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煮宋点明清冲泡及茶器文化

茶滋于水,水藉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

一,唐煮与陶瓷茶器文化

唐煮煮的是饼茶,属于不发酵的蒸压类茶,煮饮之前要先用炊住饼茶置于火上炙烤,把茶内含水分烘干,把茶香味烤出来;待饼茶冷却后,再放入茶臼或茶碾中捣碾成末用茶罗子罗好备用。用茶釜煮茶,要经三沸:“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需根据水多少“调之以盐味”;“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此时要舀出一瓢水来置熟盂之中,随即用竹夹“环击汤心”,使水沸均匀,然后根据水量和饮茶人数及其浓淡嗜好,用“则”量取一定量的茶末从水涡的中心投下;一会儿,水“腾波鼓浪为三沸”,此时要将二沸时舀出的熟水倒入茶釜中,使沸腾减轻放慢。后面即可向茶碗中酌茶了。

唐代茶会饮茶方式为行茶,且茶碗数量一定是少于茶人数量的。一般五人三碗,七人五碗这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宫乐图很形象。

唐煮宋点明清冲泡及茶器文化

唐宫乐图

国力强盛的唐代是我国陶瓷工艺蓬勃发展的时期,形成如玉似冰的青瓷银似雪的白瓷、沉静幽玄的黑瓷、鲜亮质朴的黄釉瓷、潇洒斑斓的花釉瓷、热烈的唐三彩,以及自成纹理的绞胎瓷等相互争艳的兴盛景象。总的来说越窑的青瓷(不得不提秘色瓷)和邢窑的白瓷分别代表了南、北方制瓷业的最高成就,俗称“南青北白”。

茶饮与陶瓷,生逢盛世而契合,茶位置独高,陶瓷茶器也成为陶瓷艺术中的重要种类。继而出现了一批生产专用陶瓷茶器的名窑和产地。

唐煮宋点明清冲泡及茶器文化

唐琉璃盏

中晚唐时出现了各种多曲形花口样式的瓷碗,器口分为均匀的瓣状,其口缘、圈足以及各曲花花瓣在内壁交接处所形成的凸棱弧线,稳定而具有立体感,从造型到纹饰的处理都表现出对于金银器(大唐国力强盛,通过丝路文化互动,喜用锤鍱技法的金银器纹饰凹凸清晰,立体感强)的借鉴、吸收、改造和发展。花口形状多以海棠口、葵瓣口、荷花形、荷叶形、菱形花口等为主,富有中国文化韵味和审美情趣,充分展示了青瓷造型与釉色之美。

唐煮宋点明清冲泡及茶器文化

唐越窑海棠式大碗

二,宋点与陶瓷茶器文化

宋代盛行点茶法,与唐代煎茶大不相同,即煎水不煎茶,茶不再投入茶釜里煮,而是将半发酵的茶叶制成的膏饼碾成茶末后,用沸水在茶盏里冲点。这种点茶法的雏形出现于唐代,甚至在更早,但盛行在宋。

而点茶就得提斗茶,斗茶乃点茶比赛,其判别标准:一看盏面汤花色泽及汤花大小均匀程度,二看汤花持续时间。

因斗茶之风,则不得不提宋代陶瓷中的黑釉瓷,黑釉茶盏宜于焕发茶色。在市场需求和陶瓷艺人的努力下,宋代黑釉能够呈现出了兔毫纹(建窑兔毫盏是比较理想的斗茶器)、鹧鸪斑纹、油滴釉、玳瑁釉等等效果。

唐煮宋点明清冲泡及茶器文化

宋兔毫盏

宋建窑的黑釉碗盏可分有束口、敛口、撇口、敞口四种造型。

三,元代陶瓷茶器文化

元代历史存在时间较短,不过百年。在中国的茶文化及陶瓷艺术史上承上启下。上承唐宋,下启明清。宋代斗茶人不喜的青瓷、白瓷,钧瓷等在元代又大放光彩。茶用散茶代替了饼茶、团茶,简化了很多程序。元青花则启明清。

四,明清冲泡与陶瓷茶器文化

团饼茶的制作耗工费时,明太祖朱元璋为减轻茶户劳役,改革废团茶兴叶茶。

冲泡法都熟,方法不做太多介绍。但明代对于投茶时机、顺序、方法适用的季节有些讲究。而清代,对于茶种类发展较大,细分出六大茶类。方法上延用明代冲泡法。

明清两朝在釉下彩和颜色釉方面获得了很大成功。青花、釉里红、斗彩、五彩、粉彩、珐琅彩及色彩变化丰富的红、黄、蓝、绿、紫、酱等诸多色釉品种,造型丰富多彩,装饰方法也层出不穷。

青花自成一种清新淡雅之风格。明中期青花以成化为代表。成化青花器物以各式小碗、小杯居多,精巧玲珑,碗的造型较永宣时期弧度较小。

斗彩是一种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新的彩瓷工艺,于明成化臻至成熟,斗彩瓷的精美,在明清以来评价是极高的。

唐煮宋点明清冲泡及茶器文化

明斗彩鸡缸杯

明嘉靖、万历出现有五彩瓷,清康熙时色彩更丰富。其中有名的便是康熙五彩十二月花神杯。清三代的珐琅彩瓷器(瓷胎画珐琅),创烧于康熙晚期,于雍正、乾隆时期达到鼎盛。瓷胎发展于明铜胎。明代景泰年间大获成功的景泰蓝(铜胎画珐琅器)。珐琅彩为釉上彩,是在已烧好的素面瓷胎上涂粉地,上加彩画纹饰,二次烧制而成。

唐煮宋点明清冲泡及茶器文化

清康熙十二花神

明清时期影响至今的盖碗、紫砂壶,结合冲泡法将茶文化影响推向另一个高峰。

唐煮宋点明清冲泡及茶器文化

黄玉麟制供春壶

盖茶是陶瓷艺人对茶器的改造。盖碗由盖、碗、托三部分(天、地、人三才)组成。盖呈碟形,有高圈足做提手;碗为大口小底,有低圈足;托为中心下陷的一个浅盘,其下陷部位正好与碗底吻合。紫砂有机会再单独同大家交流。

唐煮宋点明清冲泡及茶器文化

盖碗


//参考文献:《中日陶瓷茶器文化比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