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内蒙古日报】小香菇端上国际大餐桌

【媒体报道·内蒙古日报】小香菇端上国际大餐桌

【媒体报道·内蒙古日报】小香菇端上国际大餐桌

(内蒙古日报10月24日5版)这几天,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先锋乡张家伙房村的香菇基地迎来了产菇旺季,15个冷棚每天就能采摘3000多斤的香菇。正在采菇的贫困户陆海清介绍,基地与河北省平泉县盛源食品分公司签了订单,企业每隔4天就到这里拉一车香菇。香菇从这里先运到浙江,经分拣装冷柜后发往上海港或秦皇岛港,再经海运运到美国、韩国、日本及朝鲜等国家,经过5天左右,就能端上国际消费者的餐桌。

过去,张家伙房村的青壮年农民都到城里打工,村庄逐渐“空心化”。由于缺少劳动力,致富产业一直发展不起来。去年,村党支部组织10多名党员和群众代表多方考察,最后决定发展冷棚香菇产业。一来这个产业有龙头企业引领,销售有保障,二来本村的气候适宜,三来技术简单易学。村党支部种香菇的这个思路,得到了先锋乡党委、政府的支持,把张家伙房村列入重点扶持发展集体经济的行政村,并为村里争取了50万元的资金。这笔钱成为张家伙房村发展香菇产业的第一笔启动资金。

如何把这笔钱花好?把产业做大?村党支部按照“村社一体”的模式,由村“两委”班子发起成立了新立丰源农牧专业合作社。村里原来就有5户掌握香菇种植技术的农民,他们外出打工返乡后,合作社吸收他们加入抱团致富。在原有50万元资金的基础上,合作社又自筹12万元,以每亩3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15亩,开始了项目建设。张家伙房村党支部书记王立,也是合作社的理事长。项目建设之初,村民都抱观望态度。王立就带着几个党员焊棚架、盖棚膜、挖排水沟,冷棚盖好后,也是他们带头带动村民承包冷棚种香菇。

这个香菇种植项目,6月份开工,很快建起了15栋冷棚和1处保鲜库;7月,12万个菌棒如期进棚上架;8月份,产出第一批香菇,共7000斤。据王立估算:一个长80米,宽8米的冷棚,能放置菌棒1万个,每个菌棒在生长季能产菇2斤,毛收入8元,除去5元的成本,净利润3元,一个棚的纯收入能达到3万元,整个香菇种植基地的纯收入能达到40多万元。

贫困户陆海清是香菇种植项目的受益者,他每天在合作社把刚摘下来的香菇按质量分等级、装箱,一天就能挣100多元。为了让更多贫困户和村民在项目中受益,合作社从帮助农民就业入手,雇佣长期工10人,其中贫困户3人,短期工15人。村里计划以每年每栋冷棚2000至4000元价格出租,这样村集体每年都有3至6万元的租金收入。这笔钱按5:3:2比例进行分配,5成用于支付贫困户在公益岗上的工资,3成作为非贫困户救急难资金,2成作为集体经济积累。

“明年我们打算自己培育菌苗,再增加20栋冷棚,让客户来了能当天装满车就走,实现产销双赢!”王立对张家伙房村的香菇产业发展信心满满。

编辑:梁粝元 王鹏博 毕科新 郑广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