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笔记 第二十章: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道德经》笔记 第二十章: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译:

是与非,相去几何?美与恶,相去几何?

人们畏惧那些他们以为不得不畏惧的东西。荒唐啊,人们为何无法从这种状态中醒来呢?

众人熙来攘往,沉溺其中仿佛要赶去享受最高的祭祀礼仪一样,仿佛阳春三月出外游赏。

我却像船儿停泊,不动任何念想;就像婴儿没有懂事前一样懵懂;好像没有任何目的地。

众人都忙碌不瑕,而我却遗世独立,像个傻子般浑浑沌沌。

俗人们聪明有余,我却昏昏然;俗人们患得患失,我却无知觉。

道的体验如同大海万里澹澹水波般包容广大,像长空中吹拂的风一样无穷无尽。

众人都有自以为,而我却显得愚顽鄙陋,我与众不同,我推崇从大道中汲取所需。


评注

上一节讲了,要想社会真正进步,就要修练提升我们的意识,去体验道的境界。

本节接着讲:一般人与修练者的不同。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有人问一个去过许多国家、游历过几大洲的旅行家,世人的共性是什么?

旅行家回答说,他们都有懒惰倾向。

有些人觉得旅行家还可以换一种更正确更有效的说法:他们都胆怯。他们躲藏在各种习俗和观点后面。

尼采讲的这个段子①,是老子的好注解。

老子的意思是:人们所畏惧的,是他们感到不可不畏惧的东西:人们因为受到自身感官和理性的限制,只看到有限的联系,有限的真理,终身生活在表象的世界中,比如我们把世界区分为高与低、大的与小的,美的与丑的,对的与错的……而这些不过是我们基于旧有感官和理性所产生的表象世界。荒唐啊,好像永远也无法清醒过来呢。

法国哲人伏尔泰有三句名言,也可以完美的注解于此节:

“偏见是愚者思考的方式”;

“有些人的思考只停留在表面”;

“将愚人从他们所敬拜的锁链下解放出来是非常困难的”;

真正值得我们畏惧,往往不是外部的事物,而是我们自己心中的障碍,我们已有的知识、成见、自以为是、旧有的思维模式等等。我们依赖这些,但这些东西也禁锢着我们的大脑,我们看不到事物真正的本质,我们因此而患得患得,惊恐忧惧。

“师心自用”简直是不可避免的,人们的新见解总是建立在旧有见解的基础之上的,旧有见解实际上构成我们自我的主要部分。

和伏尔泰类似,庄子感叹的说:

人们总是把已有的成见当成老师,这样的话,谁没有老师呢?何必非要知道事物变化而希望客观了解事物的人才会有老师呢?愚者们以自己的成见为老师呢。没有客观理性的思考就判断是非,就象今天去越国而昨天却已经到了,就是把子虚乌有当真,虽有大禹的神通也不能这样啊,我能拿这样的人怎么办?②

老子感叹的说:“荒兮,其未央哉?”:荒唐啊,人们总不能从这种状态中醒来呢?

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人们只知道“是”就是“是”,“非”就是“非”,美是美,丑是丑,善是善,恶是恶……人们不知道有无、是否、美丑、善恶、利害、荣辱都只不过是人类的出于实用目的的一种区分。我们被囚禁在感官和语言的牢笼中,永远都只能认识到表象、幻象,我们仿佛与事物本体是绝缘的。

“荒兮,其未央哉!”也可译为:“我们自古就是这样,而且这种状况仿佛永远也不会结束。”荒即广,广大久远。未央,未尽的、无尽的。

这类似于58章:“民之迷,其日固久矣”,人们只看到事物的表象,只畏惧各种已经认知到利害得失或是刑杀礼法,无法看到事物本质。我们旧有的感官和理性既成就了我们,也限制了我们;我们旧有的“道德”既帮助人们获得生存的利益,但同时,“道德”也必然被塑造成僵化的教条。

老子认为这是旧有意识维度的必然,当我们到达新的意识维度,自然就能超越。

年青时热衷于写诗的马克思也写过类似的话:“我们受缚、破碎、空虚、害怕,永远被链锁在大理石冷冽的存有上”。③


与孔子比较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十五》)

译:孔子说:大家都说坏,也必须亲自复审,大家都说好,也必须亲自复审。

评注:

察,就是复审。注解 《说文解字》:“察,覆也。”徐锴系传:“察,覆审也”。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十三》)

译:子贡问:一乡的人都说他好,怎么样?孔子说:未必。子贡说:那么一乡的人都说他坏,怎么样?孔子说:也未必。不如一乡的好人都说他好,不好的人都说他坏。

评注:孔子看重大众的口碑,但就算是口碑,也要区分对待。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纵观老子全书,老子多次提到“母”,母就是道,“道”就是天地万物之母。(25章、52章)

道是更高的存在,包含着能量、灵体,是万物的本源、终极真相。

老子为何能独异于人,因为他能够直接从“道”中吸取所需,比如能量、物质。

这听上去过于怪力乱神。

但不妨以开放的心态去看看。

比如中国传统的的服气、辟谷之术,就是明证。

《大戴礼记·易本命》说:“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

Discovery纪录频道曾连续96小时记录证实,尼泊尔一位冥想少年(Ram Bahadur Bomjan),颗粒不进,而且滴水不进。他至少已经超越现有生存科学记录,而且没有脱水现象,也没有发生褥疮。

事实上,这名少年已经8个月在树下静坐不吃不喝。医疗团队近距离观察发现,这名少年半小时只吸气三次,咽口水一次。

在同一个纪录片中,印度学术机构对一个声称几十年不进食不喝水,练习瑜伽的老者的两周封闭观察,证实他既没有进食也没有排泄,但体征正常。

中国练习过辟谷的人很多,而有的修训练者声称:在辟谷过程中,可以直接从“气”中获得能量,并将“气”转化为所需身体物质。只要有内观修练的基础,通过意愿力就可以开启人体先天存在的能量转化系统,源源不断的从宇宙万物的本源之道中获取补充。

所谓“气”,也就是“道”,也就是修练者开启更高意识维度后体验到的宇宙万物的本源、本质。

类似于印度的“梵”。


食母者,可以理解为婴儿。全书多次提到婴儿,老子认为婴儿的意识状态比较接近于修道者。

也有把母解释成“乳”的,食乳者,也就是吃奶的婴儿,意思类似。④


注解:

①《作为教育者的叔本华》,尼采著。

②《齐物论》:“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③《所谓知识分子》,保罗·约翰逊P91,究竟出版社。

④何新《老子新解》,106页,何新引:《说文》:“母,一曰象乳子也。”段玉裁注《广韵》引《仓颉篇》云:其中有

两点者,象人乳形。《礼记•内则篇》“大夫之子有食母”,食母即乳母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