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军战略欺骗局与苏联的消亡

记得是大概三十年前吧,或许还早那么一两年,我在长辈的书房里找到过一本蓝皮书(内部发行)。这本小册子详细介绍了苏军战略欺骗局的情况与实施案例。

苏军战略欺骗局与苏联的消亡

和前几年凤凰网等登出的苏军战略欺骗局的文章有所不同:

  • 第一,苏军战略欺骗局是隶属于著名的苏军情报部格鲁乌(GRU)的,并不是一个总参谋部的直属部门。
  • 第二,这个战略欺骗局是后来成为一个超大局,或者按国内翻译的叫法“总局”。其最早是假情报处,后来升格为假情报局。在那个蓝皮书里,基本上就是用假情报局称呼它。
  • 第三,这个战略欺骗局和KGB的战略欺骗部门不一样,主要是针对于对军事情报的伪装与掩护。

但是,它操控的各种媒体却比KGB相关部门更多,包括很多在海外的掩护媒体,友好国家媒体,以及非传统媒体,包括当时中国文革期间的大字报,都有其伪造的各种信息。

这样一个部门,看起来非常专业化且仅限于军事目的,但苏联的解体,和这个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所谓战略欺骗,情报欺骗或假情报,第一个要点就是要让别人不知道自己已经有的东西

。这一点曾经是五十六十年代苏联全盛时期苏军战略欺骗局最关键的任务。比如,这个部门对于美国以及后来中英法等国侦察卫星的全球追踪,使得卫星通过某一个关键地域上空前停止无线电和实体活动,避免对方侦察到苏联的军事情报。甚至在这个期间进行虚假的电波和人员活动进行欺骗。

第二个要点是让别人不知道自己没有的东西。这就要靠各种伪装和媒体的掩护了。使得对方在无法得到确认的情况下,以为自己的实力“似乎很强”。比如,一直到苏联解体,美国才知道苏联的核弹头数量比美国事先预估的少了60%以上。这些数据,就是通过人员,媒体,谣言,流言,甚至领导人的现场表演,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构架了一个假象。

如果仅仅是前两点,那么还基本上是属于基于实力的正常情况。但是随着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苏联僵化的科研体制与计划经济造成了轻工业,电子半导体行业严重滞后于欧美各国,苏军战略欺骗局开始了最危险的第三种欺骗模式:让人家以为自己在关键领域已经拥有了压制性优势,也就是让人家以为自己有了本没有的东西。

因为,苏联在六十年代后期,已经开始清楚地意识到苏军的军事科技将开始落后于欧美。因此,苏联需要用各种手段来显示苏联是“不可战胜”的。除了在历次阅兵中展出各种“半成品”或“空盒产品”来吓唬美帝之外,战略欺骗局最成功也是最失败的一次行动,是关于反导系统的。

苏军战略欺骗局与苏联的消亡

这是一张苏联公布的反导实验照片。苏联称已经研制出了反导系统,并成功在空中拦截了P-12中程弹道导弹。这意味着苏联具备了反导能力,足以将美国的核导弹拦截在国土之外。这引起了国际上的轩然大波,因为美国当时还未研究出反导系统,而苏联已经拥有了这项能力。

可是,这只不过是战略欺骗局利用两枚计算好轨迹的导弹在空中碰撞后拍下的照片。在此之后的十几年,苏军战略欺骗局不停地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发布或真或假的苏联反导系统改进消息。激光反导,卫星反导,外太空核爆炸反导,等等等等。

很难讲当时的苏军是否真的想把美国拖入军备竞赛,这个没有确实的证据,也许苏军只是想秀一下不存在的肌肉,震撼一下对方。可是,美国人被骗了,而且当真了。从这点上看,苏联成功了。可是,美国的反应是随着里根上台,正式推出了“星球计划‘’,开始大规模军备竞赛。无奈之下,苏联只能也投入巨资跟进,以避免被甩开太大距离。

苏军战略欺骗局与苏联的消亡

在当时全球的主流观点都认为美苏将进入一个两败俱伤的的地步。可是,与苏联的封闭性军工研发生产体制完全不同,美国居然将“星球计划”的大量研究课题交给普通大学与研究所完成。

很多我们现在使用的技术,比如光纤通信,光纤制导,半导体激光器,GPS,并行计算机,互联网等等都是在八十年代星球大战计划下打下的科技基础。

苏联的军费给专业院所造武器,不能吃不能喝。美国的军费给科研院校做研究,研究的成果即可军用,也可民用。就拿半导体激光器中的LED光源来说吧。最早的LED模块是用来做激光器发光光源的,后来次品中的次品拿来做了民用灯泡。再后来,用LED发光阵做了电脑和电视屏幕。更不要说美国的财政实力和苏联相比,相差的不是一个档次。苏联,打伤了,打残了。而美国,却打强了。

大约十年的军备竞赛下来,主打的美国科技升级换代了,投进去的钱在之后的几十年得到了超值的回报。而陪打的苏联,投进去的钱却变成了后来十几年在广袤土地上生锈老化的无用武器。从这点上看,战略欺骗局的行动,是失败的,失败到赌上了国运的地步。

在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中,实力是做不得假的。也只有基于实力的积累与比拼,才有可能笑到最后。

如果胡乱宣传自己实力天下第一,就如同星宿派的丁春秋,骗得了自己,却骗不了别人的拳头。

苏军战略欺骗局的旧事,殷鉴不远。

备注:内容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冠东兄的茶室 》,作为冠东兄。图片来自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