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獨行》:用“任性”對待生活,是對自己此生最大的回饋。

賈平凹先生說過:"我從來沒有考慮過讀者,越考慮,書越賣不動。"這句話看似顛覆了很多人認為的作家寫作應以讀者為本,投讀者之興趣的想法,其實這正是表現了平凹先生對待生活的"隨性"態度。

也如他所說:"我必須老老實實生活,不是存心去生活中獲取素材,也不是弄到將自身藝術化,有阮籍氣或賈島氣,只能有意無意地,生活的浸潤感染,待提筆時自然而然地寫出要寫的東西。"

而《自在獨行》這本是他四十年散文精選,其旨在寫給生命的行者,願他們能夠懂得孤獨的真正意義,在生活裡多一些從容灑脫。

《自在獨行》:用“任性”對待生活,是對自己此生最大的回饋。

"任性"生活的第一要義,是保持一顆從容的心態。


本書開篇是"我"對兒時困苦生活的回憶:父親被拉到遠遠的大深山裡"改造",母親要照顧家裡的四個孩子,每天靠紡織為生。

"我"看著母親夜裡勞作的樣子,心裡很不是個滋味,便想著放棄學習,打工掙錢,為母親分擔困難。這一想法被母親嚴厲地批評了,母親哭得很傷心。因為父親唯一的盼望就是我們好好讀書。

是呀,雖然生活拮据,甚至是吃得了上頓吃不了下頓的境況。但我們又何必對此太過糾結呢?

母親辛苦勞累但求為我們提供一個像樣的生活環境,為的就是能夠秉承著父親的心願,能夠好好為我們提供學習的機會,父親知道有了知識才會有立足之本,才能真正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心疼母親,是孝的表現,但缺少了對生活的從容,那顆迫於生活壓力而無奈謀生的心,終究是會毀了一個人。

在後來的一個冬天,母親的紡織車壞了,用著很不順手,但家裡實在是拿不出過多的錢去買一輛新的紡車。

"我"動了歪腦筋,想著把父親藏在樓角的書拿出來賣了。這一次,母親是一個巴掌就打在"我"臉上。

藏書是父親一輩子的心血,是父親的珍寶。如果一定變賣這些寶貝來求生計,那定是迫不得已的時候,但生活又還未到那種地步。

藏書是父親對待生活的"任性",這定是他在這個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想要保留的東西,是一種自在瀟灑的態度。

《自在獨行》:用“任性”對待生活,是對自己此生最大的回饋。

父親喜歡喝酒,"我"用稿費為父親買了一瓶茅臺,可這時父親被查出胃癌,於是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都沒能喝到這名酒,這也成了"我"最大的遺憾。

《自在獨行》:用“任性”對待生活,是對自己此生最大的回饋。

平凹先生給自己的序中寫到:"人既然如螞蟻一樣來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數十年裡,該自在就自在吧,該瀟灑就瀟灑吧,各自完滿自己的一段生命,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義了。"

以前因為家境的原因沒能夠讓父親喝得上一瓶好酒,後來"我"終於可以給父親買酒了卻沒有讓他嚐到一口。面對胃癌,"我"抱有一絲僥倖,希望父親好好遵紀醫囑,身體康復後可以喝更多的酒。

但這造成了遺憾,人的一生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離開這個世界。

既然每個人對這個世界來講都這麼渺小,那麼我們為何不能夠多一分從容呢,不要被過的規則所束縛。

盡己所想,自由地去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才對,這才是真正的人生,也是能夠給到每一位生命孤獨的行者寬慰的。

《自在獨行》:用“任性”對待生活,是對自己此生最大的回饋。

用寬釋看待世界,少一分浮躁。


在這本書的第二章中,作者描繪了對世界各型各色的人或物。有個片段是這麼寫的:鄉間的葬禮上常唱一段孝歌,說"人活在世上有什麼好,說一句死了就死了,親戚朋友都不知道"。

真正能體會到這句歌詞的人,應當是會留下眼淚了。知道你的人只是你的父母和你的妻子兒女,熟人也不過三五個數。

世界人口有幾十億之多,你的生與死甚至也許根本就沒有人在意,那麼面對這一切,我們也要懊惱與煩躁嗎?

《自在獨行》:用“任性”對待生活,是對自己此生最大的回饋。

在面對生與死如此重大之事時,人們尚且不無法關心,況且還是在有生之年發生在你身上的種種小事呢?

有一句話這麼說:"誠摯地寬恕,再把它忘記。"面對生活中令人不愉悅的事情,或者是他人做的不令你滿意的事,你都應該學會寬釋。世界沒有因為缺失你而停止轉動,所以你的一言一行也無法徹底改變一個人。

因此只有學會去寬恕那些不好的事情,之後再把他們從自己的記憶中刪除,這才能讓你健康、快樂地過完一生。如果一輩子沉浸於那些是是非非,總是懷著一顆浮躁的心情,那麼又是多麼失敗的一生呢!

這麼說來,那些遇到挫折就輕言放棄生命的人啊實在是太不值得了。

明明世界有那麼多不在意你的人或事,你卻偏要對在乎你的人所做的"壞事"念念不忘。難得有人在乎你,你為何只看到了他的不好,而永遠不去感受那份對你的真情呢。

《自在獨行》:用“任性”對待生活,是對自己此生最大的回饋。

男人的稟性永遠是看著別的女人好,即使他們家中有美貌的妻子、和妻子和睦親愛,他們不分老少醜美,但凡在街頭看著漂亮的女人,沒有不投一眼過去的。

這樣的行為是男人的天性,不應該被看做是耍流氓的行為,否則天底都是色狼了。

而女性朋友們更要對男友多一份寬釋,那些在你眼中看似是背叛的行為,也許只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反應,是不可能避免的。

如果一直抱著懷疑,不僅身心疲憊,對感情的延續也是沒好處的。

一直以來都有人在提倡戀人之間最重要的是理解,但理解又何嘗不是寬釋的另一種表現呢?只有懷有寬釋的人們,才能對他人做到理解,你說是嗎?

用寬釋看待世界,少一分浮躁,不僅給自己帶來積極的因素,也給自己與他人相處帶來了美好。

學會獨處,給心境得以安寧。


"我"對家門前醜石感到遺憾,因為它總是黑黝黝地放在那,不僅難看,還什麼地方都用不上。直到後來才從天文學家的口中知道這是一塊隕石。

《自在獨行》:用“任性”對待生活,是對自己此生最大的回饋。

奶奶說:"真看不出來!它那麼不一般,卻怎麼連牆也壘不成,臺階也壘不成呢?"

"它是太醜了。"天文學家說。

"真的,是太醜了。"

"可這正是它的美!"天文學家說,"它是以醜為美的。"

是啊,這顆隕石它是不一般的,是以醜為美的。它不像別的好看的石頭,或者是別的質地完美的石頭,可以在生活的各個方面見到。它是高大的,高大到不再與他人相處。

它不在意世人的目光,只是自己默默地待在那裡。

它知道自己的價值,但它不屑於和他人訴說,因為這樣才能保持著一顆安寧的內心,就算真的解釋了,也難保證別人就會相信你。

與其這樣,倒不如選擇一個人獨處。

就像我們在生活中難免會遭到世俗的譏諷,我們又為何不像這塊隕石學習。不刻意去表露自己,只是把自己最平凡的一面留給眾人,認真孤獨地行自己的事,不因物喜不以己悲。

《自在獨行》:用“任性”對待生活,是對自己此生最大的回饋。

據說有人有了煩惱,去遠方求佛,等到水盡糧絕之時還未尋得佛。越來越煩惱,就坐在一棵枯樹下大罵,後來他成了佛。再後,平凹先生臥於此地歇息,便能感覺心曠神怡。

《自在獨行》:用“任性”對待生活,是對自己此生最大的回饋。

至於此地究竟有沒有這麼一股神奇的力量,其實誰也不知道。

但可以得知的是,當一個人學會獨處的時候,它是能夠獲得心靈的安寧的。不再沉迷於世俗的繁華,有人說那邊少了很多的樂趣。

但其實孤獨的人也是熱鬧的,內心的安寧並不是悄無聲息,只是在思維的動態活躍中,找到那一絲更高境界的寧靜。它不像平常所言的那般喧譁、浮躁,而是由內而外的,用心去感受周圍的。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內心的寧靜也是一個人最值得高興的習慣,它能夠給我們帶來的好處有很多。

不僅僅能夠去除煩躁,更可以提升我們的心境,再者也是一把通往成功大門的鑰匙。願人們都可得到內心的安寧。

《自在獨行》:用“任性”對待生活,是對自己此生最大的回饋。

平凹先生不太喜歡他人來家中做客,不是因為不善好客,只是覺得來的人無非是要他題字或是其他一些雜事,那些真正能和他志同道合人都不常來。

那麼就選擇自己一個人獨處是多好。他也曾假裝沒聽見客人的敲門聲,他難得的寧靜將在他開門的那一剎那就煙消雲散。

他和他們的對話也就是凡俗的人情世故,是令人煩躁、很無聊的事情。

現在的年輕人喜歡蹦迪、k歌,覺得大家一起歡聚很快樂。

但這一切的快樂都是短暫且表面的,只有自己獨處獲得的快樂,才是永恆,真正能夠深入人心的,這可比這些要高尚得多啊!

原來,一個人的獨處是多麼好的一件事。

《自在獨行》:用“任性”對待生活,是對自己此生最大的回饋。

在這本書中可以看到平凹先生的獨行世界,但其實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有自己獨行的一個世界。平凹先生所傳遞的這種"任性"的生活態度,對每個人都有很強的借鑑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