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里,遥望茶厂那一盏明亮的灯

春茶终于上市了。经过一个漫长冬季的孕育,汲取了天地之精华灵气,带着浓郁春日气息的春茶,真真切切地放到了茶几上、茶杯中。看着茶叶在沸水中舒展翻腾着,闻着茶杯中散发出来的淡淡清香,思绪随氤氲热气飘浮,想起了孩时与茶叶相关的些许往事。

深夜里,遥望茶厂那一盏明亮的灯


小时候,最渴望茶叶生产季节的到来。那时的农村没有什么电器。印象中唯一的电器就是白炽灯。因为小水电的电力不足,白炽灯散发出微弱的红色光线,有时甚至只有一圈的灯丝是红的,让人看东西只能是看个大概。大人们基本还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小孩子只能在有月光的晚上,聚集在操场上嬉戏片刻,就被大人们招呼回去了。

深夜里,遥望茶厂那一盏明亮的灯


直到读小学后,村里才有了一个14吋的黑白电视。傍晚时分,大家早早地把自家的椅子排在操场上。天一黑,才由两个大人把电视从楼上小心翼翼地抬下来,放在两张八仙桌上。接收信号的天线绑在长长的竹竿上,有时信号不好,就转动天线。风一吹,天线动了,赶紧再转,后来干脆让一个人专门扶着。那时的夜间娱乐仅限于此,所以当时生产队热火朝天的茶叶制作加工时节,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不会放过的。

深夜里,遥望茶厂那一盏明亮的灯


到了茶叶生产的时候,大人们集中在村部茶厂制茶。茶厂炒茶的大灶烧起了火,通红通红的,远远看去灯火通明。农村的夜晚总是漆黑一团,望着茶厂的通红的火光,让人心里暧乎乎。村中的大大小小的孩子不约而同地向茶厂聚集。这时的茶厂成了孩子们的乐园。茶厂边是烤烟房,里面有横七竖八的梁柱,可以爬上爬下,捉迷藏。茶厂内更好玩,晾青车间空旷开阔,让孩子们很容易随处跑动。里面晾着一堆堆的茶青,蓬松绵软的。跑着,跑着,故意往茶堆上摔倒下去,就势打个滚。那茶青简直就是个天然的绿色沙发床。当然这时免不了要被队长吆喝几声的。虽然挨了骂,但是舍不得走,除了好玩,还有好吃的。

深夜里,遥望茶厂那一盏明亮的灯


制茶往往要通宵达旦,夜间生产队会煮点心。一般是用大铁锅煮葱油饭。葱油饭当然是不会分给小孩的。那时的生活物质比较匮乏,大铁锅煮葱油饭时会有大块大块的锅巴。这香喷喷的嘎嘣脆的锅巴,对孩子们还是有强大的吸引力的。有时,实在困得不行,就先回去睡了,到了半夜,父亲会把我从被窝里叫醒。原来是他把分到的葱油饭用饭盒带回来,我睡眼惺忪地吃了,心满意足地进入了梦乡。

深夜里,遥望茶厂那一盏明亮的灯


那时的茶叶制作完全是手工,是非常辛苦,非常耗费体力的。白天,妇女们采摘茶叶,要等太阳出来,茶叶上的露水干了才开始,太阳下山前要收工,这样顶着烈日采摘的茶叶,制作起来才会清香馥郁,但其中的艰辛自不必多言。而后的晾青,摇青,炒青,揉捻,定型,烘烤,更是辛苦。晾青同样必须在烈日下进行。晾青后要摇青,双手拿桌面大小的竹筛子,按顺时针摇几十或几百下,直到茶叶边缘呈金黄色为止,这样才有了水仙茶绿叶镶金边的特色。

深夜里,遥望茶厂那一盏明亮的灯


炒青时,则要将灶火烧旺,将锅烧热,然后把晾好摇好的茶青倒入锅中,倒入的瞬间,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赶紧双手操起木刀,左右翻炒,以免鲜叶被烫熟烫焦。这时常让我想到现在炒青菜的时候,热锅下去,菜才脆嫩。炒茶可能也是此理。人站在灶前被火烤得大汗淋漓。炒到茶青的水分蒸发,迸发出茶叶特有的清香味,就出锅了。

深夜里,遥望茶厂那一盏明亮的灯


将炒好的茶叶放入布袋中,用力拧紧,揉成坚实的一团,开始了揉捻的工作。这在当时是最辛苦的事情。制作者要双手扶住事先绑好的横杠,双脚踩在圆滚滚的布团上,靠身体的重量和双脚的力量,来揉捻茶叶,让其变成条型或者是粒型。刚装入的茶叶还是滚烫滚烫的,隔着一层布袋依然烫人的脚。所以双脚踩在上面要不断地轮换用力,既可以将茶叶压实压紧,又可以让脚免被烫伤。(因为用脚踩,所以,以前人们泡茶总要将第一泡倒了,说是有洗“脚昔”)茶叶踩实了,布袋就松软了,再拧紧,再踩实,如此循环反复,一片片的茶叶就变成了一粒粒的,米似的,因而我们本地人称茶叶为"茶米"。然后通过烘烤加以定型,烘烤后的茶叶变得更加香气扑鼻,也更易于保管。

深夜里,遥望茶厂那一盏明亮的灯


现在,制作茶叶的各道工序都有了机器的辅助。人的体力付出相对少了,干活也轻松多了。只要凭借经验,把握好各道工序的时间、火候,制作出来的茶叶品质也比以前更好了。

深夜里,遥望茶厂那一盏明亮的灯


茶叶让茶农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现在的农村家庭里各种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就连制作茶叶的车间都装上了空调。整洁规范的制茶车间,不但提升了茶叶的品质,也保证了茶叶的饮用安全。

几十年过去了。我与茶也结下了不解之缘,一辈子做茶,喝茶。2019年,获得了龙岩市农村农业局“红古田杯”茶王赛“茶王”称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