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蛮族"渗透下,西罗马帝国的崩溃

文|透史

"蛮族",是罗马帝国时期对周围部落和民族的称呼,主要分布在帝国的北方和东方,其中又以北方的日耳曼、高卢等族与罗马联系较深。相比于罗马文化的辉煌,周边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始终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也并未能阻止早期罗马向周围的不断扩张,在整个共和国时期都未能对罗马的统治有显著影响。

浅述

罗马帝国

屋大维改称奥古斯都,建立罗马帝国时,早年与罗马争夺霸权的敌人已经消失,如何处理与"蛮族"的关系,是防止外族入侵,保卫帝国安全的第一要务。奥古斯都基本上放弃了进一步的扩张,而是在各行省设置守军,重点在于维持和平、抵挡周边民族,实际上采取了一种防御或"守成"的战略,而并没有给"蛮族"施加太多的压力。后来几位罗马统治者基本延续了这一战略。同时,为了防止周边民族势力的渗透,奥古斯都对罗马公民权的授予进行了严格限制,招募士兵时也只选择罗马公民;并制定法律,防止外族奴隶(一般为被政府城市的居民)大量释放,还派遣释放奴隶出身的罗马公民向外部行省开拓殖民地,以便加强对这些行省的统治,进一步确保罗马民族对其他民族的统治地位。这些措施,意在保证非罗马民族被隔离在罗马帝国政治、军事机构核心之外,使其无法真正威胁罗马帝国的统治。然而,这样的防御战略不能长久持续,也不可能阻挡罗马帝国与"蛮族"交流加深的大趋势;另一方面,停止扩张的罗马帝国尚武精神减弱,军队素质降低,而"蛮族"仍在不断发展。

浅述

奥古斯都

奥古斯都之后,仅仅依靠罗马公民,远不能满足补充军团兵员的需要,也就不能很好地执行边境防御的任务;这一结果又导致了边境防御被打破,日耳曼人、高卢人逐渐进入帝国边境。于是,统治者开始通过变相授予公民权的方式,令外族居民进入军队。真正的罗马公民在军队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在公元100年的时候,5个军团士兵只有1人为意大利籍";但最精锐的近卫军仍未取消出身限制。

在2世纪末安东尼王朝结束后,罗马帝国又一次陷入群雄混战的局面。塞维鲁凭借军队的支持击败敌手,登上王位。军人出身的塞维鲁更加强调军队的重要性,由于塞维鲁本人为非洲裔,又长期在外省担任总督,对"蛮族"没有明显的偏见,反而因蛮族士兵的较高战斗能力而有所偏爱,甚至曾让罗马妇女嫁给蛮族军官。他新建的近卫军也主要由其老兵,尤其是蛮族部队构成,而罗马士兵的数量则大幅减少。

浅述

塞维鲁

蛮族士兵大量进入军队,也就意味着更多的蛮族居民进入罗马帝国。蛮族往往通过"同盟者"身份,进入帝国边境,获得合法居住权。蛮族势力与罗马帝国的接触日益频繁。然而,这些蛮族居民与原帝国境内的罗马居民未能和平相处。在表面上,两者都服从罗马帝国的统治,但民族间却形成了对立。蛮族与罗马帝国联系的不断加深,实际上对传统的罗马文化形成威胁,导致了罗马帝国更进一步衰落。

卡拉卡拉即位后,为赢得军队的支持和缓和帝国中蛮族和原本罗马居民之间的矛盾。为此,他于公元217年颁布了《卡拉卡拉敕令》,授予帝国境内所有居民以罗马公民权,实际上是对蛮族的全盘接纳,给予了其合法地位。卡拉卡拉的本意,可能是在给予蛮族更大利益的同时,用"罗马公民"这一全体人民共同的标签促进各民族建立起对罗马帝国的认同,以便巩固帝国统治。但3世纪初的罗马帝国,奴隶制经济已经逐渐显现出衰落趋势;由于强制劳动,奴隶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等方面的经济生产出现倒退;君主统治依靠军队,政局不稳。这些原因,加上《卡拉卡拉敕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最终引发了3世纪严重的政治危机,一方面军队作用由守卫疆土转为内战,蛮族居民大量涌入;另一方面参加内战的统治者不得不征召大量军队并给予优厚待遇维系统治,由于蛮族士兵比重较大,蛮族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在最为混乱的"三十僭主"时期,甚至出现了统治者依赖军队的局面。

在"蛮族"的大规模渗透影响下,罗马帝国的国力已经大幅衰退,无力应对之后外部蛮族的大举入侵。 4世纪晚期,以日耳曼人为代表的帝国境外蛮族逐渐向罗马帝国发出了挑战。日耳曼等北方各蛮族整体西迁,出现了所谓的"蛮族入侵"局面。在蛮族入侵的影响下,西罗马帝国被迫采取分化手段,联合一派进攻另一派,但是这一方式终究是饮鸩止渴,原本处于同盟地位的蛮族借此机会进一步扩大了自身权力,逐渐控制了西罗马帝国的政局。在帝国末期,皇帝被蛮族首领所控制,蛮族将军可以随意废立皇帝。在末代皇帝罗穆卢斯·奥古斯都被废后,西罗马帝国随之灭亡。

浅述

西罗马帝国后期的蛮族入侵

蛮族在不同时期对帝国产生的不同影响,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从早期罗马帝国到西罗马帝国灭亡时期,罗马帝国国力强弱的变化和政策上出现的一系列失误。罗马帝国长期实行的奴隶制,是其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罗马帝国中后期,奴隶制的经济基础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最终动摇了元首制等政治制度,导致了帝国频繁的内乱和最终统治的崩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