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變式創業如何實現持續發展?

眾所周知,細胞分裂是從一個細胞分裂成兩個,兩個變成四個,之後不斷擴展,共同形成一個龐大的組織。這是大自然的法則,也是生命生生不息繁衍至今的秘密。裂變式創業,也正是取法於此,通過“裂變、進化和混搭”來實現企業的持續發展。

裂變式創業如何實現持續發展?

【如何裂變?】

2004年,剛創業兩年的宗毅就遇到了創業核心團隊成員離職的危機。核心高管不僅成立了一模一樣的公司,而且還帶走了大量技術骨幹和客戶資源,給宗毅的芬尼公司帶來了沉重的打擊。痛定思痛,宗毅就開始考慮如何建立一套有效機制,杜絕這種不正常的分裂行為。經過多次嘗試,宗毅圍繞激勵機制以強大的利益綁定並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摸索出了一套完整的裂變創業模式。

宗毅規定,團隊的老大必須自願投資項目總投資10%以上的資金。對於一般員工來說,這不是一筆小數目,很多人都是抵押了房產,交出了所有的積蓄才湊夠這個數目。因此,敢於主動站出來,拿出全部家底來投資的總經理,既有幹事創業的魄力,又有破釜沉舟的幹勁。這種魄力和幹勁又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創業的成功。一旦輸了,打擊是致命的,所以他們拼死也要贏。這種機制看似殘酷,其實是為了選出真正的鐵血團隊,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創業項目的成功率。

不但裂變企業的總經理需要掏錢持股,創業團隊成員也都必須掏錢。一般情況下,創業團隊包括總經理的持股會佔到25%左右。剩下的75%的股份由芬尼的兩位創始人以及其他高管和投票人出資。這樣,大家就成為一條繩上的螞蚱,為了共同的利益共同前進。其中,兩位創始人每人各拿出25%的資金。為什麼兩位創始人要持有這麼高比例的股份?在宗毅看來,新公司的運營資金中很多是內部普通職工的家庭積蓄,一旦新公司出現問題,將會給所有員工帶來損失。有了母公司大比例持股,能夠讓母公司承擔大部分風險,抵消創業失敗的損失。

隨著新公司的發展壯大,新來的員工也會越來越多。為了綁定這部分人,宗毅設計了一種稱為“虛擬股份”的制度。具體操作是,每個在新公司工作三年以上的員工,可以以單筆1萬元的金額投入公司。這些資金雖然不佔真實股份,但是可以享受公司分紅。創業公司將拿出當年淨利潤的10%作為紅利,在全體持虛擬股份的員工中進行分配。因此,在芬尼所有裂變創業公司裡,工作三年以上的員工很少離職,尤其是部門主管的離職率近乎為零。從股權分配上看,創業團隊及總經理、母公司員工以及子公司員工都被共同的投入所綁定。裂變式創業用利益捆綁住了所有的節點,打造了一個利益共同體,通過公司之間核心員工的交叉持股,打通產業鏈所有利益環節,用利益捆綁所有人。

裂變式創業如何實現持續發展?

【如何進化?】

組織進行新陳代謝,是裂變式創業的核心,也是保持企業活力的基礎。如果沒有一套合理的組織方式,再好的項目、再強的團隊,最終也只能陷入生老病死的循環之中。破解這一問題的關鍵就是在於,如何讓組織能夠具備自主進化的能力。

宗毅對此專門研究了美國總統的權力交接,並借鑑了政治上常用的方法,推出了《芬尼基本法》對公司總經理的任期進行了明確。該辦法的核心內容是,公司總經理為五年一大選,大選獲勝可連任,但最多連任一屆。卸任的總經理可以參加其他裂變公司的競選。定期更換總經理的制度設計,減少了不必要的內鬥,讓管理層能夠聚焦企業發展,確保企業跟得上時代的步伐。

為了確保參加大選的人員質量,宗毅還成立“隔代學習班”,集中培養低層次的年輕幹部或優秀員工,確保大選時有大量優秀的候選人進行競爭。另一方面還可以讓隔代競爭打破層級之間的親疏遠近關係,避免候選人中存在大量近親關係。

在萬眾創業、大眾創新的時代,企業充滿了不確定性。要依靠自發狀態敏銳感知,創造觸發點或引爆點,在時間、空間和功能上才能實現從無序到有序的結構。

大多數公司的內部組織結構是中心控制、總部協調、內部相互依賴。宗毅使用了去中心化的方式,採用分佈式的組織結構,將內部機構扁平化,打破科層制帶來的平衡。而宗毅所採取的這種組織方式卻是分佈式、無中心、自生長、內部市場化。整個分佈式結構就像一張網,每個裂變的子公司與總公司和其他子公司之間的關係是並列的,就像網上的結,彼此之間並不存在直接隸屬關係。即使某個公司出現問題,不會因為個體的滅亡而導致整體的癱瘓。裂變成立的子公司,採取單品策略,只做一個細分市場的產品,極大地降低了市場風險。子公司之間雖然是相對並列,但是由於公司員工特別是高管互相持股,又提高了相互之間配合默契。這一點與珊瑚極其相似,珊瑚蟲彼此獨立,但骨架連在一起,共同形成了珊瑚樹,乃至珊瑚礁。珊瑚樹和珊瑚礁沒有所謂的中心,即使拿掉任何一個珊瑚蟲,也不會影響到整個珊瑚樹的安危。

但是,這種去中心化的組織方式又比珊瑚樹更加先進。按照流程,每個裂變首先要成立的不是子公司,而是項目事業部,由總公司和其他公司給予強力支持。當銷售額突破2000萬元時,該事業部才能夠脫離孵化期,由事業部變成公司,徹底獨立。這種模式最大的好處在於能夠有效控制風險,如果在孵化期內項目運轉不成功,就可以及時止損把損失降到最低。

更為重要的一點是,裂變模式產生的子公司大多都是沿著芬尼公司的產業鏈,向上、向下延伸。芬尼克茲公司的經營範圍是熱泵產品研發、生產及提供綜合節能解決方案,之後裂變出製冷工程設備、節能設備、電氣以及能源等等子公司,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及競爭優勢。整體呈現做強做大的趨勢,與珊瑚的生長結構基本一致。

為了提高組織內部的活力,宗毅又嘗試打破管理的邊界,試圖打造一種開放的、多樣性的、民主性的內部管理模式。管理模式,主要是打破了兩層界限。一是等級的界限。只要有能力,都可以當老闆。為了深化這種平等,宗毅還在公司內部組織過“扯淡大會”,據說這還是芬尼公司最高級別的戰略會議。

與傳統的戰略決策會不同,參加這個會議的人員不是公司的領導層,而是具有創新能力和思維活躍的年輕員工以及產品粉絲。這種形式打破了以往的不平等界限,讓年輕員工無所顧忌、竭盡全力地參與到了企業的成長之中。

另一方面,是監督的界限。裂變產生的總經理所帶領的團隊都是股東,他們投入了本錢,自然也就會互相監督,從而不需要更多的監督組織,每個人都會當成自己的事情不允許別人侵佔。裂變公司的總經理是可以自己確定待遇的,而給他這種權力的時候,他一定會從項目的全局出發,儘可能降低成本,於是給自己定的待遇就比較低。總經理最主要的收入是20%管理層分紅中的部分,這就決定了總經理一定會降低成本、保住利潤。只要總經理的待遇低,其他人的待遇就不會太高。所以在待遇方面不需要監管,股東和管理者對利潤訴求的目標是統一的。

裂變式創業如何實現持續發展?

【如何混搭?】

宗毅的芬尼公司原本是一家傳統的製造業企業,但是他通過吸收互聯網的創新理念,通過共享模式、社群粉絲以及眼球經濟,成功實現了傳統制造業向新型互聯網製造業的轉變。

當前最大的大勢就是互聯網。互聯網是開放的、無邊界的,打破了傳統的點線面的概念,為各種要素之間重組、混搭提供豐富的機會。

2015年芬尼的裂變團隊推出了新款中央供暖系統,為家庭採暖提供解決方案。這套採暖系統的售價高於冷氣熱水器,而且需要更大的展廳才能予以展示,一旦進入傳統的體驗店模式,那需要讓渡至少30%的利潤給加盟商,在市場上根本不具備任何優勢。芬尼首先將原來的渠道成本補貼給用戶,大幅降低了產品價格,從而吸引到第一批天使用戶。之後,他們開發出的App就可以發揮作用了,能夠像打車軟件一樣,打開搜索界面,附近使用本產品的家庭就會全部顯示出來。如果對方在線,你就可以跟他進行交流,預約參觀供暖設施。任何用戶想要購買類似的採暖設備,只要打開App,就總會有一家體驗展示店在你身邊。由此可以看出,這套模式的本質就是直銷,讓用戶賣給用戶,而又與傳統的直銷模式不同。這套模式不發展下線,每一個用戶都可以成為一箇中心節點,輻射一定距離的有效半徑。這就是宗毅用移動互聯網的思維整合傳統商業的方法。

在宗毅看來,產品是1,社群是0,社群可以給企業帶來成倍的增長。宗毅策劃了一個叫做“芬尼粉絲走天下”的活動,把回饋用戶的體驗旅行做成廣告。參與的人群包括用戶、經銷商、員工、媒體以及攝影師。由於挑人的時候規定,參加活動的人必須喜歡發朋友圈和寫微博,所以花的每一分錢都是廣告的成本,都會為企業帶來價值。按照這個思路,宗毅親自帶隊,自駕穿越了美國66號公路,經過七天的極致旅行,所有人都成了芬尼的鐵桿粉絲,而且得到了媒體的自發的傳播,為芬尼做了一次有效宣傳。

此外,宗毅利用粉絲社群做的最轟動的一件事,就是打通中國第一條電動汽車充電之路。他藉助羅輯思維的影響力,利用社群的力量發動粉絲捐建充電樁的方式,途經17個縣市,行駛5750公里,舉辦了6場大型公益講演,修建了21個充電站,打通了從北京到廣州的電動汽車充電之路。這件事情甚至還被拍成了電影,達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由打通南北充電之路這件事情來看,宗毅掌握了互聯網的又一精髓:製造事件,吸引眼球。通過這件事,宗毅成功地吸引了無數傳統企業家的圍觀,讓芬尼的裂變式創業成為了網民熱議的焦點,引來大量的流量。在宗毅開始上路的時候,就在他的自媒體賬戶上嵌入了實時更新的功能,在充電之路的每一站、發生的每一個故事,甚至對接的每個資源,都通過自媒體進行發佈,在製造新聞事件的同時,使得芬尼品牌迅速擴散,助推了流量變現。

除了打通南北充電之路外,宗毅還策劃了“互聯網大篷車東南行”、超級幼兒園等等吸引眼球的事件。通過這些事件,大大提高了芬尼的曝光量。在宗毅看來,未來的趨勢是移動互聯網與傳統制造業相結合,進行整個產業的升級和迭代。要在面對互聯網發展大勢的時候,積極擁抱大勢,用互聯網思維,做離互聯網最遠的事兒。這就是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保持活力的根本。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正是裂變式創業的這種活性,才讓企業持續發展成為可能。

裂變式創業如何實現持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