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色彩理论 1 ——光与色 》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

史前时期,人类对色彩的感知如同人类自身的历史一样漫长,从史前艺术的洞窟美术、岩石美术和器物美术中能够看到,我们的祖先生活在洞穴之中,茹毛饮血、兽皮裹体之时,就用固体或液体矿物颜料涂抹贝壳、兽牙、石珠以及自身的面部与躯干,用红、土黄及黑色描绘野牛、野羊及鹿群,这些远古时期留下的“着色与自身”和“着色与物体”珍贵的色彩资料,证明人类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应用色彩,尽管这种意识发自于本能的冲动而非艺术表现。

《 色彩理论 1 ——光与色 》

法国 拉斯科 洞窟壁画

我国最早的色彩学说见于早期的历史文献,色彩观受“五行”思想影响至深。“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行”的起源分别有占星术、占卜术和构成世界的物质材料之说,即认为是“五大行星”之号,与古代的天文历法、甲骨卜辞中的东西南北中“五方说”以及构成世界的物质材料“五材说”密切相关。“五行”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思想,对其弥纶天地、囊括万有、经纬宇宙、品类万物巨大能量的崇尚,体现了古人认识和把握物质世界并贯穿自身信仰的宇宙观。“五色”乃“五行说”的一部分,在《考工记》与《淮南子》中分别记载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分别对应的是“白、青、黑、赤、黄”,形成了黑、白、玄为色,青、黄、赤为彩,合称色彩的基本概念。可见“五色”系统事实上是由“五行”派生而来,因此,“五色学说”又可以称为“五行色彩论”。中国古人对“五色”的崇拜自殷商起就具有了文献资料的确凿证明,在周代已具有专管染织的官员,“五色”的运用已深入到祭祀和生活的诸多方面。从现代色彩学的理论来看,“五色”是最基本的颜色。然而,我们的祖先凭着方位祭拜、凭着对“五行”、“五材”的直觉观察,合规律地探测到了色彩本质的一般规律,“五色”不仅仅是对色彩现象本质的概括,而且是空间、时间、运动、发展乃至伦理道德范畴的象征,它把自然哲学与历史哲学,人与天、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意识形态与科学真理融为一体,是富于哲理性的色彩认识论。“五行学说”解释了宇宙的结构,但是没有解释宇宙的起源,同样“五色学说”肯定了色彩表现中的主色相貌及重要内涵,也没有阐明色彩产生的根本原因。虽然“五色”体系中的赤、黄、青近似于现代色彩学中色彩的三原色——红、黄、蓝,而且存在着种种以哲学和历史为立场的学说。但是,因为缺少令人信服的科学实验依据,这些解释与假说还不足以证明色彩自身由来的根本原因,所以我国传统色彩概念的内涵主要是以功能为基础的理论,尚未把色彩本质含义全面地揭示出来。

《 色彩理论 1 ——光与色 》

中国五行、五方、五色 示意图

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光就是色”的理论,认为光即是色彩,只有光的存在才能有色彩。对于色彩的形成,他认为最基本的色彩是白、黄、黑三色,每种单一色是根据四元素,即火、空气、水、土所形成的颜色。空气和水在其性质上是白色的,土本身也是白的;火和太阳为黄色;黑是在缺乏光线时候产生的。白、黑、黄以外的颜色是由某一种单色混合或互相调和时产生的,在单一色之间的混合中,根据所混合颜色之间的比例不同,从中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颜色。他同时还认为,由于反射能使光变弱,因此所有的暗部都是根据物体的光反射而形成的。亚里士多德在解释色彩时提到了光,但把光与色的概念等同起来,而且得出了不能令人信服的色彩形成论。

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大师达·芬奇经过观察分析指出:色彩是由光的白色、大地的黄色、水的绿色、天的蓝色、火的红色和黑暗的黑色组成。他的观点虽然也提到了光,但仍然把光与颜色的概念等同起来,似乎自然界中的色彩都是固有的,因此也未能科学地解释色彩的概念。

光并不等于色彩,色彩是通过光对人的视觉神经刺激,视觉神经对光的反应而产生的,没有光就没有视觉活动,当然也就不存在色彩感觉了。正如伊顿在他的《色彩艺术》一书中写道:“色是光之子,光是色之母。”因此,光是产生色的原因,色是光被感觉的结果。如果给色下定义,则可以说,所谓色是光刺激眼睛所产生的视感觉。从这样的意义上说,要看到色彩必须先有光,使光—物体—眼睛—大脑发生关系的色叫色彩。

《 色彩理论 1 ——光与色 》

色彩生成 示意图

《 色彩理论 1 ——光与色 》

光波振幅 示意图

从独立意义上进行科学的色彩学研究晚于透视学、艺术解剖学,直到17世纪才开始,这是因为色彩学的研究须以光学的产生和发展为基础。色彩感知的研究必须考察视觉器官——眼睛对色彩的接受过程。因此,要想科学地认识什么是色彩,需要横跨物理、生理、心理等学术领域。


第二阶段:发展阶段

17世纪60年代,光学发展迎来了辉煌的时代。23岁的英国物理学家牛顿进行了划时代的实验,采用著名的日光通过三棱镜的折射实验,解释了太阳光是包含整个光谱色的白色。之后他还发现:非发光体的色彩首先取决于照亮它的色光,其次决定于它们对投照光的反应。牛顿这个革命性的发现,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光就是色”的理论,使人们对光与色彩的关系有了更深入和具体的认识,为现代色彩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 色彩理论 1 ——光与色 》

光的色散 示意图

19世纪下半叶,法国的印象派画家利用物理学对光与色研究的科学成果运用到绘画上,从而在绘画的色彩表现上取得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突破。他们坚持在外光条件下进行绘画写生,画面记录了画家对一天不同时间和不同光线下,物象真实的色彩变化,包括阳光的直射、漫射、反射和折射所呈现出的不同色彩效果。从此绘画对色彩冷暖性质的关注,对画面色彩结构的关注,都超越了他们的前辈画家,色彩的艺术表现魅力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 色彩理论 1 ——光与色 》

麦草堆 莫奈( 法国 ) 印象派

《 色彩理论 1 ——光与色 》

红屋顶 毕沙罗( 法国 )印象派

20世纪,色彩学更在现代光学、心理物理学、神经生理学、艺术心理学等基础上获得了长足进展。而色彩学的发展又促进了视觉艺术从19世纪向20世纪多元化时代的转变。

什么是光?据现代的物理学证明,光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是和无线电的电波、X射线等同样的电磁波。太阳光包括可见光及不可见光,可见光是能引起视觉感觉,即眼睛能够看见的那一部分,这段电磁波的波长范围在380~720纳米之间,长于这个范围的是红外线、微波射线、雷达射线、无线电射线等;短于这个范围的是紫外光、X-光、伽马射线、宇宙射线等。光的物理性质由光波的长度和振幅两个因素决定,波的长度差别决定于色相的差别,如400~500纳米是蓝光,500~600纳米是绿光,600~700纳米是红光。波长相同而振幅不同,则决定了色相的明暗。

《 色彩理论 1 ——光与色 》

光波波长 示意图

色光中存在三种最基本的色光,分别为红色(略有橙色倾向的红色)、绿色和蓝色。这三种色光既是白光分解后得到的主要色光,又是混合色光的主要成分。以不同的比例将它们混合,几乎可以得到自然界中的一切色光,混合色域最大。而且这三种色光具有独立性,其中一种原色光不能由另外的原色光混合而成,由此,我们称红、绿、蓝为色光的三原色。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光相混合时,会刺激人的视觉器官,使人产生一种新的色彩感觉。当我们将两种不同的色光重叠在一起,会发生与色料混合在一起时明显不同的色彩变化。有些色光相加的结果,是习惯于色料相混规律的画家所难以预料的,比如,红光加绿光会产生黄光,绿光加蓝光会产生青光(倾向湖蓝色),而蓝光加红光就会产生洋红光(略有紫色倾向的红色)。当同等分量的三原色光结合,就会出现白光。所以,色光混合称为加色混合。由两种以上色光相混合,呈现另一种色光的方法,称为色光加色法。如果用红与绿的色料混合,得到的效果是黑灰色。由此我们得知,色光混合越混越亮,而色料混合与色光的混合正好相反,越混越暗,故色料的混合叫色彩的减色混合。

《 色彩理论 1 ——光与色 》

色光 三原色 ( 加色混合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