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流的父母把財富留給孩子,一流的父母把孩子變成了財富

朋友麗麗家裡挺有錢的,有個兒子20歲,在兒子15歲時,麗麗給他買了一輛寶馬,18歲時又買了一棟別墅作為成人禮。


有一天,麗麗聽到兒子問她:“媽,你知道我什麼時候最高興嗎?”


麗麗問:“什麼時候?”


她兒子答:“你死的時候,因為你死了,家裡的錢都是我的了。”


麗麗聽到兒子的話,如當頭一棒,沒想到兒子自己辛勤勞動給孩子提供優渥的生活,而他居然說出如此傷人的話。


三流的父母把財富留給孩子,一流的父母把孩子變成了財富


另一個朋友玲玲,與麗麗的做法完全不一樣。有一天,玲玲的兒子對她說:“媽媽,你知道我喜歡什麼嗎?”


玲玲說:“你喜歡什麼呀?”


她兒子說:“我喜歡寶馬和保時捷。媽媽你能送我一輛嗎?”


玲玲說:“好的,我知道了!”


她兒子又說:“我想在我生日的那天收到禮物哦,還有幾天就到了。”


玲玲說:“好的,媽媽知道了。”


兒子生日那天,玲玲果然給孩子買了一輛保時捷——玩具車,裡邊還寫了一句話:喜歡就自己掙錢買。


後來,等到兒子出來工作後,果然就自己買了一輛保時捷,還帶著玲玲到處兜風玩耍。


麗麗做夢也沒想到自己勤勤懇懇地工作,給孩子帶來的不是財富而是禍害,而玲玲的做法堪稱楷模,孩子想要什麼,讓他自己去奮鬥。


這兩位媽媽,一個是把自己的財富都給了孩子,另一個把自己的孩子變成財富,誰輸誰贏一目瞭然。


三流的父母把財富留給孩子,一流的父母把孩子變成了財富


我們要把孩子培養成為財富,而不是把財富留給孩子。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總是認為,把家裡最好的留給孩子,就能讓孩子幸福快樂。


其實不然,根據相關調查研究,在家庭教育中,孩子最渴望得到的東西不是高分的成績,不是錢財,不是房子,不是名車豪宅,而是溫暖的家。


家的溫暖能讓孩子幸福快樂,能給孩子帶來幸福感和滿足感,內心充盈的孩子,即便沒有大富大貴,也是開心幸福的。


三流的父母把財富留給孩子,一流的父母把孩子變成了財富


但是如今,家庭教育還存在很多問題與衝突,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父母過多的干預給孩子帶來無奈


對待孩子,有的父母管得太多了,管吃、管住、管結婚、管生子、管房子……


不科學的愛不是愛,對孩子來說就變成了害,父母替孩子做太多事情,逐漸地,他們就會心安理得地享受這些不費吹灰之力得來的生活。


他們就會失去奮鬥的動力,因為想要的父母都滿足了,沒有了目標可以奮鬥,變得懦弱無能。


父母替孩子就是害孩子,

放手才能放心


三流的父母把財富留給孩子,一流的父母把孩子變成了財富


2、父母過多的指責給孩子帶來無措


有的父母認為什麼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好,自己的孩子就是不行,別人家的孩子是金子,自己家的孩子就是沙子。


“你看看人家”這是孩子最不喜歡聽的話。著名教育家盧梭曾說:“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規律。”


孩子是花,每個孩子都是不同類型的話,有的是月季有的是牡丹,有的是茉莉有的是牽牛花,每種花都在屬於它們的季節努力綻放。


父母要做的就是不要用別人的眼光來看自己的孩子,而是要盯著自己的孩子仔細看


三流的父母把財富留給孩子,一流的父母把孩子變成了財富


3、父母過度的溺愛讓孩子變得無情


如今獨生子女多,父母長輩恨不得把孩子捧上天,過度的溺愛使孩子只會“受愛”而不會“施愛”。


過度的溺愛讓孩子變得自私冷漠,就如以上麗麗的兒子,他覺得家裡所有的都應該是他的,媽媽對他無條件地滿足是理所應當的。


所以,父母即使愛孩子,也要把愛藏一半。


三流的父母把財富留給孩子,一流的父母把孩子變成了財富

4、父母過度的保護讓孩子變得無能


有的父母奉行“萬般皆下品 惟有讀書高”,認為孩子只要學習好就行,所以很多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變得不會生活了。


孩子出到社會變得無能,只有學習成績好,生活、社交人情世故什麼都不會。


父母再愛孩子,也要他們參與到家庭生活中,掃地、洗碗、倒垃圾等,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人,而不是附屬品。


三流的父母把財富留給孩子,一流的父母把孩子變成了財富


​5、父母對孩子過高的期望讓孩子感到無望


一個人蹦一蹦能夠著就會有成就感,老夠不到他就無望了。


當父母太高的期望變成孩子的壓力時,孩子要麼爆發,要麼滅亡。


父母要給孩子多點時間,讓他們慢慢來。


孩子長大不容易,成長也有規律。我們家庭教育要幫助孩子繫好人生第一顆紐扣,這顆紐扣就是愛的紐扣


人有愛的能力,才能面對這個偉大的世界,教育是一個靈魂喚起另一個靈魂,而不是把一個大缸裝滿。


父母要做的,就是點燃孩子心中的火把,讓他們激情地燃燒,去創造屬於他自己的財富世界。



作者簡介:池沐,多平臺原創作者,專注親子教育,用溫暖的筆觸,寫深情的文字,做精益父母,關注我,一起攜手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