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逆反心理,你知道多少?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由於孩子與父母之間在生活態度,價值觀念和興趣愛好上存在很大的差距。因而不可避免地要產生一些矛盾和衝突。這不完全是壞事。最起碼說明孩子已經長大了,有自己的主見了,主體意識增強了。然而,很多家長面對這種情況,卻變得非常的著急和不知所措。的確,這些矛盾的存在,不僅困擾著孩子自己,也給家長帶來了不少的煩惱。我們每個人都總在矛盾中生活,誰也擺脫不掉矛盾。我們只能正視它,解決它。

“逆反心理”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從結構來看,逆反心理是認知、情緒和行為傾向三者的有機統一。逆反心理的認知成分是指對逆反對象的知覺、理解及評價;情緒成分是指對逆反對象的牴觸情緒,即人們對逆反對象是反感或厭惡的;行為傾向是指對逆反對象意欲表現出來的行為,即逆反行為的準備狀態。

  第二,從特性來看,逆反心理是社會依存性與相對獨立性的有機統一。逆反心理與其它社會心理一樣,具有兩個基本特徵:一方面依賴於它所反映的對象,即社會存在;另一方面對所反映的對象又具有相對獨立性。

  第三,從作用來看,逆反心理有積極與消極之分。現在有一種傾向,提到逆反心理,不是認為它是好的,就是認為它是壞的,甚至認為它是一種變態心理。把逆反心理說成是一種變態心理顯然是錯誤的,因為逆反心理是人腦對一部分客觀事物的正常反映,任何一個正常的社會成員都可能產生。

  第四,從存在來看,逆反心理是相對穩定性與可變性的統一。某種逆反心理一經形成,將持續較長時間不易改變。每當對象一出現,就以相同態度待之,從而表現出一定的穩定性。但是,逆反心理又是一種可變的社會態度,在導致逆反對象的條件根本變化後,原有的逆反心理也會逐漸淡化,直至消失。

兒童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

一、期望不切實際

現在的家長大多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他們往往忽視了孩子自身的素質和能力,不考慮他們的興趣、愛好,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煞費苦心設計好的藍圖,硬要他們去做一時還難以做到的事情,其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甚至一事無成,這種拔苗助長的做法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對立情緒。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家長提出的要求,應比孩子的實際能力略高一點,讓他們"跳一跳能摘到樹上的果子,"使他們經過努力,都能圓滿完成任務,享受到成功的喜悅。這樣,孩子就會不斷增強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過於嚴厲,損傷孩子自尊心

現在,有些家長還是滿腦子的"不打不成材"的觀念。認為"嚴"就是體罰,很少考慮孩子的自尊心,隨意在外人面前揭孩子的短處,甚至諷刺、挖苦,有時還要對孩子動武。正確的做法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把他們當成一個開始有獨立意識的小夥伴,有事商量著來辦,平等相待,循循善誘,以理服人,以情動人。千萬不可居高臨下,以勢壓服。

三、壓抑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的探索心理特別強,世界對他們來說充滿神秘和驚奇,大人司空見慣,不以為然的事物,他們都要問問、玩玩、摸摸,有時就難免會闖禍。如果家長不瞭解他們的好奇心,認為這是胡鬧,不分青紅皂白地呵斥、打罵孩子,就很自然地會引起他們的不滿情緒。明智的家長應該這樣告訴孩子:你想知道的事情,我們也很想知道,你如果告訴爸爸媽媽,我們會想辦法幫你解答問題的。這樣,既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使他們懂得了不少道理。

兒童逆反心理,你知道多少?

四、反覆嘮叨,引起厭煩

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唯恐他們不聽,就反反覆覆、嘮嘮叨叨不休。如果孩子長期處於這種"馬拉松"式的說教環境中,就會產生心理障礙。即使明知道家長說得有理,他們也不樂意聽。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時,必須要言不煩,並且尊重他們,留給他們情緒變換和思考的餘地,孩子有了思想準備,就相對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見。

教育逆反兒童要注意什麼

1、不要抱有成見

父母不要下意識排斥孩子的獨立意識,或者對孩子的逆反心理感到誠惶誠恐。孩子稍有自己的想法,就認為是逆反心理在作怪,極力打壓,生怕稍有讓步,就會對孩子產生不好的影響。然而恰恰相反,父母的態度越不好,越極力打壓,孩子就會越固執己見。

2、把握重要問題

在遇到細枝末節的小問題時,父母應當給予足夠的自由,讓孩子自己做主。比如孩子是在回家之後立馬做作業,還是玩一會再做作業,只要孩子能認真完成,父母最好不要多加干涉。

3、不要盲目責怪孩子

父母不要一遇到孩子類似叛逆的行為,就不問青紅皂白的指責孩子。比如孩子問父母多要零花錢時,父母應該問清楚緣由,也許孩子需要交納班費或是買學習用品等,不管怎麼樣不應盲目責怪孩子。

4、恰當限制孩子的物質佔有慾

目前,生活條件好了,有的家長一味遷就幼兒的要求:吃好的、用好的、穿好的、孩子的一切由家長代勞,孩子的慾望不費辛勞就可以實現。這樣一來,這些孩子就易形成不合實際的自我評價,認為他的一切都應該是最好的,慾望得不到滿足時,打人、罵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