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為什麼中國人拼死都要買房?

「在中國人的眼中,房子不僅是住所,更是家的象徵」

近日,新劇《安家》火了,“買房”的話題,又被赤裸裸的拎在剛需群體面前。

劇中通過一樁樁買房故事折射出普通人的生活百態,酸甜苦辣。十年前一部《蝸居》,十年後一部《安家》,海清兩口子成功將上海的房價從38萬元/套,看到380萬元/套都買不起。

普通人的買房夢,始終能引發社會的共鳴。

從38萬/套到380萬/套,為什麼中國人拼死都要買房?

想在一個城市立足,就一定要買房嗎?

這個看似毫無疑問的話題,卻在房價飛漲的今天,成為許多人心中難以抉擇的痛。

被房子“捆綁”的人生

最近看《安家》,感慨頗深。

腹中懷有二胎的80後博士夫妻,雖然有著一套一居室,但上有老,下有小,生活空間著實緊迫。為了買房,宮蓓蓓和老公每天披星戴月的工作,夜晚回到家,還要擠在廁所裡為學生修改論文。

他們換房的意願比誰都強烈,但手裡的鈔票卻無法支撐他們置業的需求。即便兩人都是博士畢業,做著外人豔羨的工作,可飛速上漲的房價,仍舊讓他們對嚮往的“家”望而卻步。

雖然最後在房似錦巧妙的“安排”下,宮蓓蓓成功買到了夢想中的家,但高額的貸款、首付,卻早已將她掏空。

為了買下這套改造後的“跑道房”,安蓓蓓夫妻需要用今後幾十年的時間償還貸款,這個即將迎來二胎的六口之家,未來要面對的艱辛可想而知。

從《蝸居》到《安家》,這對高材生夫婦在上海拼搏多年,卻仍舊逃不出被房子捆綁的人生。

從38萬/套到380萬/套,為什麼中國人拼死都要買房?

無獨有偶。

開包子鋪的老嚴和妻子年過半百,在上海開了大半輩子包子鋪,起早貪黑,省吃儉用,終於為兒子攢下三百多萬買房錢。

抱著“養兒防老、老有所依、有房才有家”的執念,他們傾其所有,為兒子兒媳買了房,歡天喜地的暢想著與兒子、孫子一起入住新房,過上“三世同堂”的幸福生活。

從38萬/套到380萬/套,為什麼中國人拼死都要買房?

老嚴買到房之後感覺終於在上海生了根

卻不曾想新房交付後,他們還沒來得及住,兒媳婦就把自己的親媽接了過去。

等到老兩口租的房子到期,想搬進新房照顧兒媳生孩子坐月子時,迎接他們的卻是親家的鳩佔鵲巢,兒子的冷眼旁觀。

因為上海的一套房,兒子成了白眼狼,兒媳成了翻臉不認人的惡媳婦,老嚴兩口子,成了居無定所的孤寡老人,原本和氣美滿的一家,雞飛蛋打,四分五裂。

老嚴就像是中國父母的一個縮影,為了讓孩子安有所居,辛勤一生。

房子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生奮鬥的目標,是子孫在一個城市立足的根本。

他們拼盡全力為孩子買房,卻不曾想,這套夢想中的家,反倒成了他們噩夢的源頭。

從38萬/套到380萬/套,為什麼中國人拼死都要買房?

“有房才有家”,是老一輩人根深蒂固的觀念。

對於年輕人來說,他們自由、灑脫,更向往詩和遠方,他們不願被房子捆綁,喜歡無拘無束的生活。

可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房子”成了丈母孃選女婿,女孩選夫婿的“最低”標準,成了判斷一個男人是否成功的標誌之一。

當房子變成娶妻生子的“條件”,變成談戀愛的“敲門磚”,變成男女婚姻的“試金石”,變成判斷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枷鎖”,人們開始重新審視——“有房才有家”這個觀點,真的正確嗎?

無房不成“家”,房子=家?

我曾問過身邊一些在大城市漂泊的人,如何看待“房子和家”的關係。其中,大多數人仍覺得,想要在一個城市立足,房子是不可動搖的根基。

為什麼安家必須買房?他們的觀點大致有以下幾點:

1、沒有自己的房子,連回家的權利都要被剝奪

2020突如其來的疫情,令許多人措手不及。更讓那些在外漂泊的租房者,感受到了“房子”的重要性!

由於疫情的發展,各行各業都未能按時復工,不少人面臨零收入的囧境,有人因為下個月的房租寢食難安,有人因為生病被房東從出租屋內趕了出來,有人因為是外來人員而被賓館酒店拒之門外,還有人因為不是業主而被小區物業人員禁止出入。

網上有言:沒房子叫返程,有房子叫回家;沒房子被勸返,有房子會放行。這場疫情,給人最深的體會就是——有房才有家,才能回家。

2、沒有房子,連結婚的資格都沒有

“有房子嗎?”“有”“那一切好說。”

“有房子嗎?”“沒有”“滾蛋!”

在婚戀市場,房子就像是一個男人進入女方家庭的敲門磚,有房子的,一切好談,沒房子的,連進門的資格都沒有。

“沒房子=沒資格結婚”,聽上去很滑稽,可對於大多數適齡未婚男青年來說,卻是他們最真實的感受。

3、沒有房子,家人總覺得你在漂泊

中國自古以來便有“有房才有家”的固有觀念。

很多去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經常能聽到家人說這樣一句話:“你什麼時候能在那裡買上房,才算是真的站穩腳跟。否則,待的再久,賺的再多,也不算安家。”

對於他們而言,真正的穩定,一定是你的根兒扎進那片泥土裡,有一個自己的房子,才是你在那裡永久生存的根基。

我們一定要買房嗎?

當今社會,房價飛速上漲,如果在小城市,靠著父母積攢大半輩子的儲蓄,給孩子安個家、買個房,或許並沒有那麼困難。

但隨著人才外流,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出去“闖蕩”,在看慣了大城市的喧囂與繁榮過後,很多人便萌生了在此安家的想法。

可是,對於普通家庭來說,即便舉全家之力,也很難付得起首付,即便最後家長東拼西湊,湊夠了首付款,後續的還款壓力,同樣是一筆沉重的負擔。

面對如此窘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

從38萬/套到380萬/套,為什麼中國人拼死都要買房?

×不買!“房子≠家”

@我想吃肉 30歲 北京


中國人可以省吃儉用不旅遊,但是不能不買房;而西方人可以不買房,但是必須好吃好喝去旅遊。

我和老婆認識4年,去年在雙方父母的幫襯下,完成了兩件人生大事——結婚、買房。在大城市生活,開銷大,房價貴。四個老人花光了一輩子的積蓄,給我們湊夠了首付,現在,我們夫妻兩人每月要還10000+的房貸。


每個月工資剛開,去掉這個月的伙食費,房屋貸款,已經所剩無幾。


以前週六週日都會出去看看電影,逛逛街,趕上小長假就出去旅遊放鬆心情。如今,啥都不敢買,日子過得捉襟見肘不說,連小孩都不敢生。只能每天拼命工作,希望能得到領導賞識,早日升職加薪。


老婆經常在深夜抱著我邊哭邊問:“我們為什麼要買房?如果沒買房,我現在的生活一定不會是這樣......”

√買!“房子=家”

@青春無悔 38歲 上海


我來自東北農村,大學畢業後,獨自一人在上海打拼。30歲時,我遇到了同樣來自農村的妻子,我們省吃儉用,攢夠了首付款,買了人生第一套房。房子雖小,但我們卻非常滿足。


這些年,我們夫妻兩個省吃儉用,幾乎從未在外面吃過飯,終於在去年,還完了房貸,並迎來了第一個寶寶。


如今疫情突發,看著周圍沒房的朋友為房租發愁,我們一家三口住在自己的房子裡,深刻體會到了“有房才有家”的幸福。

————————

有人覺得,人活一世,如果你想好了在這個城市生活,那就一定要有自己的窩,哪怕不吃不喝也要攢錢買房;有人覺得,人生短短數十載,與其省吃儉用買房,不如學外國人一樣,好好享受當下,只要開心,租房也能過一輩子。

面對“是否一定要買房”這個問題,你又是怎麼看的呢?

“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理財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