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時,家長該不該“吼”,幫你區分什麼時候應該“吼”孩子


導語

很多孩子在生活中因為對很多概念和道理模稜兩可,所以經常會犯一些錯誤。但犯錯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就算是家長也免不了犯錯。

孩子犯錯並不稀奇,每個孩子從走路開始就是不停的跌跌撞撞然後長大,關鍵在於家長如何引導孩子,讓孩子對於自己犯的錯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孩子犯錯時,家長該不該“吼”,幫你區分什麼時候應該“吼”孩子

案例分析

我的親戚家裡有一個小弟弟,長得很可愛,學習也很好,就是平時不喜歡說話,無論是在父母面前還是在外人面前,總是一個人悶悶的。雖然能感覺到這個孩子有和別人交流的慾望,但他卻從來沒有張開過嘴。

直到有一次,他在父母與朋友聚餐的時候不小心拿錯了東西,只是無關緊要的東西。但親戚當場就開始大聲訓斥他,分貝之高讓所有在場的人都覺得有些尷尬,有一些朋友覺得沒必要,就小聲的勸解親戚,沒想到親戚越訓越來勁,到後來已經開始連說帶吼。

孩子犯錯時,家長該不該“吼”,幫你區分什麼時候應該“吼”孩子

​孩子的頭越來越低,恨不得躲到桌子底下。我也瞬間明白了這個孩子為什麼不愛說話。

大聲訓斥這個方法其實在孩子犯一些無關緊要的錯誤時並不恰當,不分青紅皂白,不管是非對錯先吼孩子,其實是一種大錯特錯的行為。

孩子犯錯時,家長該不該“吼”,幫你區分什麼時候應該“吼”孩子

一、在孩子犯錯時家長該怎麼辦

1.可以批評,可以訓責,但不要大聲訓斥

前面提到,孩子犯錯是在所難免的,但不要因為孩子還小,就覺得無關緊要,更不要因為孩子小,哪怕一點小錯誤就嚴厲懲罰,尤其是大聲吼叫。對於孩子來說,犯錯了就要讓他知道自己做錯了,並且要讓他明白自己哪裡做錯了。

如果是一些小事,就要對孩子耐心的講道理,讓他明白自己做錯了。如果只是吼叫而不講道理,孩子在心底裡還是認為自己沒有過錯,而且也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不利於孩子行為的改正。

2.不縱容,不替孩子遮掩錯誤

在現實生活中,抱著“孩子犯錯只是小事,長大就會好的”這種心理的家長並不在少數。他們有可能是疏於管教,也有可能是狠不下心。但這樣一次次的縱容換來的是孩子的變本加厲,而非“長大就會好”,長期的遮掩和縱容下去,未來只有可能變成“長大更嚴重”。

孩子犯錯時,家長該不該“吼”,幫你區分什麼時候應該“吼”孩子

3.全面性糾正孩子的錯誤

孩子犯錯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但是要讓他知道自己的確做錯了,因此家長只需要陳述事實就可以,無需添油加醋,也無需誇大事實。

要想陳述事實,讓孩子認識到現實,就必須用全面的角度來敘述孩子的錯誤和問題。如果孩子有逃避的行為,家長也一定要讓孩子正面面對錯誤,只有正面面對錯誤,才能認識錯誤,才能糾正錯誤。

二、應該什麼時候吼孩子

1.在孩子犯原則性錯誤時

孩子和成人最大的區別就是沒有自己獨立的判斷,很多事情他們也是模稜兩可,所以犯原則性錯誤也不是不可能。

此時的孩子就不能再溫柔的教育了,必須大聲斥責,明確且嚴肅的告訴他犯的錯誤有多麼嚴重。這種時候必須讓孩子感到畏懼,不是畏懼父母,而是畏懼自己的行為。

孩子犯錯時,家長該不該“吼”,幫你區分什麼時候應該“吼”孩子

2.需要表達內心想法時

“吼”孩子其實不是不可以,而是要注意方式方法,沒有目的的吼叫只是讓孩子覺得錯的莫名其妙,或許他下次依舊不會改正。

但如果把“吼”改成帶有目的性,在每次“吼”孩子的時候直接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再順便告訴孩子他哪裡做錯了,這樣的“吼”才有矯正的作用。

3.“輕聲”教育失去效果時

很多孩子就是吃硬不吃軟,讓很多家長把“吼”當作一種必然的教育方式。但以“吼”管理孩子的方式是要讓氣氛變得很嚴肅,讓他們知道事情的嚴重性,而非真的大喊大叫。對於孩子的教育絕不能過於粗暴,這樣的孩子也會不知不覺中變得越來越自卑。

孩子犯錯時,家長該不該“吼”,幫你區分什麼時候應該“吼”孩子

​總結

教育孩子是一件很考驗父母的事情,需要父母耐心細心的教導,如果對孩子過於嚴苛,那麼很有可能會讓孩子留下心理陰影,從而變得自卑。

適當的教育則會讓孩子變得更加懂道理,明白是非對錯,在以後的生活中也能不卑不亢的面對別人。但這一切的前提是父母適當應用“吼叫”教育,面對孩子的錯誤先冷靜自己,而不是不分青紅皂白的大聲訓斥。


育兒問題非兒戲,讓孩子少走彎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