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雅君
《亮剑》打到淮海战役,楚云飞的第89师向赵庄急进,楚师长发现部队没开早饭,就逮住一个团长询问,这厮声称要拿下赵庄再埋锅造饭。楚云飞也跟着渲染气氛,说什么打下赵庄“我给你们发罐头”!这事看着好像挺靠谱?假的,饿着肚子的部队是没有战斗力的。
古今中外,任何一场战争和任何一支军队,都把粮食和吃饭当作头等大事,我们说解放战争期间五大战略区中西北野战军最苦,不仅因为彭总麾下的兵力最少(西北野战兵团初建时只有26000人),更严重的问题就是陕北地贫民瘠,粮食不足始终困扰着西北野战军和后来改称的第一野战军。
1947年夏秋之后,陕北地区先旱后涝,粮食普遍欠收,这里的黄土地即使在风调雨顺的年份,也很难养活当地百姓,而若是天气稍有变化,就会导致饥殍遍地,更别提供养军队了。所以,是否有粮食、战士们能否吃上饭,决定着西北野战军能否打仗、打什么规模的仗以及仗最后打的什么样。
在当时的陕北,上至中央领导下到普通战士,日常伙食都是一种叫“糠菜糊糊”的东西,就是用米糠、秕谷、瓜菜和黑豆加水熬煮,制成的粥状食物。而西野战士们每天能吃到两顿这样的东西,那就不算断粮,可问题是这东西也根本保障不了。不妨看看彭总与中央的往来电文,便知道粮食和吃饭问题给西野带来多大的困难:
1947年8月31日彭德怀电:“本日以备战伏击姿态,积极筹带两天粮食,半月以来给养不定,前日遇雨,部队有疲劳现象”。又及:“本日筹粮,两天敌亦未动,野战军明拂晓前出发南进”。
1947年9月3日军委来电:“敌人南进甚快,如陇东三县有粮,又有歼敌机会,则打一二仗再出去也好。。。如粮食许可,请考虑在九里山地区歼灭九十师(指胡部整编第90师)一部”。
可见能够让战士们吃上饭,已经成为将帅们关心的头等大事,到9月初,军委命令西北野战军拦截向南撤退的敌人。然而由于部队严重缺粮,彭总只能集中粮食给王震将军的第2纵队,令其先行南下打击敌人,而大部队需要休整两到三天,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筹粮,否则无法继续作战。
王震所部于9月9日在延川西北,伏击了敌人整编第76师和整编第1师的167旅,仗打得非常勉强,主要原因还是缺粮。饥饿的干部战士们体力严重不足,加上大雨不断,使战斗伤亡很大,第二纵队政治部要求指战员们要与敌人“比忍受困难的能力”,但无论如何人总归是要吃饭的,哪怕是糠菜糊糊。
1948年2月,在根本改变陕北战略局面的“宜瓦大捷”中,由于增援宜川的敌整编29军刘勘所部小心翼翼行军迟缓,彭总一度忧心如焚。因为到2月28日,西北野战军已经断粮,如果刘勘三日内不钻进伏击圈,彭总只能收兵撤围。所幸在胡宗南的严令下,刘勘率领两个整编师还是钻进了口袋,次日凌晨,战斗打响。
真的无法想象,埋伏起来的西北野战军的干部战士们,是如何在雪地中如何度过漫漫饥寒之夜的。是役,经过三天激战,饿着肚子的战士们将敌人分割包围后,几乎是用刺刀全歼敌人一个整编军部、两个整编师部、五个整编旅10个团290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辎重粮食,陕北战场的局势终于“过山坳”了。
所以“士兵上战场前饿着肚子”的说法,是完全没有根据的,除非像西北野战军这样极度困难的局面,否则吃上饭才是士兵维持体能和作战能力的基本条件。唯一貼点边的是,战前不可以吃的太饱,否则在剧烈运动下肠胃会出现问题反而影响了作战,另外如果吃得太饱,人会出现困乏和精神不振的现象,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但是饿着肚子上战场,绝对是无稽之谈。
度度狼gg
俗话说,皇帝不差饿兵。竖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至少在古代很多的时候,当兵就是为了吃粮。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所以粮食对于军事行动,是重中之重。让士兵饿一顿或许还能保持基本秩序,饥饿超过三顿,军队必乱。所以就别提让士兵饿着肚子上战场了。
设营扎寨之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埋锅造饭。有重要军事行动,也都是“三更造饭,五更拔营”。所以就是必须让士兵吃饱了才能去上战场。连这点基本保障达不到,该要士兵卖命,那是不科学的。有些重要的攻坚敢死的战斗,还必须准备酒肉,让死士们吃饱喝足,上战场。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主要是古代生产力低下,粮食单一,且供应不足。很多士兵长年实际上保持着饥饿与半饥饿的状态。打仗是耗费体力的事情,饿着肚子上战场,不但影响战斗力,还影响士兵的战斗意志。
但是上战场前,对于长期保持饥饿状态的士兵,却只允许吃七八成饱,剩下带着定量的干粮随身。
这实际上也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因为士兵长期以来保持饥饿状态的情况下,突然吃多了,容易血糖升高,容易犯困,视力下降。而且饱腹以后剧烈运动,容易引发消化器官得受伤。
所以特别是到了近代战争中,战士们会在战斗的间隙,随时多餐补充能量。
在《集结号》中,在淮海战役中,突然整个战场安静了下来,九连连长谷子地一边向敌军喊话,“九连给国军弟兄们准备了两样吃的,一个是子弹,一个是饺子。把枪举起来换双筷子,九连陪弟兄们一起坐下来吃饺子。”
而就在谷子地喊话的时候,焦大鹏和姜茂才等人就在那啃饼子。因为都已经默契了,接下来谷子地就要安排焦大鹏带几个人,去探情况了。不抓紧这点时间补充一下体力,不但多一份因为体力亏欠引发的危险,而且这种探营的冒险,牺牲几率比其他人更大,弄不好就是最后一顿。
所以在战斗间隙,在刘泽水的指挥部,在后来的战地医院,有很多吃饭的镜头。谷子地甚至嘲笑赵二斗吃饭的揍性和自己曾经的一个兄弟一样。
实际上这些场面斗说明了,战士们在战斗之余,不停地补充能量。因为谁都不确定下一场战斗什么时候打响,自己什么时候就可能牺牲,下一顿什么时候才能吃上。
所以要随时保持最好的体力状态去迎接将要发生的战斗。
炒米视角
不是因为不给吃饭或者粮食不够,而是上战场前,饿着肚子紧急时刻能救命,吃饱了有得自己好受的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我们都知道人要吃饱了才有力气做事情,也才能把事情做好,不然肚子一饿起来,咕噜噜的叫,什么事情都办不好。但这句话放在战场上就一定适用了,一般情况下,士兵上战场前都不会吃的太饱,或者饿着肚子。
-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这个要从人体本身说起。因为人在吃饱的时候,身体的机能就会促使血液循环加快,带动身体消化食物,这个时候人很容易进入疲劳状态。要知道这是在战场之上,一个犯困带来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下一秒可能命就没了。
虽然饿着肚子也挺难受的,但是这也有利于精神的高度集中。然后就涉及我国的传统思想了,留着饭等打完了,回来吃,这是一个念想,提醒自己留着命,不要做一个饿死鬼。
最后一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关乎士兵们的性命。战场上刀剑无眼,炮火无情,士兵们难免会受伤。这个时候就需要进行手术了,如果士兵体内有大量的食物的话,便会很致命,因为这些体内残留的食物残渣很容易滋生细菌,严重话,直接会导致手术的失败,造成士兵死亡。
这两点就是为什么士兵上战场前要饿着肚子的原因。关键时刻能保命,只是真的上了战场又有几个能回来呢?
像素说
大型战争中,饿肚子的军队打不了仗。
古话说,民以食为天,军队能不能吃上饭,直接影响士气和战斗力。世界上没有饿肚子打仗的军队,让自己军队饿着肚子打仗,这个指挥官一定疯了。
首先在古代,军队并没有一日三餐,而是一日两餐,即早餐和晚餐。古代军队作战全是体力活,要行军到战场刀砍斧劈,没有战斗间隙和修整,不吃早餐怎么行?
其次,即使人扛的住饥饿,战马却不行,不给它们喂饱草料,上战场一定掉链子。所以即使想抢先动手,也要提早埋锅造饭、喂饱肚子。只有游动作战的小型部队,才能依靠胡饼、炒面等干粮,解决吃饭问题。
现代战争中,小型战斗才会有先打仗、后吃饭的现象。
现代战争中,战场伙食供应能力大幅提高,单兵有随身携带的口粮,可以因小型作战的需要,如战斗任务不重,两三个小时就能解决,这种时候,指挥官可灵活调整吃饭时间。
但是正常作战中,只要有条件一定是先吃饭,后打仗。毕竟严格吃饭时间,让后勤尽可能提供丰盛、营养的食物,是保持军队士气的重要内容。
部队上战场,是拿性命搏生死,谁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着回来,如果这种时候还让部队饿着肚子上战场,是会影响士气的。
只是战前部队要求士兵只吃七八分饱,避免吃的过饱引起犯困、肠胃不适、负担加重等情况,另外给士兵配发简易食品,在战斗间隙可以补充能量。
烟酒阁大学士
上战场前要饿着肚子?难道死也要做个饿死鬼吗?
前线战士太难了,不能让战士们流血又流泪!上战场前一定要吃饱!后勤保障一定要充分!
在《亮剑》种,有这样一个镜头:
淮海战役战场上,楚云飞视察阵地,却发现战士们没有吃早饭,就问团长。团长说,拿下赵庄阵地再吃饭!听着很燃是不是?其实这句话,出自于春秋时期。
《左传·成公二年》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齐国打鲁国,晋国带着卫国来打齐国,齐国很瞧不起晋国,对敌人们说“欲勇者,贾余余勇!”双方约定第二天早晨开战,第二天齐顷公迫不及待说“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这里面用了两个成语,“余勇可贾”和“灭此朝食”。余勇可贾的意思是我们的勇气很充足,要不要分一点给你们啊!灭此朝食的意思则是今天灭了这帮敌人再吃早饭!
余勇可贾和灭此朝食的结果必然是骄兵必败,这一战,齐国大败亏输,齐国国君齐顷公差点被俘虏。
齐顷公的故事告诉我们,灭掉敌人没有那么着急,让士兵们吃饱饭在上战场,是很重要的。当然,如果真的想要趁着敌人吃饭睡觉时发动奇袭,那可以把士兵们吃饭睡觉的时间提前,但不能推后。
《亮剑》中这个镜头,本来是嘲笑国军虚张声势,不关心战士死活,结果演出来的效果却成了国军战士嗷嗷叫士气旺盛,彻底跑偏了。很大程度上说,是因为主创人员和观众们大都不知道“灭此朝食”发明者的战斗结果。
说完这些,来给大家讲讲战士们出战前为什么一定要吃饱饭。我分析理由可能至少有三个:
1,战斗时间可能很长,不吃饱根本没有力气。
一场战斗能持续多长时间,通常来说是一天,当然一触即溃的国军渣渣例外。解放军打阻击常常以一天一夜为单位,白天敌人(国军和美韩军都是)借助炮火和空军掩护发动攻击,解放军拼死抵抗,往往丢失阵地。到了晚上,志愿军借助夜色发动反击,夺回阵地。以诞生“最可爱的人”的松骨峰阻击战为例,第38军112师335团一个连,抵抗美韩军冲锋长达十几个小时,其实就是天亮的时间。天一黑,志愿军发动总攻,敌人全面崩溃,成了赶羊抓俘虏。
2,一线阵地没法吃饭,不在后方吃点热的,可能这辈子再没机会了。
一线阵地是什么样的情况,恐怕和平时期的人们很难想到。抗美援朝时的38军军长梁兴初在前线吃饭,一枚弹片直接掉进碗里。梁兴初说,没有肉,哪里来的骨头?前线为了隐蔽目标,不能生火做饭,志愿军常常是一口炒面一口雪,互相鼓励的话就是“等回去了咱们包饺子吃!”有个部队损失很大伤兵在修整,却发现没有打好配合的兄弟部队却在开开心心吃饺子,二话不说去给他把锅砸了。官司打到志愿军司令部,彭总说,砸的好!打不好仗还吃什么饺子!
3,不吃饱,没力气打阻击,更没力气打冲锋,战斗可能要失败。
在轻步兵时代,尤其是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我军战士补充能量的主要方式就是吃各种主食粮食。不像现在,可以带着一条士力架,一吃就来劲。战前吃饭时,战士们都有一顿饭顶一天的觉悟,自然不会让自己饿着。如果吃饭不吃饱,阻击时丢不动手榴弹,冲锋时被敌人一推一个趔趄,这样的弱鸡,能打胜仗吗?
在惨烈的上甘岭战役,进入上甘岭一线阵地的士兵,一直就是饿着肚子作战,他们不是不愿意吃饱,他们实在是没有补给。当时送上去一个苹果一个水果糖就算立大功。曾经入选小学课本的《一个苹果》,讲的就是上甘岭的故事。
不懂战争,就不要随便给战士们规定条条框框了,上次就有网友说不许捡敌人的枪,现在不许吃饭,下次估计是不是有人要规定不许戴头盔了(这个好像真有)。
历史知事
上战场之前要饿着肚子?完全没有的事!
士兵上战场自然要意味着拼命,如果连最起码的饭都不给吃饱,谁还能去拼命?
可以说粮食和后勤是决定一直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保证,有充足的粮食供应才能具备绝对的战斗力,具备了战斗力那距离胜利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而已,可一旦在战场上断绝粮食补给,那所带来的损失将会是毁灭性的!
例如官渡之战,曹操成功偷袭袁绍后方的屯粮重地乌巢,消息传来十万大军顷刻间就走向瓦解,袁绍仅仅带领800骑兵狼狈逃走,即便事后收集残兵败将也不过只剩两三万人,难道乌巢被偷袭的时候,袁绍的大本营一点粮食都没有?这是不可能的,袁绍的大营里肯定还有相当数量的粮食,虽然已经支撑不了他作战,但如果限量发放,理论上也能维持一段时间,至少可以保证取自己的军队有时间撤退,但需要记住的是,这仅仅是理论上而已!要知道,一旦粮食供应出现了短缺,士兵连每天最起码的饮食都难以保证,又如何保证战斗力?更如何保证自己能够活到最后?如果接下来再遭到敌人的层层追杀,完全没有生命保障的这支军队只能会提前丧失本该有的纪律性,从而走向大乱和崩溃,除此之外我们熟悉的刘备被偷袭徐州,关羽被偷袭荆州,结果走向的都是同样一条路。
所以在真实的战场上,没人敢轻易断绝前线官兵的粮食,更不敢轻易让前线的将士们饿着肚子去打仗,还没到战场上决一生死,饭先不够吃了,那谁还傻乎乎的跟你玩儿!
那在战场上,除了后勤断绝这个重要因素之外,就没有限制粮食的时候吗,个别时候还是有,但情况较为特殊!
比如说某一支部队向自己投降,随后充当进攻的急先锋,或者将要进攻的目标是一支缺乏补给即将崩溃的军队,这样的情况下后面压阵的部队往往选择限制对前线主攻部队的补给供应,前者的原因很好解释,毕竟这是一支信不过的部队,在需要防范的情况下不需要让自己的新队友吃饱喝足,例如太平天国安庆保卫战,太平军叛徒程学启率军向曾国荃投降,曾国荃任命程学启和他的部下充当先锋,但粮食和弹药全部按天供给,以防止这支部队重新叛乱;而后者也容易理解,进攻一支即将被困死的军队,在前线冲锋官兵最容易遭到伤亡的情况下,被围困的军队很可能会从打死的敌人身上搜集自己想要的弹药和粮食,所以及时的对前线部队进行限制,产生缺口之后再进行补给,也有利于防止对手进行缴获,例如我们众所周知的西路军之战,在多次战役中进攻的马家军就严重限制尖刀部队的供应,身上尽可能的不要携带粮食,进攻时只携带十发甚至几发的弹药(反正打光了,后面随时可以补上),也造成了西路军在防守时击毙了众多敌人,却从他们的身上缴获不到足够的弹药和粮食,最终造成失败。
除了这一些特殊因素之外,现实当中还有一个可能性,就是为了激励军队能够尽快解决战斗,在开战前故意不选择吃饭,而让官兵在战斗解决后再进行吃饭,当然实行这种战术必须要具备一个最起码的先决条件,那就是自己有能力快速压倒对手,或者自己自认为能够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解决敌人。
相信看到这段文字,大家都会想起连续剧亮剑中楚云飞进攻赵庄时的情节,装备的先进美式装备和飞机坦克掩护之下的楚云飞89师,向李云龙守卫的赵庄进攻,其手下的团长自信的认为只要进行一通火力覆盖,最后一个简单的冲锋就可以拿下赵庄,所以就下达了占领赵庄再吃早饭的命令,采用这样的方式可以再这样特殊的环境下激励军队的士气和勇气,当然最后的结局还是冷冰冰的,楚云飞遇上了更加不要命的李云龙,硬是把楚云飞在赵庄在前面死死地顶了几天之久,估计到了第一天的中午,无可奈何的楚云飞和他手下的团长只能下达吃饭的命令,没办法,再不吃自己就要崩溃了!
辽宁资深球迷
上战场前尽量不吃太饱,主要原因还是出于医疗方面的考虑。若是吃得太多,士兵万一被子弹打中腹部,伤及肠胃等位置,里面的食物就会流出到腹腔内,就会对对战场外科医疗造成很多的麻烦,甚至威胁士兵的生命。因此,打仗前少吃点,关键时刻也能救自己一命哦!
剧透历史
饿着肚子有点夸张哈!
可以理解成这样:
一个人在正常情况下怎么吃的可以的,只要不是太过分的吃(会造成胃难受)。
但是军人在战场上不一样,战场战机瞬息万变,随时都会进行剧烈运动,长途奔袭,剧烈的动作和冲锋,而且伴随着人的精神高度集中,所以肚子吃的太饱是不适合的,会造成胃疼,甚至比较严重的胃剧痛,呕吐等症状!如果是一个部队的后勤工作没有考虑到这样的情况,会造成非战斗减员,是个很大的事故。
我们看对越自卫作战临行前为啥要喝酒呢,其实第一个就是提高士气,然后喝点酒可以壮胆压一下紧张的心情。
呐喊前沿
上战场前要饿着肚子?完全不可能的事情!我长话短说,一场抗日战斗里,士兵们要扛枪扛炮,要扔手榴弹,要搬运物资,要冲锋…………这么多重活,不吃饭哪来的力气去干。
人需要大量的蛋白质、能量、卡路里的元素来维持生命,不吃饭这么补充。
还有,每一名士兵上战场都是抱着必死的决心的,本来人家中弹伤亡就很严重了,你还不给人家吃饭,流血又流泪,士气能起来吗?
人是铁 ,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
GRX成员
士兵在发起战斗前是不能吃饭的,因为人在进食后需要消化食物,这时所有主要的血液都集中到消化器官,人体的精神集中力,反应能力,运动力都会下降。而且由于进食后肠道充血,一旦被子弹击中腹部会导致大出血严重危及生命。军队一般在战斗前2-4个小时进行战斗前的食物补充,而且通常只吃半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