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途”变“坦途”,西安西南二环立交通车,建成后15分钟速达

春暖花开时节,西安市交通领域重点项目建设加速推进。在大西安刚被称作“特大城市”的喜悦里,西安交通开始了大提速。

“囧途”变“坦途”,西安西南二环立交通车,建成后15分钟速达

备受市民关注的西南二环立交项目,率先于4月6日实现南二环至唐延路段通车,大大缓解了长久以来的区域交通压力。同时,4月13日该项目计划完成双向通车,昔日拥堵状况将不复存在,“囧途”变“坦途”,市民出行将一路顺畅。项目整体建成以后,将实现西南二环与西三环的一个快速连通,可以通过昆明路高架快速干道直通三环。目前二环到三环需要1个小时,项目建成后,只需短短15分钟。

肩负城市建设重任 打造精品民生工程

“囧途”变“坦途”,西安西南二环立交通车,建成后15分钟速达

西南二环立交项目,西起昆明路四号桥,向东南沿沣惠南路、南二环至现状桃园路东侧匝道桥处,与现状桃园路—劳动路高架桥相接,工程东西全长2.41km;立交南起大寨路北至现状西二环匝道桥处,工程南北全长1.1km,是西安市首批“PPP模式”项目,合同造价约9.07亿元。该项目的实施是连接昆明路快速路与南二环、西二环快速路的重要转换节点,是城区连接西三环乃至西绕城高速的重要交通枢纽。项目建成后将实现西二环、南二环、昆明路及西三环之间快速转换,极大提高现状交通的通行效率,缓解现状道路的通行压力。

攻坚施工技术难题 发扬“建工铁军”风貌

西南二环立交项目位于主城区干道交汇处,车流量较大、周边居民众多、施工便道较少、场地狭小都成为制约项目推进的重大难点。西安建工的建设者们集众智、合众力,成功打出多套“组合拳”逐步攻克一个个建设难题。

“囧途”变“坦途”,西安西南二环立交通车,建成后15分钟速达

“此项目于今年春节后2月28日正式施工,是西安市复工复产较早的项目”。项目执行经理靳向荣说:“针对外来务工人员,采用包车方式,把工人从老家接到施工现场。

规范交通疏导,贴心服务百姓。项目地处西二环与南二环交汇处,交通流量大,东侧昆明路为出入城区的主要干道,南侧西二环和南二环交汇处环岛是出入高新区的咽喉要道。施工区域交通流量大,车辆交汇段、交织错车分流段较多。项目自开工以来就本着“项目服务于民”的原则,着力解决交通疏导问题。通过借助设计和规划等单位的前期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在项目建设上合理安排总体施工顺序,采取分期、分段、错峰的施工时序。同时,在借鉴专家意见基础上与交警部门充分对接,形成最终技术方案成功运用于项目保通和交通导行上,规范化的交通疏导,心连心的为民服务,得到了广大市民的认可和赞扬。

坚持技术革新,持续降本增效

项目首次采用“旧桥无损顶升再利用技术”,通过采用PLC同步控制系统,运用高度智能化、自动化液压系统,与PC电脑终端远程控制等现代化科技手段相结合,对现状南二环主桥上的一座上桥匝道和一座下桥匝道通过原位调坡顶升,在对桥梁无损伤的前提下,整体抬高桥梁,与现状南二环主线桥进行拼宽,将分离式双向六车道扩能为双向八车道,极大的提升了既有二环段的通行能力。本次旧桥无损顶升长度约177.5米,最高顶升高度4.905米,通过对9孔25.36米预制小箱梁的同步顶升,达到与现状二环高架桥同高拼宽。本工艺与传统拆除新建工艺相比投资节约60%,建设工期上可节约时间50%,彻底消除了传统工艺中被市民所诟病的“噪音扰民、粉尘污染、侵占道路”等城市建设中的尖锐矛盾。

同时,西南二环项目不断攻坚新技术新课题新难度,先后获得省级工法1项,省级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成果奖3项,获“唐都杯BIM大赛”一等奖1项,陕西省建设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

据了解,项目部总包及各标段均成立环保领导小组,层层落实环境保护各项措施。严格践行“铁腕治霾·保卫蓝天”的各项要求,一是组织先行,形成了从项目经理到现场施工负责人,从各施工作业片片长到工人,职责明确、整体联动、多方参与的工作体系,确保防污治霾无死角、无漏洞。二是精准实施,施工现场四周及现场内部均设有标准化围墙及防尘围挡;工地内裸露黄土全部定点堆放、百分百纱网覆盖,确保不扬尘、不起灰。三是科学部署,施工现场建设有专业冲水台及冲水设备,其周边设置排水沟,与沉淀池相连,确保及时处置泥浆和废水排放。

精细施工组织,严把安全关口。项目部分主线桥设计为现浇混凝土连续梁,施工现场纵向长横向窄、现浇梁模板支撑架基础处理、物料垂直运输、高温天气混凝土施工等难题又迎面而来。通过大面积详细探查,工料机细致分析,制定针对性保障措施,层层监督和层层检查、层层落实,有效克服了缓和曲线上大体积现浇梁施工组织的难题。

项目执行经理靳向荣表示:“下阶段,西安建工建设铁军将进一步铆足干劲、乘势追击,加快推进剩余下构、桥面系及附属结构施工进度,确保年内实现全线完工目标,为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添砖加瓦。”华商报记者 宋小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