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刺激的盡頭

金融與互聯網

01

量化寬鬆促成的科技紅利期

“互聯網的爆發伴隨著08年量化寬鬆,高科技基本上也是在燒投資人的錢去開發新技術”

如果說這十年沒有新技術出現是不恰當的,4G通信技術提高了信息傳遞效率,雲計算技術減少了小企業服務器端的投入,大數據據說可以得到更有意義的結果,打車軟件、airbnb等等利用社會閒置資源,人工智能技術也成為了風口。

但是這十年來,互聯網領域確實沒出現能極大提高生產力,或者極大節約資源的技術。4G普及了視頻會議,但是諸多不便讓它跟電話會議相比,應用場景沒什麼區別;雲計算技術的發展結果,是提供雲服務的企業大量投入資源建設雲服務器,從總體看資源沒有被節約;大數據得出的結論距離指導實踐總是差那麼一點意思,何況為了檢驗大數據結果,又要浪費資源重複一遍同樣的操作;共享閒置資源的成本其實很高,跑uber和開airbnb的往往都是專職人員。炒冷飯的人工智能幾十年一輪,理論上的突破也遠遠沒有到來。這些技術把資源在全社會領域進行了重新分配,使得原本分配不均的資源分配更加不均。簡而言之,

十年發展出來的技術都是研究“如何重新切蛋糕讓自己人多吃一點”,而沒有出現“如何做個更大的蛋糕”這樣的技術

蛋糕既然做不大,那麼長時間的寬鬆必然會使得少吃一口的人群不滿,緊縮也隨之開始。

從美聯儲退出QE,到今天全球縮表,都是變賣資產回籠資金。未來還很遙遠,意識到這些技術都不會是未來,那麼眼前的盈虧就比遠方更重要了

02

“加息”與“縮表”:金融的核彈

退出量化寬鬆只是世界利率正常化的政策。在飛速發展的時期裡,之所以能大量引進外資,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中國是政治穩定的高利率國家,而具備同樣環境的西方國家利率更低。

資本逐利,從低利率的地方流向高利率的地方。在這一代人的童年裡,小學數學課本上經常有“小明存100元,存款利率20%,存5年有多少錢?”這樣的數學題。目睹著利率降到2.7%,回想起小學應用題裡的利率,簡直懷疑自己記憶出了問題。而

隨著世界退出量化寬鬆,利率逐年攀升,中國的“高利率”越來越不具備競爭力了

如果說每次美聯儲加息都幾乎引發世界金融危機,那“縮表”可以把“幾乎”兩字刪去。“縮表”意味著美聯儲將量化寬鬆時購買的資產(股票、債券)賣掉,換回美元銷燬掉,這使得美國境內的美元減少,利率上升,資產價格下跌。而全球範圍的美元都會追逐高利率,流回美國。有些資源出口型國家本身賺取外匯的能力不足,外國投資被抽走後,國內資金緊張,產生“被動式”加息的效果。

利息上升,緊縮也開始。先下降的是投資,隨後是就業崗位,最後是資產價格與物價水平。

要就業,還是要國際貿易?

01

被吃光的世界貿易紅利

“入世紅利期”和“不被承認市場經濟地位”前幾年被反覆提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是享有優待的,從入世後的幾年裡飛速發展的外貿行業就可以看出來。

小到不起眼的一條萬國郵政條款,就影響了小商品的銷售。從北京海淀寄一根數據線到房山,同城運費估計要10元,但是走萬國郵政到美國,由於是來自世貿組織中的發展中國家,可能只要1美元。這使得無數小產品可以飄洋過海賣到美國,比在中國市場銷售成本更低。

這種外貿市場本身就是畸形的,如同光伏依賴著補貼,小商品外銷依賴著低運費與低關稅。當市場恢復正常,運費合理,這個行當就消失了。而其他發展中國家加在一起,飄洋過海賣給美國的產品也不如中國多。

02

無心迎戰的貿易戰

隨著經濟發展,世界是走向全球化,還是走向越發割裂呢?我大學時代的辯題就是“隨著經濟發展,世界會越發割裂"

兩個發展均衡的國家相互貿易,可以使得雙方受益。而如果兩個國家發展不均衡,一個國家產出實物來貿易,另一個國家銷售文化與專利產品,那麼也能湊活起來互惠互利。但是,如果實物貿易零關稅,另一個國家壓根不接受外來文化與專利產品,那貿易只對一方有利。

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把國際貿易從市場交易中單獨列出,他指出成功的經濟只有建立在發達的工業基礎上而非其他行業。發達國家不會坐視工廠遷出,經濟的基石被摧毀,這決定了自由貿易只會在產業結構互補的國家間達成。產業結構相似而發展水平不同的國家市場上相互依存,本質上是潛在的對手。作為後發國家和貿易順差國,得罪市場是最不願意做的事情了。

刺激的盡頭

01

不起作用的刺激

既然刺激經濟的量化寬鬆會導致通貨膨脹,那麼為什麼有人能在通脹中暴富,而有人卻僅僅嚥下苦果?答案是通貨膨脹是在不同行業分階段進行的,越接近鈔票的行業受通貨膨脹影響越小,越接近消費的最終環節承擔的成本越大

金融業幫助政府釋放巨量信貸,投資公司、銀行、證券公司等最先接手資金,在這一瞬間它們成為了最有錢的人,它們將原本不存在的錢投向市場,第一棒接手的是政府指揮棒揮向的企業與行業,也就是“互聯網+”到“智能製造”的高新產業。

高新產業的從業者一瞬間收入倍增,滿街都是便宜的資產,他們按目前的收入水平來借貸消費,花掉十年後才到手的錢,這使得資產價格緩緩上漲。傳統制造業者的收入卻沒有趕上物價漲幅,這是因為他們距離那筆原本不存在的錢更遠,而沒有別的原因。人們開始意識到收入漲幅並不能提高生活水平,奮鬥的意願也就隨之下降,投資停滯,增長就會停滯,失業率開始上升。

02

失信的政治力量

刺激經濟的能力依賴於欺騙大眾,一旦你意識到收入增加但是購買力沒有提升,刺激也就不再起作用。企業也是一樣。對未來失去信心的小企業將會削減成本,調節組織架構,裁撤研發機構,減少採購,降低負債率。集團公司將會讓非核心資產上市,通過股權融資換取現金降低債務。密集IPO正是大型企業對經濟毫無信心的表現

無論是投資刺激還是減稅刺激,在政府負債與支出沒有被改善的情況下,刺激所使用的資金總要有償還的一天。今天的減稅意味著未來的加稅,這代人年輕時貸款建的地鐵將要在年老時償還。刺激有兩重意味。首先意味著

政府對經濟環境缺乏信心,將更對待行業補貼與投資更加謹慎,使得企業信心更加低落。其次刺激意味著還債時的苦日子,為了堅持過投資低迷而稅率上升的未來,企業要從現在就開始削減成本。

失去信心的刺激,反而帶來了通貨緊縮。這是因為巨量的信貸被灑向市場,仍不足以償還舊信貸的利息,受制於外匯儲備狀況,政府卻無力進行更大規模的刺激。

市場中所有的參與者出於對未來還債的擔憂開始削減開支,央行的對手盤是除去自己外的所有人,緊縮就開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