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上“直播購物”維權比較難

買買買!“剁手”一時爽 還款淚汪汪

“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4月10日,市民張明麗突然發現自己信用卡透支近6000元,這讓迷上“直播購物”的她懊惱不已。

張明麗是一名“90後”,她告訴記者,過年期間她手頭上攢了點閒錢,就打算通過直播購物好好犒勞一下自己。“有的衣服原價1000多,直播298元就能入手,我忍不住就買了。還有一些化妝品,主播說是全年最低價,我想著反正平時也要用,遇上打折促銷,買到就是賺到,就囤了一大堆。”在“限量”“秒殺”“最低價”等誘惑下,張明麗深陷直播購物的“樂趣”中,甚至一發不可收拾,吃的、穿的、用的買了一大堆,有些東西買來就沒用過。

4月初,張明麗收到信用卡賬單,顯示消費金額為5965元,這讓她驚呆了。“怎麼會花了這麼多錢?”帶著這樣的疑問,張明麗查看了自己的購物記錄,這一查讓她直冒冷汗,她說:“一個月時間,我居然買了26件商品,雖然每件物品單價也就二三百元,但買得多啊。”看著信用卡賬單,張明麗不由地感到“壓力山大”。更令她犯愁的是,“剁手”之後就後悔了。張明麗說,同城實體商家常常藉助抖音、快手等平臺來直播銷售,有時下單後想退貨時,商家總以“秒殺商品、不退不換”為由推脫,她對此很是無奈:“貨款一旦轉入商家賬戶,顧客就失去了‘主動權’,維權比較困難。”

和張明麗有同樣煩惱的市民不在少數,記者在市城區街頭隨機採訪了幾位市民,他們均表示,疫情期間,“宅經濟”興起,“雲購物”成為時尚的同時,很容易讓人迷了眼,一些受訪者直言“疫情期間雖足不出戶,但花銷卻比平時更大。”

市民張先生告訴記者,他不會做飯,只能一日三餐點外賣,加上配送費也是一大筆開銷,而且他還要買視頻在網上學習、遊戲充值等,一個月起碼要多支出近1000元,而這讓正在找工作的他倍感壓力。市民程晨說,商場開門營業後,她第一時間就去“大采購”了一番,最多一天刷了4000多元。她說:“憋了那麼久,就應該好好犒勞一下自己。雖然開銷遠超預期,但只要我自己開心就好,即便接下來‘吃土還債’也無所謂。”

記者手記

理性購物 “極簡生活”應成時尚

在記者隨機採訪過程中,雖然存在“報復性消費”心理的市民有之,但大部分市民直言:“‘極簡生活’應被倡導。”

何為“極簡生活”?在市民段小雨看來,“極簡生活”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簡單、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她坦言,自己之前也會追求名牌、潮流,會因為虛榮買一些“華而不實”的物品。今年受疫情影響,不能外出購物的她突然發現,沒有頭腦衝動地“買買買”,她的生活反而更充實。

“只買必需的物品,過簡而美的生活”已成為不少市民新的生活方式,不再囤積化妝品、不再任性“剁手”、不再靠外賣而活,取而代之的是買前多想、理性消費、綠色生活。

或許,會有人提出質疑:“我賺錢、我花錢,何必委屈自己?”但筆者看來,“極簡生活”並非消費降級,而是控制自己的購買慾望,理性地進行消費,在生活中做“減法”,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簡單些,進而不斷充實自己的內心。

放棄不必要的消費、簡化自己的生活,或許,你會擁有新的生活方式。記者 李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