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人需事上磨,方可立得住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在學術思想方面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曾國藩曾評價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幾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海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無不從中受益。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領悟陽明10句話,感悟心學智慧,超拔我們的人生。

王陽明:人需事上磨,方可立得住


1、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浮世之中,總有許多人為追求物質享受、社會地位和顯赫名聲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憊不堪。他們怨天尤人、欲逃離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內心,不明白萬事以修心為先的道理。

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最終是要落在正心誠意上。可見,陽明先生的學說深深植於儒家傳統之中。

2、能克己,方能成己

能夠剋制約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巨大的潛力,但都被外在的各種誘惑,被自己的慾望和缺點埋沒掉了。只有剋制住自己種種的弱點,剋制住慾望的誘惑,才可能使心靈中的智慧之光顯現出來,照耀我們的人生之路。

我們常人身上的各種壞脾氣、壞習慣,會牽引著我們不斷向錯誤的方向走去,越走越遠。而只有將這些缺點克服,我們的心靈才能更自由,才能更好地發揮本身的潛力。

王陽明:人需事上磨,方可立得住


3、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有個學生問王陽明,安靜的時候我感覺很不錯,思想清晰,可一遇到事情就亂了陣腳,為什麼?

王陽明說:“這是你只知道靜養,卻沒有下克己的功夫。這樣一來,碰到事情就亂了陣腳。王陽明認為,人必須在事上磨鍊,在事上用功才會有幫助。若只愛靜,遇事就會慌亂,始終不會有進步。那靜時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斂,實際上卻是放縱沉淪。

4、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

我們修行人,但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去一分人慾,便又多得一分天理。生活中,很多人往往自尋煩惱,自己給自己套上枷鎖。這是內心裝了太多的慾望、得失和放不下,自然處處受其牽累。擺脫這些,就是王陽明所說“減”的功夫。減到最後呢?就是迴歸自己的本心。本心是簡單的,因為是輕快的,灑脫的。

5、謙虛其心,宏大其量。

《周易》中說,天道虧盈益謙,地道變盈流謙,鬼神害盈福謙,人道惡盈好謙。天地運轉不息,人不斷前進,靠的就是“謙”之道。謙虛,不是虛偽的客套,而是一種永不滿足,永遠前進、自強不息的態度。而寬大的胸懷,不僅是一個人成熟、大氣的表現,也是我們處理好人際關係的一個絕妙法門。

王陽明:人需事上磨,方可立得住


6、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我們自己以為懂得了一個很好的道理,但卻未能付諸行動。王陽明認為,原因只有一個,你只是知道了這個道理,卻並未真正用“心”去體悟它。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無人有意做惡,惡只是來自於無知。王陽明這裡雖然沒說惡,但觀點與蘇格拉底卻是一理。

一個人如果真的知道了什麼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會去做。如果他沒有付諸行動,原因只有一個:他並未真正認識到善;同樣,壞人作惡,原因也是對於善的無知,或者沒有真正認識到善。

7、學須反己。若徒責人,只見得人不是,不見自己非。

有位朋友經常因為生氣而指責別人。王陽明告誡他說:“學習應該反身自省。如果只去指責別人,就只能看到別人的錯誤,就不會看到自己的缺點。若能返身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許多不足之處,哪還有時間去指責別人?

舜的弟弟叫象,象屢次想害死舜,但舜還是照樣疼他。王陽明說,舜之所以能感化象的傲慢,最主要的就是舜不去看象的不是。如果舜堅決要去糾正象的奸惡,只會看到象的不是,而象又是一個傲慢的人,肯定不會認錯,舜又豈能感化他?” 這位朋友聽了這番話,甚感慚愧。

8、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

王陽明在給兒子的家書中說,“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惡,是兇類。譬樹果,心是蒂;蒂若壞,果必墜。”心是根本,心就像果實的蒂,蒂要是壞了,結出的果子肯定不成熟而墜落。

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就是“養心”、發明本心。一個人內心惡念蓋過了善念,就要做起壞事來;一個人內心不安穩、不安定,也無法做成事情。王陽明這裡用種樹作比喻,告訴我們,我門的內心是我們修德、做事的基礎。

王陽明:人需事上磨,方可立得住

9、惡念者,習氣也;善念者,本性也。

王陽明認為,人心從根本上說是向善的,所謂的惡念惡行都是後天熏習的結果。人的惡念是後天的習氣;善念才是先天的本性。

世界上沒有十惡不赦的人,只要照見自己的本心,善念必然驅逐惡習。不管我們是修行,還是教育子女,最重要的就是要讓他們立志向善,遠離那些惡習的薰染。


10、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這八個字是陽明先生的遺言,可以說是王陽明一生的概括,也是他對世人的最後的教誨。

萬事萬物萬理,都包藏在人的心裡。聖人內心光明,能夠映照萬物。普通人的心,因為私慾和妄念的遮蔽,昏暗、渾濁,失卻了那份光明。

內心光明的人,他的世界也一片光明,一片生機。因此王陽明遺言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意思是我一生做到了內心光明,這就夠了,沒有任何遺憾。內心光明的人,能夠燭照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