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珍檔丨報道長征第一人範長江 人生兩件大事都在重慶完成

人物簡介

範長江,原名範希天,四川內江人,我國無產階級新聞事業的開拓者和領導人之一,我國現代史上傑出的新聞工作者。

重庆珍档丨报道长征第一人范长江 人生两件大事都在重庆完成

1951年,毛澤東與範長江親切交談

範長江與重慶有著不解之緣

雖然在重慶的時間比較短暫

但卻意義非凡

他人生中的一些重大節點

就發生在這裡

參加學運死裡逃生

1909年10月,範長江出生在一個封建地主家庭。他自幼受清末秀才、博通詩文的祖父啟蒙,文學功底紮實。由於家道中落,範長江上學讀書全靠母親一人做針線活供養。對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範長江異常珍惜。他如飢似渴地汲取新思想、新理念,積極參加 “讀書會”“警覺會”等進步組織,並與志同道合的同學宣傳 “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封建軍 閥”“打倒土豪劣紳”。然而,這些進步活動受到封建家庭和學校的粗暴干涉。沉悶壓抑的環境,讓他有了離開家鄉,尋找救亡復興之路的想法。他的第一站便是重慶。

1926年底,在四川省立第六中學商科班學習的範長江,從同學和朋友那裡得知黃埔軍校在重慶招生的消息,他毫不猶豫地收拾行裝趕往重慶報考。遺憾的是他遲到了一步,黃埔軍校在重慶的招生工作已經結束,連招生點都撤掉了。無緣黃埔軍校,前路何從?沮喪懊惱之時,範長江遇到了比自己年長11歲的楊闇公。時任中共重慶地委書記的楊闇公了解情況後,開導他說:“現在革命形勢很好,革命需要大批人才,文的武的一樣重要,大家都去摸槍桿子,也需要人摸筆桿子。”就這樣,範長江留在了重慶,隨後考入重慶中法學校。

重慶中法學校位於渝中區大溪溝,於1925年創辦,吳玉章任校長。這是一所傳播馬克思主義、培養革命幹部的紅色學校,也是當時四川、重慶革命鬥爭的重要陣地和中堅力量。範長江進校後,被編入短期訓練班。

在校期間,他學習《唯物主義史論》《社會發展史》《階級鬥爭》等課程,閱讀《共產黨宣言》《共產主義ABC》《馬克思主義淺說》等書籍,聽取楊闇公、冉鈞等作關於時事、政治的報告,從中受到啟發和激勵,進而更加積極地參加革命活動。

1927年3月31日上午,在中共重慶地委的組織下,範長江等數百名中法學校師生與各界群眾在通遠門打槍壩舉行示威集會,抗議英美軍艦3月24日炮轟南京造成死傷2000多人的惡行。不料,反動軍閥劉湘召集王陵基、藍文彬趁機鎮壓,指使預先埋伏好的便衣武裝進行瘋狂屠殺。人群中的範長江被打暈在地,壓在死屍之下,倖免於難。

範長江蘇醒後,立即趕往學校。返校途中,得同學告知,學校已被軍閥查封,不能再去。幾天後,楊闇公不幸被捕犧牲的消息傳來,範長江悲憤難抑。不久,他在親友的幫助下離開重慶,前往當時的革命中心武漢。

重庆珍档丨报道长征第一人范长江 人生两件大事都在重庆完成

1938年春,戰地記者範長江(二排右二)、陸詒(二排右三)等在徐州花園飯店留影

報道長征第一人

1927年夏,初到武漢的範長江積極參加各種進步活動,但仍然有些茫然,不知未來的出路在哪裡。這時,賀龍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第20軍途經武漢,範長江決定投筆從戎,追隨革命。隨後,他加入20軍學生營,參加了南昌起義,並隨軍轉戰瑞金、長汀、潮州,最終在汕頭與部隊失散。此時的他舉目無親、身無分文,幾乎淪為乞丐,很快病倒街頭。幸得好心人搭救,才免於一死。

1928年下半年,範長江抱著探索改革鄉村、富國救民的願望,考入南京中央政治學校。但九一八事變後,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和學校漠然置之的態度,讓他心灰意冷。他拋棄學業,毅然與國民黨決裂。

1932年,範長江進入北大哲學系學習。次年1月,日寇侵佔山海關,他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組織各種抗日救援會,帶領同學赴前線慰問將士。這年下半年起,他開始用“長江”做筆名向《晨報》《世界日報》《益世報》投稿,從而開始了他的新聞生涯。

1935年7月,範長江以《大公報》特約通訊員身份,憑藉非凡的膽識和敏銳的洞察力,開始了中國西北地區的考察之旅,追蹤報道紅軍長征這一偉大壯舉。他從成都出發,經川西,越祁連山,繞賀蘭山,歷經10個多月,行程6000餘里,足跡遍佈西北五省,蒐集了大量第一手材料。

他在《大公報》上連續發表遊記、通訊,第一次向全國公開介紹了紅軍和長征的真實情況及西北近況,揭露了國民黨的腐朽和日寇侵略所造成的嚴重危機, 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

範長江的西北之行路線並沒有和長征路線完全重合,但多次交織在一起,使他能從各個方面去了解和報道紅軍。在寫作中,他正式稱中國共產黨軍隊為“紅 軍”,以區別其他報刊對紅軍 “共匪”“赤匪”的蔑稱。《中國的西北角》一書是這些通訊的合集,從1936年8月起連出九版,發行十幾萬冊,為國民出版史上少有。

重庆珍档丨报道长征第一人范长江 人生两件大事都在重庆完成

冒險赴陝尋真相

西安事變爆發後,範長江“決心不惜一切代價,到西安去,一探中國政治之究竟”。當時西北對外交通完全斷絕,範長江隻身犯險,衝破重重阻礙,輾轉來到西安。他在楊虎城公館,第一次見到了周恩來。通過採訪,範長江撰寫出《動盪中之西北大局》一文。該文披露了西安事變的真相,向世人傳達了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和主張,一經發表,舉國關注,人們爭相購閱。蔣介石看到報道後,勃然大怒,命令《大公報》嚴加檢查範長江的文章和私人信件。

為深入瞭解陝北的情況,範長江又向周恩來提出去延安採訪的請求,終獲同意。1937年2月9日,範長江在博古和羅瑞卿的陪同下抵達延安,成為第一個到延安採訪的國統區記者。

在毛澤東住的窯洞裡,兩人徹夜長談,談話內容影響了範長江的整個人生。範長江後來回憶道:“在延安,毛主席教導了我一個通宵,這十小時左右的教導,把我十年來東摸西找而找不到出路的幾個大問題全部解決報道,但毛澤東說:“你現在還是要回大公報社去,要把在延安 的報道發出去。利用《大公報》影響,宣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根據毛澤東的建議,範長江離開延安到了上海。同年11月8日,上海淪陷前,範長江和20多位年輕記者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組成了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協會(簡稱“青 記”)。該協會是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的前身,其創立日期也是60多年後“記者節”的由 來。參加青記,是範長江人生道路上的一個重要轉折。

過去他在《大公報》當記者,總是單槍匹馬、隻身一人地採訪和實地考察。青記成立後,他的採訪活動從此成了有建制、有規模、有組織、有影響的行動,他和其他記者一同深入前線,進行戰地報道。11個月後,範長江以青記會員為骨幹,繼而成立國際新聞社(簡稱“國新社”),這是黨領導下的又一個新聞戰鬥堡壘。

據統計,在1938年底至1939年的半年時間裡,青記和國新社社員就寫了700萬字的稿件,發至全國甚至是世界各地,報道了中國抗戰的真實情況。因為青記,因為國新社,在全民族抗戰中,新聞顯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

人生大事定重慶

1939年4月,為順應時局,更好的做好抗日統一戰線工作,受周恩來指示,青記總會遷至重慶,範長江奉調來渝。5月3日及4日,日機從武漢起飛,對重慶市中心區實施轟炸,並大量使用燃燒彈,致使繁華的市中心街道被燒成廢墟,死亡人數不可計數。範長江和社員們雖然逃過一劫,但他們的辦公設備、所有財物都付之一炬。他們沒被嚇退,反而愈戰愈勇。隨後,範長江向周恩來提出入黨申請,經周恩來介紹,他在曾家巖50號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自此,他從一個民主主義的愛國者轉變為無產階級先鋒戰士。

湊巧的是,他的夫人沈譜 (沈鈞儒女兒),也在同一時間入黨。那時,共產黨員談朋友要向組織彙報,沈譜就向自己的單線聯繫人鄧穎超說:“我準備跟範長江交朋友,您覺得怎麼樣?”鄧穎超知道範長江是黨員,但不能告訴她,只是笑著說:“範長江很好啊,你放心和他交往吧,但不要暴露共產黨員的身份。” 1940年12月10日,範長江與沈譜在良莊舉行了簡樸的婚禮,周恩來親臨祝賀,提筆寫下“同心同德”送給兩位新人,並帶來鄧穎超的親筆賀信,祝福二人在今後的生活中要“互助、互勉、互信、互諒、互慰,相愛始終”。由於範長江夫婦穿著樸素,加上人群擁擠,以至於大家都分不清誰是新人,難免鬧了些笑話。還是在李公樸和馮玉祥的建議下,他們從送來的花中折上兩簇,別在胸前,以示區別。

範長江與沈譜的婚後生活,和當時許多革命伴侶一樣,聚少離多。愛國民主人士薩空了城市記憶CITY MEMORY (196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良莊輾轉暫住,親眼目睹了這對新人短暫的婚後生活,他將二人的相處比作“走馬燈”似的婚姻生活。

婚後不到一個月,皖南事變爆發,青記和國新社被國民黨反動派查封,範長江也上了特務的搜捕名單,第二次被迫離開重慶。離開重慶後,範長江一直奔波在革命的道路上。他在香港創辦《華商報》,後輾轉蘇北解放區,領導新華社華中分社、《新華日報》(華中版),創辦華中新聞專科學校。

1946年國共談判破裂後,他再次踏足延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範長江歷任新華通訊社總編輯、解放日報社社長、政務院新聞總署副署長、人民日報社社長等職,直到1952 年離開新聞戰線。

1991年,中宣部批准設立 “範長江新聞獎”。這是表彰我 國優秀新聞工作者的全國性高層次新聞獎,以懷念範長江,激勵今人。該獎項於2005年和“韜奮新聞獎”合併為“長江韜奮獎”。

重庆珍档丨报道长征第一人范长江 人生两件大事都在重庆完成

重慶中法學校舊址

歲月如歌人遠去,長江自有後來人。如今,在重慶大禮堂背後的棗子嵐埡馬鞍山村良莊,在重慶大溪溝人民路121號的重慶中法學校舊址,曾家巖50號周公館……這些範長江曾經留下足跡的地方,大多修復並對外開放。它們通過復原陳列、專題展覽的形式,向南來北往的遊客訴說著這位新聞鉅子的奮鬥人生。

原標題:紅巖春秋┃新聞鉅子範長江在重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