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消散之後的醫美市場

“泡沫”消散之後的醫美市場

“泡沫”本來是指金融市場的虛假繁榮,醫美行業的泡沫顯得更為多元,疫情或許會加速醫美市場泡沫的消退,市場格局將迎來新的迭代。

第一種泡沫:低價誘導帶來的虛假流量

廣告拉動的市場,催生了價格戰,引入一大批尋求低價的求美者湧入,帶來虛假繁榮。這批求美者很可能並不是真正的醫美消費者。醫美機構指望用低價導流的方式,引入大批流量,然後從中篩選出高淨值客戶,進入第二次開發。那麼,大量被篩掉的客戶,帶走的只是負面情緒和評價,遺留一堆糾紛。當這種泡沫積累到一定程度,會以某種形式爆發,反過來懲罰整個行業。

一塊錢醫美的廣告早就不是新聞了。用低價作為誘餌,看上去和沃爾瑪一塊錢一斤的雞蛋並無不同,但是隨後的動作往往伴隨著欺詐,例如項目本身的假冒偽劣,以及不合規醫生拿低價引來的就醫者練手。

這種亂象似乎並沒有進入行業管理者的視線,或者是他們對此類行為的性質無法給出定義,對此類價格欺詐行為缺乏必要的認知。

對尚不具備醫美消費能力的群體痛下殺手是不道德的,李佳琦尚且知道15歲小姑娘沒有形成消費觀念,不應該看直播帶貨的視頻,勸說其退出直播間。

低價市場為了維持存在,出現衍生品,如消費信貸,最後發展成套貸、騙貸,最後是崩盤暴雷,投機者血本無歸。

市場形態與奢侈品市場中的A貨市場比較類似,所謂的“低價奢侈品”市場;醫美市場的價格戰最後必須帶來假冒偽劣。

第二種泡沫:渠道的故事包裝帶來的虛高價格

渠道拉動部分醫美項目的虛高價格,渠道商為了牟取暴利,必須為價格泡沫編造故事,帶來普遍的價格欺詐,醫美機構為了生存,成為渠道商價格欺詐的幫兇。隱瞞與謊話連篇是利用或製造信息不對稱的主要手段,也是所謂“渠道醫美”的生財之道。

渠道泡沫衍生的是微商,更確切地說就是朋友圈殺熟。欺騙在微商環境裡就更是見怪不怪了。然而疫情讓這些故事越來越不好講,比如臺灣地區的醫生暫時不能來大陸,韓國遊醫暫時不能來中國。騙,本來追求的就是“活在當下”,畢竟騙不能持久,所以,騙就無所不用其極,下刀越狠越好。

泡沫帶來的是瘋狂和愚蠢

一方面是從業者為了追求眼前的高額收益而瘋狂,另一方面是那些不明就裡的求美者在騙子忽悠之下,不是為了貪圖低價佔小便宜,就是被神乎其神的美容故事弄得異想天開,這兩撥人正好都是醫美知識非常缺乏的群體。

兩種價格欺詐形成各自的假象,並且互相影響。表現在社會對這個行業認知的模糊與不良的評價,特別是廣大求美者的醫美認知是被互相割裂;表面上看市場邊界在擴大,實際上將本來屬於這個市場的精確用戶擠出了消費市場,市場開發完全流於表面,大量的營銷經費被浪費。

兩種泡沫的唯一相同結果是增加了醫患猜疑,影響信任。因此,中國醫美最缺的既不是市場,也不是資金,而是誠信。

疫情或許成為清洗泡沫的催化劑

混亂的行業,誰也不能免俗。每家機構都或多或少地染指過兩種泡沫。只是泡沫的消除是早晚的事,疫情只不過是起到了某種催化作用而已。

一方面,那些本來就沒有醫美消費實力的低收入人群,這回可能連小便宜也想佔了,況且大家慢慢也知道了佔完小便宜不能隨便走的套路,所以長遠看低價導流的營銷效率將進一步降低;另一方面,那些被渠道微商狠宰過的人,在經濟大衰退的背景下,錢袋子不能再象從前那麼輕易被掏空,人們由於消費信心的陡然降低而將顯得理性。

咱也別說什麼“迴歸醫療”之類的老生常談了,還是關心一下當疫情抹去醫美身上的泡沫之後,大家何以自處?

有沒有解決辦法?有。要麼變大,要麼變小,中不溜兒的,趕緊處理掉。

變大的意思,就是向超大規模發展,如果有足夠的資金,在相應的區域市場,開設大型機構,集醫教研一體化的機構,能夠與公立醫院相抗衡的有核心競爭力的醫院,擁有極大的市場空間。

變小的意思,就是將股份賣一部分給醫生,把管理權交給他們,讓醫生從打工者變成創業者,投資人變成股東,幫著醫生做管理、做營銷。

那些單純依靠渠道獲客、或依靠低價導流的中型機構,撐不了多久是大概率事件,這兩種模式本身都不知道還能支撐多久。是泡沫,總會退去。

疫情之後視頻面診的興起,是對上述兩種模式的降維打擊,疫情持續的時間越長,打擊效果就越發徹底。

渠道模式可能被醫生經紀人模式取代,經紀人或經紀公司和渠道最大的不同是取費標準趨於合理,但是他們對醫生的水平要求很高,而這恰恰是渠道醫院或低價導流機構的短板。

假如你是一位單一的中型醫美機構的投資人,機構的生存模式剛好是這兩種泡沫的一種,勸你趕快轉型,要麼早關早超生,不用指望能把機構賣個好價錢,沒人會這這個時候充當你的接盤俠,處理的越快越好,如果還能剩下一點現金,算你幸運;剩不下的話,早日止損,不要加重債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