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逆反心理,你知道多少?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孩子与父母之间在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和兴趣爱好上存在很大的差距。因而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这不完全是坏事。最起码说明孩子已经长大了,有自己的主见了,主体意识增强了。然而,很多家长面对这种情况,却变得非常的着急和不知所措。的确,这些矛盾的存在,不仅困扰着孩子自己,也给家长带来了不少的烦恼。我们每个人都总在矛盾中生活,谁也摆脱不掉矛盾。我们只能正视它,解决它。

“逆反心理”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结构来看,逆反心理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知觉、理解及评价;情绪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抵触情绪,即人们对逆反对象是反感或厌恶的;行为倾向是指对逆反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即逆反行为的准备状态。

  第二,从特性来看,逆反心理是社会依存性与相对独立性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与其它社会心理一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方面依赖于它所反映的对象,即社会存在;另一方面对所反映的对象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第三,从作用来看,逆反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现在有一种倾向,提到逆反心理,不是认为它是好的,就是认为它是坏的,甚至认为它是一种变态心理。把逆反心理说成是一种变态心理显然是错误的,因为逆反心理是人脑对一部分客观事物的正常反映,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成员都可能产生。

  第四,从存在来看,逆反心理是相对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某种逆反心理一经形成,将持续较长时间不易改变。每当对象一出现,就以相同态度待之,从而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但是,逆反心理又是一种可变的社会态度,在导致逆反对象的条件根本变化后,原有的逆反心理也会逐渐淡化,直至消失。

儿童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

一、期望不切实际

现在的家长大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往往忽视了孩子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煞费苦心设计好的蓝图,硬要他们去做一时还难以做到的事情,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一事无成,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家长提出的要求,应比孩子的实际能力略高一点,让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树上的果子,"使他们经过努力,都能圆满完成任务,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孩子就会不断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过于严厉,损伤孩子自尊心

现在,有些家长还是满脑子的"不打不成材"的观念。认为"严"就是体罚,很少考虑孩子的自尊心,随意在外人面前揭孩子的短处,甚至讽刺、挖苦,有时还要对孩子动武。正确的做法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把他们当成一个开始有独立意识的小伙伴,有事商量着来办,平等相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千万不可居高临下,以势压服。

三、压抑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的探索心理特别强,世界对他们来说充满神秘和惊奇,大人司空见惯,不以为然的事物,他们都要问问、玩玩、摸摸,有时就难免会闯祸。如果家长不了解他们的好奇心,认为这是胡闹,不分青红皂白地呵斥、打骂孩子,就很自然地会引起他们的不满情绪。明智的家长应该这样告诉孩子:你想知道的事情,我们也很想知道,你如果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会想办法帮你解答问题的。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使他们懂得了不少道理。

儿童逆反心理,你知道多少?

四、反复唠叨,引起厌烦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唯恐他们不听,就反反复复、唠唠叨叨不休。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这种"马拉松"式的说教环境中,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即使明知道家长说得有理,他们也不乐意听。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必须要言不烦,并且尊重他们,留给他们情绪变换和思考的余地,孩子有了思想准备,就相对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

教育逆反儿童要注意什么

1、不要抱有成见

父母不要下意识排斥孩子的独立意识,或者对孩子的逆反心理感到诚惶诚恐。孩子稍有自己的想法,就认为是逆反心理在作怪,极力打压,生怕稍有让步,就会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然而恰恰相反,父母的态度越不好,越极力打压,孩子就会越固执己见。

2、把握重要问题

在遇到细枝末节的小问题时,父母应当给予足够的自由,让孩子自己做主。比如孩子是在回家之后立马做作业,还是玩一会再做作业,只要孩子能认真完成,父母最好不要多加干涉。

3、不要盲目责怪孩子

父母不要一遇到孩子类似叛逆的行为,就不问青红皂白的指责孩子。比如孩子问父母多要零花钱时,父母应该问清楚缘由,也许孩子需要交纳班费或是买学习用品等,不管怎么样不应盲目责怪孩子。

4、恰当限制孩子的物质占有欲

目前,生活条件好了,有的家长一味迁就幼儿的要求:吃好的、用好的、穿好的、孩子的一切由家长代劳,孩子的欲望不费辛劳就可以实现。这样一来,这些孩子就易形成不合实际的自我评价,认为他的一切都应该是最好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打人、骂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