條件。因此,王子朝攜周室典籍奔楚,如果不是表明他相信楚國將代周而興,那麼就表示他仍然是周王室的合法繼承人或是與之相關籌碼。
然而在王子朝奔楚之際,恰逢楚平王死,楚國在繼位問題上也動盪不安。種種跡象表明,王子朝一行並沒有到達楚國都城,而是滯留在南陽西鄂一帶(今河南省南陽市石橋鎮)。也就是說,王子朝很有可能並沒有把周室典籍送交給楚國君臣,而是將它們妥善地保留在自己手中。
我國現存史書中,既沒有記載楚國何時何地收到過這些周室典籍,也沒有明確記載這批珍貴文獻的下落,在以後的歷代出土文物中也不見它們的蹤影,這些人類文明史上的無價之寶從此就神秘地失蹤了。
王子朝奔楚是先秦文化史上一件大事,此事被記錄入《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和《史記》等書中。這一事件,完全可以構成作為帝王之書、“君人南面之術”的《道德經》流於周王室之外的歷史背景和直接原因。
在《莊子·天道篇》記有:
孔子西藏書於周室,子路謀曰:由聞周之徵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焉。孔子曰:善。往見老聃,而老聃不許。
此段記述似可表明,周敬王由於未能從王子朝手中追回周室典籍,故而重新向天下徵集圖書,以重建周王室圖書館。而老子是眾所周知的應當保有此類典籍的可能人選。
因此,《道德經》這一本應收藏於周王室中的“君人南面之術”的著作,極有可能由於“王子朝奔楚”這一歷史事件而外流於周王室之外。
老子究竟是誰?
這個問題,我認為應當分解為三個問題,即:《道德經》的作者老子,周守藏室之史老子, 傳播《老子》的老子,分別是誰?
《道德經》的作者,如果我們接受《史記》和《列仙傳》中的說法,是在“至關”之時遇關令尹喜“強使著書”。此說法於情於理殊為可疑。不合常理的描述往往暗示著春秋筆法的難言之隱,這是我們在閱讀和理解古代著述時需要特別引起注意和警惕的地方。按上述說法,我們似乎更應該將《道德經》的作者老子看做是一個神而不是一個人。“他不是一個人”似乎更應當是這個問題的答案。
這並不是要神話老子,而是說,《道德經》這一典籍,可能並非是由一個人所著。而極大可能是經過了相當一段時間的延續,由多個人甚至幾代人的努力而完成的。
如果我們把這作為一個假設的話,這一假設之所以得以提出,源於在歷史文獻的證據面前,老子的無法確定性。而這一假設得以成立的證據,在於《道德經》本身。
從文本上來看,學界認為《道德經》的“道經”和“德經”這兩部分的用詞是有一定的差別的,“德經”部分的用詞相對更加古老一些。
由此我們可以認為:老子是個壽命足以長到能夠經歷文字的變遷的傳奇,或者老子這個稱謂所指向的是經歷文字變遷的一些人。前者顯然有超自然的成分,所以我認為後者更符合邏輯,而且也完全吻合《漢書》中“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的歷史定位。
根據對上述第二個問題的分析,周守藏室之史老子可以推斷為攜帶著眾多周王室的典籍,包括《道德經》,是一個隨王子朝奔赴楚地的史官。王子朝被殺後,他並沒有回到周敬王那裡。他和他所保存的典籍不知所終亦不知所蹤。
關於《道德經》是如何傳播到民間,如果我們認真比較《史記》和《列仙傳》中的描述,細節中的差別還是能夠提供一些蛛絲馬跡的:《史記》中的表述為“至關”,並未明列關名,有人徑將《列仙傳》中的“過函關”來將《史記》之關解為函谷關。但是,函谷關據考於戰國時期立關,遠後於老子的年代。因此,我們有理由懷疑此關未必為函谷關。而且,更大的可能性是,此關為王子朝奔楚的楚國關界。如上所引,王子朝一行等人未入楚都,而是在楚國邊界附近地區盤桓數年。《道德經》極大可能是在這一時期流傳出去的。而隨著它的傳播,接觸它的人逐漸增多,流傳範圍逐漸廣泛,漸次可能通過老萊子在楚地傳播,通過太史澹傳入秦地等。當然,最後這也僅只是猜測,為了給《史記》中所“或曰”的老萊子和太史澹之說尋找一種可能的解釋。
至此,關於老子其人和《道德經》其書,我們在有限的證據內所能獲得的有謹慎限度的結論當止於此。且,始於此,我們應是足以開始對於《道德經》具體內容的解讀。
本文為知乎玄易道人所著《馬王堆帛書通釋》序言,經作者授權後刊載,一起國學將陸續刊載《道德經》正文解讀內容,歡迎關注。(為方便閱讀有部分忠於原意的刪改)
閱讀更多 一起國學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