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美国工厂给我的几点启示

前段时间热门的纪录片《美国工厂》,个人认为热门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中美处于贸易战的关键节点;制片人是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关于中国人在美国办厂的故事;发行方是流媒体公司奈飞。

纪录片--美国工厂给我的几点启示

《美国工厂》宣传页面

认认真真看完此片,我发觉还是有几个很有意思的点,值得分享一下。

1,美国工会的蜕变。

福耀玻璃和美国工会的对抗是全片的主题。美国工会早期是作为工人保护者的角色,将分散的工人凝聚成一股足够和资本家们进行各种博弈的力量。然而,随着工会权力的不断增强,慢慢蜕变为食利者的角色。所以福耀玻璃老总曹德旺说,如果美国工会进来工厂,他就关门不做了,理由是工会进来的话会降低劳动效率,增加管理成本。为此福耀玻璃花了一百多万美元给美国劳动关系研究组织LRI对抗工会。

于此相反的是,福耀在中国的母公司,工会搞得有声有色。因为在中国,工会的力量不强,不会过度干涉公司的运营。

工会作为一个平衡资本家和工人的组织,如果做既能保障公司负担不会过重,同时又能保障工人权益的最大化,这是一个学问。但是很显然,美国工会在这方面的探索是失败了,底特律的破产就是工会,工人,资本家三方博弈失败的结果。

2,劳动安全问题及劳工基本权益问题

纪录片里面提到福耀玻璃许多劳动不规范的行为,这点确实值得中国公司重视,比较安全大过天。有个工人在通用公司工作了15年,都没有受过一次伤,结果在福耀玻璃就要拄着拐杖走。美国公司对劳动的安全保护细节这点是值得学习的,严重的是美国福耀玻璃还有一名工人死亡的案例。

福耀美国工厂的工人是实行三班倒,由此对比的是在中国的福耀母公司实行的是两班倒。福耀美国工厂的工人每个月休息8天,中国福耀工人每个月最多休息两天。美国福耀工厂没有强制加班,中国福耀工厂实行强制加班制度。

这两种制度你很难说谁好,谁坏。毕竟许多美国底层的人们其实是打两份工才能生存的,比如在福耀工作8小时之后,下班了马上继续第二份工作也大有人在。每天工作时长可能也超过了12小时。

只有处于制造业顶端的德国,工作制度很合理。这个和德国人本身工作效率高有关,主要还是处于行业的上游,行业利润足够高,而且许多重复劳动的工作德国人都用自动化代替了。

纪录片--美国工厂给我的几点启示

福耀玻璃在美国的工厂

3,缺乏工作岗位的美国

福耀玻璃美国工厂前期雇佣的工人都是一批中老年人,对比一下福耀母公司,你基本上看不到任何一个中老年人在车间干活。一方面可能年轻人都不太愿意从事制造业,其次,我觉着和福耀玻璃的薪资待遇低也有一定的关系。底层员工提到以前在通用上班的时是29美元,在福耀时薪11.58美元,工作8小时就是92.64美元/天,一个月22天班,月薪就是2038美元,加上其他的补贴等等估计年薪也不到3万美元。要知道美国人均GDP是6万多美元,按中国人均GDP 6.5万/年的比例折合为中国工资,大概就是2500元的月薪。

但是这批人为什么还是愿意从事这么低薪水的工作,而且年纪都不小了。从中也可以看出美国工作岗位的稀缺,美国老龄化其实挺严重的。

后面曹德旺也说了,慢慢淘汰掉老人,多招年轻人进来。所以,在纪录片的后面,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福耀工厂也有一定的数量的美国年轻人,相应的福耀的时薪也增加了。最早那批忠诚的老员工被解雇了,如果有工会的存在,肯定是不能解雇的。企业遵循的还是丛林法则,优胜劣汰。

4,自动化来袭,岗位越来越稀缺

《未来简史》提到:在未来会产生大量的“无用之人“,因为人工智能及自动化会取代需要工作岗位。新增的岗位,许多被淘汰的人将无法适应。纪录片也提到,对于劳工的再培训,每个国家的费用都在降低。那么未来这批人能干嘛呢,要么沉迷于网络游戏,要么沉迷于其他兴趣爱好,前提是政府必须出钱养着这批人。

片尾最有意思,工厂负责人告诉曹德旺,这边要上自动化可以淘汰掉几个人,那边可以上自动化可以淘汰几个人。站在资本家的角度,当然愿意上自动化取代人工,因为机器没有情绪,不需要请假,而且24小时不停运转,可以将生产效益最大化。

纪录片--美国工厂给我的几点启示

自动化替换人工

以上就是我从中观察的几个有意思的点,期待你们分享一些更有意思的心得体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