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尸谏

【原文】


卫蘧伯玉贤,而灵公不用。弥子瑕不肖,反任之。史鱼骤谏而不从。史鱼病将卒,命其子曰:“吾在卫朝,不能进蘧伯玉、退弥子瑕是吾为臣不能正君也。生而不能正君,则死无以成礼。我死,汝置尸牖下,于我毕矣。”其子从之。灵公吊焉,怪而问焉。其子以其父言告公。公愕然失容,曰:“是寡人之过也。”于是命之殡于客位,进蘧伯玉而用之,退弥子瑕而远之。孔子闻之,曰:“古之烈谏之者,死则已矣,未有若史鱼死而尸谏,忠感其君者也,不可谓直乎?”

——《孔子家语·困誓第二十二》

【白话易解】

春秋时期,卫国有位贤人蘧伯玉,为人正直且德才兼备,但卫灵公却不肯重用他;另一位叫弥子瑕的,作风不正派,卫灵公反而委以重任。

孔子的故事——尸谏

史鱼是卫国的一位大臣,看到这种情况,内心很是忧虑,但屡次进谏,卫灵公始终不采纳。

后来,史鱼得了重病,奄奄一息,将要去世前,将儿子唤了过来,嘱咐他说:“我在卫朝做官,却不能够进荐贤德的蘧伯玉、劝退弥子瑕,是我身为臣子却没有能够扶正君王的过失啊!生前无法正君,那么死了也无以成礼。我死后,你将我的尸体放在窗下,这样对我就算完成丧礼了。”

史鱼的儿子听了,不敢不从父命,于是在史鱼去世后,便将尸体移放在窗下。

卫灵公前来吊丧时,见到大臣史鱼的尸体竟然被放置在窗下,如此轻熳不敬,因而责问史鱼的儿子。史鱼的儿子于是将史鱼生前的遗命告诉了卫灵公。

孔子的故事——尸谏

卫灵公听后很惊愕,脸色都变了,说道:“这是我的过失啊!”于是马上让史鱼的儿子将史鱼的尸体按礼仪安放妥当,回去后,便重用了蘧伯玉,接着又辞退了弥子瑕并疏远他。

当孔夫子听到此事后,赞叹地说道:“古来有许多敢于直言相谏的人,但到死了便也结束了,没有像史鱼这样的,死了以后,还用自己的尸体来劝谏君王,以自己一片至诚的忠心使君王受到感化,难道称不上是秉直的人吗?”

【感悟人生】

《论语》有言:“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身为臣子,为国为民,尽忠职守,劝谏君王,是为臣的本分。

史鱼生前念念想着国家人民,希望卫灵公能亲贤臣、远小人,于是屡次进谏,但卫灵公始终不肯接纳。一般而言,对于君王尽忠,到死了便也结束了,可史鱼在去世后,却仍用自己的尸体对卫灵公进行尸谏,这份对君王、对国家的赤诚、忠心,怎不叫人感动呢?

最后,卫灵公也因此心生惭愧,马上改过,从而维护了整个国家的前途命运。

对于史鱼正直的德行,孔夫子曾一再赞叹:“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孔子赞美为人正直的史鱼,不论国君有道无道,他都是直言直行,像矢(即箭)一样的直。《韩寺外传》、《新序》皆载其事,说他:“生以身谏,死以尸谏,可谓直矣。”

孔子的故事——尸谏

史鱼的事迹流传千古,成为正直忠诚的典型代表。那么为什么他会让人如此钦敬呢?最主要的是他的忠诚来自于为国家社稷着想,故无私无畏,无欲则刚。而由他尸谏感化卫灵公的行为我们可知,一个人留给他人和世间的,是德行。无数古圣先贤正是以其至德之行永垂不朽,激励后世子孙起而效法,代代承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