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愛綜合症的人,戀愛會有多辛苦?


缺愛綜合症的人,戀愛會有多辛苦?


01

愛情為什麼讓她心亂如麻?


一個姑娘,25歲,最近相親了,兩個人互相都覺得不錯,正在進一步交往。

我問她感覺怎麼樣,她說最大的感受是“累”。

我很詫異,不是幸福嗎?

她說,發現戀愛中自己總是陷在高低起伏的情緒裡面。

比如只要跟男友不見面,她就開始了情緒的波動。

沒有收到男友的信息就胡思亂想,不停尋找著愛的證明,一有和想象不符合的,她就會馬上想到,他是不是不愛我了?

患得患失的她有一種執著地想要佔據男友一切生活的想法。

有一次,男友出差因為在鄉下信號不好,有三天沒有消息,她三天都沒有下床,胡思亂想,完全乾不了別的。

她一會想他是不是故意不聯繫的,他不愛我了,一會想他是不是渣男,此刻找別的女人去了,又一會想他是不是一直都在騙我,不想跟我在一起了,所以突然消失了……

戀愛以來,男友跟她說的最多的話就是,你不要胡思亂想了好吧。

但是她完全控制不住。

有一次,她問,你是不是不愛我了?

原因是:他開完會,收到了她的一堆留言,匆忙中漏看了一條她說自己感冒的信息。

第二天一大早,男友執意想帶她去爬山。

她想,你明明知道我感冒了,還帶我又溼又冷的地方,爬山完全是你想做的事,根本就沒考慮到我。

事實上,男友根本不知道她感冒了。當時男友想帶她去看日出,是因為他想跟最愛的人分享一下他覺得最美的畫面,反而正是因為愛她。

諸如此類的誤會,有些解釋了,有些沒得到解釋,但無一例外讓她心情激盪太多。

我問姑娘,你到底不安什麼?

怕不被愛吧。

如果是另一個姑娘,已經確認自己被愛的情況下,面對出差三天不聯繫的男友,會第一個想到,他是不是安全,有沒有意外?

而一個內在不安的人,首先會想,他從我的世界裡不見了,是不是“我不重要了”?

這是巨大的愛的差別。

前者眼裡是有客觀世界的,後者是生活在非現實的世界裡——到底是在真相里和對方戀愛,還是在用心底的創傷跟對方談戀愛?

這,決定了一段愛情的質量。

這位姑娘其實生活在一個和男友平行的世界裡,她的內心有一個受傷不被看到的小女孩,因為急切需要安全感,所以在愛情裡敏感求證。

雖然另一個現實世界裡,男友一再保證,“我愛你這個人,你不做什麼也愛你。”

但這個內心的小女孩,可能真的無法接收到這個信息,她需要很多符合她期待的證明,才能相信自己真的很重要。


缺愛綜合症的人,戀愛會有多辛苦?





02

什麼是缺愛綜合症?

假如A做了某件事,A的戀人是缺愛症患者,那麼這名缺愛症患者就只會從自己的自尊心出發去思考:

A所做的事對自己來說意味著什麼,而體會不到A做事情,完全基於自己獨特的個性和處境。

換句話說,如果無法站在A的角度去思考,將注意力全都放在了自己怕被拋棄的不安和受傷上,

所以對別人“不喜歡”蛛絲馬跡尤其反應劇烈,對別人的“喜歡”卻很容易找到證據否定,那到底“我是不是你最重要的人”呢?這個問題成了核心的糾結。

患得患失,就是缺愛綜合症在戀愛中心累的原因。

在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發生過這樣孤獨的一幕:

松子一直是匱乏愛的女人,每次她愛上一個人就會用盡全力。

有一次,她愛上一個黑社會混混,當混混被抓進了監獄,她用了好幾年的時間全心全意地等待他出獄。

電影用了一組平行蒙太奇來展示兩個人的內心獨白。

松子把家裡收拾得一塵不染,對自己說“為了阿龍,我要做的只有一件事,等著他。”

男友阿龍則在監獄裡靠著牆壁懺悔,“我不能再毀了松子的生活,”對自己說“我能為松子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再也不要和松子見面了。”

兩個人在世界的兩頭,互相愛著對方,卻做著完全相反的決定。

這荒誕的一幕,就好像愛情的某種隱喻,你們其實在用兩種思維詮釋著同一份愛情。如果沒有真正的溝通,任何一方出於愛做的事,就可能被有傷痕的心靈詮釋成“傷害”本身。

電影的女主人公松子,自小沒得到父親的關注和愛,求而不得,讓她很匱乏愛。長大後,她在愛裡,就像一個從未吃飽的人,心裡的世界只有兩端,“肚子飽了”“肚子餓了”。

男人來了,就給她了完整,男人走了,她的世界就坍塌了。男人不是實體“人”,所有的男人都是解決“飢餓”的“工具”,松子只能關注自身的飢餓感,因為那就是她最強烈的感受。

換句話說,松子的感受是阿龍離她而去,不管是什麼原因都一樣,對松子來說,都是毀滅性的打擊——我又被拋棄了

整部電影用松子的孤獨來證明這一點,缺愛的人越想要愛,越孤獨,因為她被匱乏的愛的渴求,鎖在了自己的世界裡,無法與人真正交流,更無法建立愛的關係。


缺愛綜合症的人,戀愛會有多辛苦?




03

愛的生產力

在《性格中的蜜與毒》這本書中,我讀到對於缺愛的人來說,在愛裡感到的過分不安,可以被解讀為一種類似神經症似的情感模式

“如果真的想要愛一個人,就不會有不安或恐懼。如果感到不安或恐懼,就說明比起想要愛那個人,你可能更想要修復自己受傷的心。”

書中說,對於缺愛的人來說,ta會更加珍視愛情,會在愛裡無限付出、認真忠誠,然而這種付出,卻因為帶著自證式的執著,會形成對自己的某種折磨和封鎖,

這就是他們在關係裡的“蜜”和“毒”——如蜜一樣甜蜜上癮,但是如飲鳩止渴一樣,充滿痛苦。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松子和文章開頭的女孩都是這樣。

這是一種“自我功能”的不完整。書中還說到很多類似這種“神經症似的情感模式”,它們反映在親密關係裡,更反映在一切人際關係裡,反映在工作選擇裡,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自我創造的障礙。

換句話來說,也就是說,你的內在自我核心是不完整的,將帶來在生活中很多事情無法在現實的基礎上達成。

印象深刻的是書中說到一個簡單的例子。

有人當眾演講就很緊張,因為平時能講好的都講不好,原因是在人前,感覺到別人可能對自己有評價的時候,自我功能無法完整發揮作用。

在演講這件事上,你無法有創造力,因為你的心沒有在“生產”演講這件事上,而是在意別人對你的評價和看法,導致你的自我在分裂中,所以無法正常“生產”。

缺愛者的愛情是一樣的,你的心都在評估你對自己是否重要,我得到了愛還是沒有得到愛,當然沒有辦法去看到愛一個人要做什麼,沒辦法正常去理解別人。

結果就像越努力睡越睡不著,你越想要別人評價好,越表現不好,這裡有個悖論,你只有不集中注意力在自己是不是夠好這件事上,你才能表現好,才能享受這件事,做到自我實現。

心理學家認為,小時候,如果一個人在父母身邊完全安心地表達自己,心理會在這份關心中成熟起來,長大後就不會那麼害怕“被人拒絕”。

更不害怕拒絕的人,他們不會太執著於討人喜歡。

特別是在遇到衝突的時候,不會首先想到我是不是被拒絕了,是不是被不喜歡了,他們會更多地追問,“對方跟我有什麼不一樣的想法?

他們更有精力去看到自己以外的世界,不把愛的對象看作一個滿足或不滿足我的對象,而看作與我平等不一樣的個體,去試圖瞭解探索,不帶情緒傷痕地去看待對方。

所以,如果你在一段感情中,無論如何都無法感到安心的話,這其中可能就有自己過於缺愛導致注意力收窄、造成的溝通問題。

如果這時候越不安越想滿足對方,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很可能是越感不到自我了。

女性在愛裡的這種自證傾向更強一些,受到的挫折感更大一些,有很多女人實際上是靠“被愛”與否的證明來確認自我價值的。

這時候更要“看見”自己心底過剩的自我證明的慾望,學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回歸現實。


缺愛綜合症的人,戀愛會有多辛苦?





04

從迷戀被滿足到創造愛情

許久之前,看《妻子的浪漫旅行》時,妻子們在聊天,被問到第一次跟老公接吻的場景是誰主動的,程莉莎一拍胸脯說,“我啊!我把他撲倒了。”

大家都流露出不可思議的神色,她說,“對呀,我管他喜不喜歡我,我喜歡他就行了,所以我就撲倒了他。”

你注意到她驕傲的表情了麼?

她說,第一次接吻的時候,郭曉東還不是她男友,而且郭曉東還在有點猶豫,正在自卑自己這個農村小子是不是要追程莉莎這個城裡的姑娘。

但是,程莉莎直接主動了,這給了對方莫大的勇氣去接受她。

這是愛情的“生產力”,一往無前,注意力不在自己的“不安”上,也不在考慮自己的“面子”“自尊心”“不怕被拒絕”,而在“全心去愛”這件事上。

所以我也在想,可能程莉莎是得到過很多愛,所以才不會聚焦於是否被拒絕,而聚焦於“敢擁有”。

這是另一類女人,她確定自己是被愛的價值感高。所以對愛情的挫折不敏感,相反“對自己能要到的東西”敏感,在遇到不確定的時候能夠不輕易懷疑自己,繼續往外面的世界探索:

“我想要愛情是什麼樣的,我可以做什麼去得到他。”

又一次,程莉莎被問到,如果郭曉東手機深夜來了異性短信,你會怎麼辦?

她想了想說,我選擇不看,因為不知道怎麼面對。

“看了,也會愛他,而且還帶來我的痛苦,所以我看不看都不重要,不管他和誰聯繫,我只能選擇自己的方式去愛他,結果都一樣。”

這也可見她強悍的一面。

對於她來說,他愛不愛我,從來不能決定我是否愛他。就算我不是他的唯一,我也只能選擇愛他,所以他和別人的關係跟我無關!

我們大多數人都有一點“缺愛綜合症”,因為我們都是試探著量入為出的多,其實都是關注著自己被愛與否,不再有信心、有能力推進關係和創造愛了。

程莉莎則是另一種愛情方式,她一直把控住是自己的愛情信念。

與其說,“我們是匹配的,必定會走到一起”這句話是一個你從別人那裡要來的確定性答案,不如說是一個魔幻的咒語。

你把它植入到你的腦子,又把這種信息植入到對方的腦子,這裡麵包含強大的心理能量,直到你們兩個會不由自主地認同,這時候一段愛情就成功了。

而一開始再堅定的愛情,被你的到處找證明的假設懷疑久了,也會被不安侵蝕,漸漸失去了陽光結實的一面,因為“我不值得被愛”也是一句具有相等能量值的魔幻咒語啊!

綜觀我以上我說到的兩種愛情方式比對下,不知道你是否明白愛情裡的生產力?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有人在糾結“得到”,有人在“創造”——幾乎每個人都想要最美好的愛情,但往往一個能夠真正去給、去愛的人才會得到呢……

迷戀一個人和學會創造一段愛的關係,實在完全是兩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