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體驗:說話得體和做事得體


生活體驗:說話得體和做事得體


言行得體是社會化要求

人是社會動物。

從《國富論》的“主觀為自己,客觀為他人”,到李嘉圖的“發揮個人優勢,增加社會財富”,再到分工合作、雙贏共贏等,都是社會化的體現。

宏觀理論如此,微觀言行亦然,反映在此時此地人際互相作用中,就是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互動是個技術活,觀察那些如魚得水者,莫不是“說得好、做得好”,具體說,就是說話得體,做事得體。

說得好,也得做得好;做得好,也得說得好;言行之際,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得體的標誌不難知道,那就是符合場合氛圍,滿足別人願望。

反過來說,不能自說自話,自彈自唱,自討沒趣。

因此,討論一下,如何做到言行得體,就是必須的。

生活體驗:說話得體和做事得體


說得體話三層次

以說話為例,有三個層次需要覺察訓練,即“能說”專業水平話,“會說”流暢接地氣話,“用心說”別人心理需要話。

簡單解釋下,“能說”指專業知識豐富,這是能力夠不夠問題;“會說”指藝術表達方式,樸實無華為佳,這是膽量敢不敢問題;“用心說”指人文關懷情懷,俗語一樣話兩樣說,這是情感想不想問題。

毫無疑問,這三個層次說話方式,難度依次增加,科學知識自己學就可以,藝術表達要化繁為簡不張揚,人文情懷要跳出自我看到別人需要。

有個例子可以佐證,曾國藩曾經就不被下屬矇蔽欺騙事宜,讓幕僚比較自己和其他兩位大臣不同,有人說,其他兩人分別是“不能欺”“不敢欺”,而對於曾國藩則是“不忍欺”。

此故事反映的,是曾國藩言行達到人文情懷層次,是知識、藝術、人文的三位一體綜合。

我們日常人際交往也是如此,能力水平差別不大,問題解決辦法都能說一說。說話藝術水平有差別,直抒胸臆還是委婉曲折,羅嗦反覆還是簡明扼要,看重自己觀點還是淡化自己看法,這需要大量練習。而察言觀色會意,看人下菜碟,站在他人角度猜測他人需要,已經屬於高難度動作,很多人跳不出自我中心主義思維,一輩子侷限在這個樊籠約束中。

生活體驗:說話得體和做事得體


當下互動重在需要

三種說話層次,反映到做事上也是層次分明。

“能做事”只顧及自己需要,“會做事”可兼顧別人需要,“用心做事”以別人需要為考量,如沐春風感。

比如,參加集體活動,一起乘車、吃飯、座談時候,可能“無聊”刷手機,“無趣”沒話說,“無心”隨意說,都是層次不夠表現。

問題出在哪裡呢,就是“當下”“互動”出了問題。

人際互動中,“當下”意味著大家同頻共振,創造輕鬆隨便氛圍,閒暇就是閒扯話題聊,座談要注意力集中,不要自我封閉,這時候隔離自我就是沒有“活在當下”。

比較典型反面行為是,自己長時間看手機,三句話不離本行工作,注意力不集中,覺察不在狀態,走神。

而“互動”意味著多去猜測人家需要,談論人家感興趣話題,好為人師心態“示弱”提問,反面例子就是談話流於表面,不深刻,內容人皆盡知,給人感受就是敷衍,根子就是缺少人文情懷,不能跳出自己看別人,不能把自己當別人。

所以,多反思言行的這三層次,或者三階段,或者三情形,即“能不能、敢不敢、想不想”!

生活體驗:說話得體和做事得體

言行得體解決方式

上面所謂說話做事三層次,就是人際互動三層次,可以歸納為:把他人當自己,把自己當自己(把他人當他人),把自己當他人。

因此,首先人際互動中避免把他人當自己,知道大家互動出於需要,自己懶散別人未必如此,要意識到他人和自己一定有不同,而最大不同就是看法不同,跳出自我思維定式。

其次,人際互動中要把自己當作自己,具體就是要尊重自己。既來之則安之,人際活動就是輕鬆參與的過程,儘可能讓自己有趣的過好這個時間段,讓時間儘量人際互動化,這是一個可衡量的客觀標準。

當自我獨處時間過久,就要覺察到出現問題,必須採取行動,找到人互動,或者心裡主動進行互動。

尊重時間,尊重機會,尊重再也無法重複的生命唯一的這一次互動。

再次就是把自己當他人,互動時候多關注他人希望的,思考他人在意的,說出並滿足他人需要的,這才是互動最好結果。

比如多閒扯生活話題,不能幽默也可以隨意些,起碼都是人間煙火味道。在關注工作時,多問幾句,“需要幫助什麼”“如何克服難題的”“收穫經驗是什麼”“下一步打算如何做”,這都是激發鬥志以及肯定鼓勵的好問句。

生活體驗:說話得體和做事得體


能說會說用心說,能做會做用心做,專業、藝術、人文,我能、我敢、我想,邊界、自尊、利他,這些其實都是一回事兒。

能說會道很重要,看到別人需要更重要,而最重要的是把這些理念不斷去實踐,去體會。言行得體是社會化要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