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應》:“你不能扮演上帝。”

《蝴蝶效應》:“你不能扮演上帝。”

“But if I can somehow go back to the beginning of all this, I might be able to save her.”

----電影《蝴蝶效應》


“如果可以回到最初......”

《蝴蝶效應》:“你不能扮演上帝。”

影片簡介

大學生埃文有一個不完美的人生。

起源於不幸的童年。

他的童年經歷了很多糟糕的事情,並且間接性地喪失了與這些事件相關的部分記憶。

比如他突然會拿著刀站在廚房裡,比如他在森林裡醒來後並不記得自己為什麼昏迷。

《蝴蝶效應》:“你不能扮演上帝。”

這些記憶就像掉進了宇宙邊陲的黑洞,無論埃文如何回想也沒有回聲。

偶然的一個機會下,埃文發現自己可以通過從前的日記回到過去。

於是他踏上了“自我救贖”的旅程......

不過,事情真的會如他所願,越變越好嗎?


如果人生不止一次

在這場自我救贖的征途中,埃文的日記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鑰匙。

或者說是連接著無數平行宇宙的信物。

通過日記,埃文可以在時間內任意穿梭。

《蝴蝶效應》:“你不能扮演上帝。”

在埃文成長的漫長歲月裡,有那麼多荒誕的經歷。

比如年幼埃文居然畫了一幅在監獄殺死犯人的畫,嚇壞了女教師。

比如原本面容平靜的的父親突然猙獰地掐著他的脖子,最後被安保人員擊打頭部,死在埃文面前。

比如電影裡,埃文從行駛的車窗看見一片墓地時,平靜地似乎不諳世事,又像是歷盡滄桑的眼神。

在影片後來,都作了飽滿的詮釋——從埃文發現日記可以使他回到過去,改變人生以後,他便奔波於日益混亂的過去與現實之間。

他不斷地改變,不斷地回到任何一個可能改變未來的重大人生節點。

他的失憶並不是病理性的,而是因為穿越後埃文在不斷地改變歷史、篡改記憶。

“Everything's gonna be okay.”

他希望的是,每個人都可以得到幸福。

可是事與願違。

每個世界線,都有人是不幸的。

埃文的每一個決定,在漫長的時光裡,都引起了許多的連鎖反應。

自殺的凱麗、殘疾的自己、得了肺癌的母親、殺了湯米的萊尼......

每一個結局,都在昭示著一句話。

埃文的父親曾對埃文說的那句話。

《蝴蝶效應》:“你不能扮演上帝。”

——“You can't play the god, my son.”

——“孩子,你不能扮演上帝。”

埃文心疼每一個不幸的人。

可是他沒有權利改變任何一個人的命運。

多悲傷。

人們總是病態般地追求一個完美的結局,就如同這部電影的多個不同結局中,那個happy ending最受觀眾歡迎。

可諷刺的是,“Nothing's gonna be better.”

宿命的輪迴

影片的最後,有幾種完全不同的結局。

最震撼人心的,是埃文看了母親懷孕時的錄像帶,回到了胎兒時期。

還在母親肚子裡的埃文雙手抓住繞在頸間的臍帶。

《蝴蝶效應》:“你不能扮演上帝。”

在他快出生的時候,殺死了自己。

他隱約聽到母親絕望的哭喊聲。

“No! Not again!”


“你是我的奇蹟寶寶。在你之前,我曾經懷過三次孕,三次都是死胎。”

這個世界線,屬於母親改嫁後的第四個兒子。

埃文的靈魂終於消失了。

循環了三次的宿命。

不同的時間,同樣的選擇。

應著占星人的那句,“You're not belong here.”

《蝴蝶效應》:“你不能扮演上帝。”

But my destiny belongs to myself.

電影轟然落幕。

在那麼多物是人非的景色裡

也許人真的能夠抵抗命運,也許不能。

也許悲劇的性格就是是刻在骨子裡的,奔流在血液中。

也許我偏向宿命論者。

我那麼努力去改變歷史,一次次為別人而穿過時間與空間。

卻發現自己才是悲劇的根源。

在沒有埃文的世界裡,每一個人好像都活得很好。

可是在那麼多物是人非的景色裡,我好希望,有一個埃文。

在屬於他的那個世界裡,生活得幸福而美滿。

《蝴蝶效應》:“你不能扮演上帝。”

量子力學的平行多宇宙解釋說,在交叉小徑的花園裡,總會有一條道路,讓人們在生命中的每一個節點都得到幸福,在那條完全幸福的道路上,有且僅有一個你在行走。

這是多麼令人寬慰啊,在每一次銘心刻骨的選擇裡,總有一個你選對了路,在茫茫的恆河沙數的宇宙裡,總有一個你,終生幸福。


“所以,你看見那些蝴蝶了嗎?”

低低沉沉的聲音響起在耳畔。

《蝴蝶效應》:“你不能扮演上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