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發展中藥材產業助推脫貧攻堅

按照省委、省政府關於脫貧攻堅產業扶貧的決策部署,為充分發揮中藥材產業優勢,凝聚多方力量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立足貴州中藥材資源與氣候優勢,堅持“大健康、大品種、產業扶貧、山地特色”發展思路,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將中藥材產業發展與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精準脫貧充分銜接,建立切實有效的產業利益聯結機制,推進全省中藥材扶貧產業發展,助推貧困戶增收脫貧。

(二)基本原則。

——堅持科學規劃。適地、適藥合理佈局中藥材產業,選擇優勢品種,結合脫貧攻堅連片推進。

——堅持市場主導。以市場為導向,促進中醫藥產業鏈上下游整合,突出企業在中藥材保護和發展中的主體作用。

——堅持適度發展。推廣成熟的技術標準,強化繁育和示範基地建設,提高貧困地區的組織化程度和產區集成度。

——堅持產業扶貧。通過多種生產經營模式,吸納貧困群眾積極參與基地建設和產品生產,更多分享中藥材產業鏈增值收益。

(三)主要目標。

1.總體目標。

(1)到2019年,全省中藥材種植面積達720萬畝,總產值200億元,總產量210萬噸(新增面積120萬畝,新增產值70億元,新增產量45萬噸)。

(2)建設種子種苗繁育基地35萬畝以上(新增5萬畝)。培育中藥材種植面積達10萬畝的種植大縣20個以上。打造以苗藥為代表的黔藥優勢品種10個以上。

(3)建成現代化的綜合性中藥材物流基地4-5個、產地主加工基地8個,構建貴州中藥材電子商務平臺,完善現代化信息物流體系和質量追溯保障體系,建設全國中藥材產業大省。

2.年度目標。

(1)2017年,新增種植面積50萬畝,培育15個以上中藥材種植大縣,打造7個以上具有特色的黔藥優勢品種,建成現代化綜合性中藥材物流基地2個、產地主加工基地5個。

(2)2018年,新增種植面積33萬畝,中藥材種植大縣增加到20個以上,打造10個以上具有特色的黔藥優勢品種,現代化綜合性中藥材物流基地增加到3個、產地主加工基地增加到7個。

(3)2019年,新增種植面積37萬畝,中藥材種植大縣穩定在20個以上,持續打造10個以上具有特色的黔藥優勢品種,現代化綜合性中藥材物流基地增加到4-5個、產地主加工基地增加到8個。

3.扶貧目標。用3年時間,大力支持全省43箇中藥材重點縣、14個深度貧困縣發展中藥材產業,調動貧困農戶參與中藥材產業發展的積極性,提高中藥材產業發展脫貧效應。到2019年,帶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30萬人,藥農人均年收入4000元以上。

貴州省發展中藥材產業助推脫貧攻堅

其中,滇重樓又叫獨角蓮、七葉一枝花、重樓一枝箭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為“雲南白藥”、“宮血寧”等國家保護中藥的主要成分之一,藥用部位為滇重樓的幹塊莖。滇重樓味苦、微寒,有清熱解毒、消腫止血、涼肝定驚等功效。種植面積逐年擴大,經濟效益顯現。野生滇重樓經人工馴化栽培,已獲成功,並在栽培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種植實踐經驗,種植面積逐年擴大。本書就主要介紹野生滇重樓的培育技術與防治病變的詳細介紹。

本書主要從選地整地、培育壯苗和病蟲害防治、滇重樓的利用與存在問題、影響滇重樓的產量和品質因素等方面展開詳細介紹。

1

第一章選地整地

滇重樓屬喜陰植物,應選擇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灌溉方便、有機質含量較高、含腐殖質較多、地勢平坦的砂質壤土種植。選好種植地後要進行土地清理,認真清除殘渣、雜質,並用火燒淨,減少或防止翌年病蟲害的發生。整地前施充分腐熟的農家肥30~45 t/hm2,深翻30 cm。對過度偏酸的土壤可撒生石灰約150 kg/hm2 調節[1]。根據地塊的坡向山勢做畦,按寬1.2 m、高25 cm 做畦,畦溝和圍溝寬30 cm。因滇重樓忌強光直射,應在播種或移栽前搭建好遮蔭棚,鋪蓋遮蔭度為70%的遮陽網。

滇重樓為百合科重樓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國傳統的大宗藥材之一。我國重樓種類較多,雲南有24 種,例如:滇重樓、多葉重樓、毛重樓、白花重樓、華重樓、短瓣球藥隔重樓、黒籽重樓、無瓣黒籽重樓、華葉重樓、狹葉重樓,海南重樓,凌雲重樓,南重樓等,各地別名也不少,如:蚤休、九道箍、白草河車、獨腳蓮、金錢重樓、輪葉玉孫等。在寧蒗縣海拔1400~2600米山區的綠陰樹叢潮溼地帶,能找到野生重樓,這說明,重樓適宜在寧蒗縣種植生長。在寧蒗縣種植的重樓品種主要有滇重樓和毛葉重樓兩種。據云南省農科院高山植物研究所的專家介紹,寧蒗縣種植重樓品種多為滇重樓,藥用效果和質量較好,是粉質重樓。

第一節選地整地

仿野生重樓原生環境、人為創造重樓馴化栽培生態環境。根據野生重樓的生長習性,首先要選擇日照較短的背蔭緩坡地或平地,要求土壤疏鬆,富含腐殖質,土質溼潤,有排灌條件的地塊種植。選好地塊後於秋冬季深翻土壤20~25 釐米,結合整地每畝重施腐熟農家肥3000~5000kg,過磷酸鈣20~0kg,硫酸鉀20~30kg 同土壤混合均勻,整平作畦,拉線起壟,壟面寬__120~150cm,壟面呈龜背形,四周開好排水溝待種。

第二節滇重樓的生態習性

一、地理環境

野生的重樓生長在海拔1400~3100 米的山區樹林陰溼地,為喜蔭草本植物。

二、土壤

適宜生長在土壤腐殖質豐富的壤土、灰泡土和砂質壤土中,在鹼性土壤或粘

土中尚末發現有野生滇重樓生長。

三、水分

野生滇重樓生長於山谷陰溼地,山溪溝邊闊葉林下,所以,對水分要求是既怕幹又怕積水,土壤保持溼潤。

四、溫度

重樓植株較耐寒,霜降節令前後開始消苗,地下塊莖耐低溫儲藏,不影響來年出苗。

五、光照

重樓生長在陰山面,屬喜蔭植物,喜歡樹蔭下散射光照,忌強光直射。

第二章培育壯苗

第一節滇重樓的特徵特性

一、滇重樓的性味及功能

滇重樓性微寒,味苦,有小毒。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涼肝定驚。用於疔腫癰腫、咽喉腫痛、毒蛇咬傷、急性腮腺炎、跌打損傷、瘀腫疼痛、驚風抽搐等症。現代藥理試驗發現,滇重樓提取物對多種人體腫瘤細胞均有顯著抑制作用。

二、植物學特性

滇重樓為百合科重樓[(Paris polyphrlla Smith var.yunnanensis (Franch.)Hand.-Mazz.)] 和七葉一枝花(P.polyphyllaSimth var.chinensis (Franch.)Hara)]2 個變種植物。滇重樓為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全體光滑無毛,株高30~80 cm。根莖呈結節狀扁圓柱形,多較平直,少數彎曲,表面棕黃色,較平滑;有稀疏環節;莖痕呈不規則半圓形或扁圓形,表面稍突起,莖環紋一面結節明顯,另一面疏生鬚根或疣狀鬚根,質堅,不易折斷,斷面粉質,莖單一、直立,葉6~10 片輪生(多為7 片葉),葉柄長,葉片厚紙質,披針形或倒卵形。花梗從莖頂抽出,頂生1 花;兩性花,輻射對稱,萼片5~6 片,葉狀、披針形或長卵形,綠色;花瓣絲狀雄蕊8~12,上位子房,蒴果紫色,種子具紅色外種皮。

三、生物學特性

滇重樓莖葉1 年倒苗。具有越冬期長、營養生長期較短、生殖生長期較長的特點。一般頭年11 月中下旬倒苗後即進入越冬,翌年3 月萌動,5 月從臺葉盤上抽薹開花,營養生長僅1 個月。從5 月開花至10 月種子成熟,生殖生長期長

達5 個多月。其營養生長貫穿於生長髮育的全過程。滇重樓喜溫、溼,耐陰,懼霜凍和陽光直射。在海拔1 300~1 900 m、年均溫13~18 ℃、無霜期270 d 以上、年降雨量850~1 200 mm、降雨量集中的地區生長良好,尤喜河邊、溝邊和背陰山坡地。適宜在有機質、腐殖質含量較高的砂土和壤土上種植。

四、藥材性狀

滇重樓又叫獨角蓮、七葉一枝花、重樓一枝箭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為“雲南白藥”、“宮血寧”等國家保護中藥的主要成分之一,藥用部位為滇重樓的幹塊莖。滇重樓味苦、微寒,有清熱解毒、消腫止血、涼肝定驚等功效。滇重樓生長週期長,從播種到收穫需8 ~ 10 年時間,製藥企業為獲取更多原料,不得不大幅提高滇重樓的收購價格,從而刺激藥農採挖的積極性,採挖速度遠遠超過自然生長的速度,導致滇重樓資源已呈稀缺狀態。滇重樓呈結節狀扁圓柱形,略彎曲,長5~12 cm,直徑1.0~4.5 cm。表面黃棕色或灰棕色,外皮脫落處呈白色;具層狀凸起的粗環紋,一面結節明顯,結節上具橢圓形凹陷莖痕,另一面有疏生的鬚根或疣狀鬚根痕。頂端具鱗葉及莖的殘基。質堅實,斷面平坦,白色至淺棕色,粉性或角質。無臭,味微苦、麻。

第二節滇重樓的栽培技術

立足雲南省的實際情況,經過對滇重樓種子繁殖、切塊繁殖和田間栽培管理的摸索,在大田栽培管理技術等方面取得了豐富的經驗,將其規範化種植技術總結如下。

一、選地與整地

選擇土層深厚、腐殖質豐富、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並具有一定廕庇度(30%~50%)的林下蔭地,結合荒山造林和林下資源綜合開發利用進行栽種。秋、冬季節適量砍除林下灌木,拔除雜草,深翻土地25~30 cm,風化曬土,播種前基施腐熟廄肥60 t/hm2、過磷酸鈣450 kg/hm2、氯化鉀225 kg/hm2,碎土耙平,依地形做成寬1.2~1.5 m、高20~25 cm 的畦,開好排水溝。

二、搭建遮蔭棚

滇重樓屬喜陰植物,忌強光直射,應在播種或移栽前搭建好遮蔭棚。按4 m ×4 m 打穴栽樁,可用木樁或鋼架,樁的長度為2.2 m,直徑為10~12 cm,樁栽入土中的深度為40 cm,樁與樁的頂部用鐵絲固定,邊緣的樁都要用鐵絲拴牢,

並將鐵絲的另一端拴在小木樁上斜拉打入土中固定。在拉好鐵絲的樁上,鋪蓋遮蔭度為70%的遮陽網(在固定遮陽網時應易收攏和展開)。待植株倒苗後(10 月中旬),應及時將遮陽網收攏,第2 年4 月出苗前,再把遮陽網展開蓋好。

三、育苗及繁殖

1、育苗。具體如下:①種子育苗。滇重樓果實成熟後,具有胚後熟的生理特性,出苗時間長,必須經過處理才能提前出苗。用0.2~0.3 °Bé石硫合劑將種子消毒10 min,或用代森鋅200~300 倍液消毒15 min,用水清洗後晾乾再播種。株行距為6 cm×6 cm,點播或撒播於苗床上,用種量150 萬~180萬粒/hm2(種子約45 kg)。播後覆土,厚約1.5 cm,再蓋1 層草防凍、保溼,澆透水,經6 個月左右即可出苗。②根莖育苗.秋季採收時,挖起地下根莖,選擇有芽的根莖切成3~4 cm 的種塊,並用藥劑處理,消毒,按行株距6 cm×6 cm 埋入苗床內育苗,保持床面溫度和溼度,第2 年每一切塊即可長出一株新的植株,可加快種苗的繁殖。

2、繁殖。滇重樓以種子繁殖為主,亦可用根莖繁殖。具體如下:①種子繁殖。可採用直播,於1 月上、中旬澆透水後,在整好的墒面上以行距30~35 cm、株距20~25 cm 打3~5 cm 深的小淺塘,130 cm 的窄墒打4 行,150 cm 的寬墒打5行。播種前將種子用冷水浸泡24 h 後,拌草木灰播種,每塘下種2~3 粒,播後覆蓋細糞細土各半的肥土2~3 cm,土壤過幹應及時澆水,7~10 d 萌發出苗。②根莖繁殖。秋、冬季採挖健壯、無病蟲害的根莖置於陰涼乾燥處沙貯,於翌年4 月上中旬取出,按有萌發能力的芽及芽痕特徵切成小段,每段保證帶1 個芽痕,切好後適當晾乾並拌草木灰,同播種一樣條栽於苗床,並蓋薄膜。11~20 d 後斷根上萌芽,待生根長芽後,於5 月上旬按直播規格移栽大田。

3、定植。幼苗培育1 年後即可定植。11 月下旬至翌年1 月休眠未萌動前,起苗前4~5 d 澆水1 次,使土壤溼潤疏鬆,起出幼苗,連根挖起,避免傷根。按幼苗大小分為3 級,剪掉地上部分,消毒,按株行距24 cm×21 cm,穴深3~5 cm,芽頭向下斜放,先覆土1 層,再加肥,然後蓋土與畦面平齊,最後覆1 層草定植,澆透定根水,用苗量16.5 萬株/hm2 左右。

4、田間管理。

①查苗補苗。幼苗定植後,經常查看成活情況,發現缺苗及時補植。

②中耕除草。苗齊後應經常進行中耕除草,避免雜草與幼苗爭光爭肥。

③追肥。滇重樓喜肥,追肥應做到熟、細、勻、足。根據其生長髮育不同階段的需要進行追肥。出苗展葉後施以氮為主的氮、磷、鉀完全肥料,撒施在行間;4—5月撒施草木灰;6月以磷、鉀肥為主,入冬前剪除清理枯枝,施充分腐熟的廄肥蓋住冬芽,保護芽頭安全越冬,促進翌年發苗粗壯。

④灌溉排水。適時灌溉,保持土壤溼潤。雨季注意排澇,防止水淹。

⑤調節透光度。根據季節、植株生長髮育階段、當地條件調整遮蔭度。1—4 月一般控制透光度在60%~70%;5—8月控制透光度在40%~60%。

⑥摘除花薹。不留種的植株,及時摘除花薹,提高產量。

⑦防治病蟲害。

5、採收與加工

①採收。秋季倒苗前後,即11 月至翌年春季萌動(3 月)前,均可收穫。滇重樓塊莖大多生長在表土層,容易採挖,但還是要注意保持塊莖完整;先割除莖葉,然後用鋤頭從側面開挖,挖出塊莖,抖落泥土。

②加工。將收穫的滇重樓根莖剪去鬚根,去除雜質後用清水洗淨,晾乾,趁鮮切片,切片厚2~3 mm,曬乾即可。陰天可用30 ℃左右的微火烘乾,要避免糊化。打包後即可出售。

第三節繁殖方式

滇重樓的繁殖方式有2種:一是種子繁殖;二是地下莖切割繁殖。

一、種子繁殖

成熟的滇重樓果實中種子的胚發育不全, 胚需要休眠完成後熟才能萌發, 在自然情況下經過兩個冬天才能出土成苗, 且出苗率較低。10月份將成熟的滇重樓種子採收後, 洗去果肉, 將種子與3倍溼砂拌勻, 裝於催芽框中, 在室溫下催芽, 經常翻動, 保持砂子的溼度在30% ~ 40% 之間, 第二年5月份有超過50% 的種子胚根萌發時便可播種。將處理好的種子按5 cm 5 cm 的株行距播於做

好的苗床上, 苗床寬120 cm, 高20 cm, 種子播後覆蓋體積比11的腐殖土和草木灰, 再在墒面上蓋一層松葉或碎草, 澆透水, 保持溼潤。第三年5月份後陸續出苗, 出苗率達80%以上。3年後, 滇重樓苗形成明顯塊莖時便可移栽。

採成熟滇重樓種子用冷水浸泡24h 以上,打破種子休眼後,去除外種皮稍涼幹,用手摸不粘手為標準,將種子和壤土按體積比1∶3- 5 的比例分層放置在育苗框內,保持框內溼度50~80%、溫度18~20℃條件下放置90~130d,再移到溫室苗床播種,溫室苗床廂面土層厚度為5~10cm,播種後覆土厚度為1~3cm;種子在育苗後的第2 年春季4 月出苗,用此方法育苗,比露地育苗時間縮短5~6 個月,出苗率可達80%以上。

1、種子採收。滇重樓種子具有明顯的後熟作用,胚需要休眠,完成後熟才能萌發。在自然情況下經過1 ~ 2 個冬天才能出土成苗,且出苗率較低。滇重樓的種子大多在9 ~ 10 月份成熟,為促進種子萌發力,待蒴果開裂後種皮變成深紅色時再採收。

2、選留種。把採收的果實洗去果肉,選飽滿,成熟,無病害、黴變和損傷的滇重樓種子作種。

3、種子處理。將選好的滇重樓種子用乾淨的溼沙催芽。具體方法是:種子與沙的比例1∶5,再拌入種子量的1%的多菌靈可溼性粉劑,拌均後裝入催苗框中,催芽溫度保持在18℃~ 22℃,每15 d檢查1 次,保持沙子的溼度在30% ~ 40%(用手抓一把沙子緊握成團,鬆開即散為宜)。第2 年4 月份種子胚根萌發後便可播種。

4、苗床準備。選擇地勢較高、排水良好,含腐殖質較多、有機質含量較高的疏鬆肥沃的沙質黑壤土或紅壤土的地塊作苗床。翻耕後平整做畦,撿去石塊、雜草。畦寬1.2m,溝寬30 cm,溝深25 cm,溝要暢通,利於排水。

5、土壤處理。播前每畝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3 ~ 4 kg,拌細土撒於畦面,然後用四支耙淺翻。

6、播種。將處理好的種子按5 cm ×5 cm 的株行距播於做好的畦面上。種子播後覆蓋1∶1 的腐殖土和草木灰,覆蓋厚度為1.5 ~ 2 cm,再蓋一層松毛或碎草,厚度以不露土為宜。澆透水,保持溼潤。播種後當年8 月份有少部分出苗,大部分要到第2 年5 月份才能長出。

7、苗床管理

①搭棚遮陰。為便於管理,育苗床要用遮陰度為70%的遮陰網搭1.8 ~ 2 m 高的遮陰棚遮陰,在固定遮陰網時應考慮以後易收攏和展開,在冬季風大和下雪的地區,待滇重樓植株倒苗後(10 月中旬),應及時將遮陰網收攏,第2 年4 月份出苗前再把遮陰網蓋好。

②水分管理。在整個育苗期間要保持苗床溼潤、陰蔽的環境,避免土壤板結、乾燥和過度日照,出齊苗後揭去2/3 的蓋草。

③施肥。以有機肥為主,輔以複合肥和各種微量元素肥料。有機肥包括充分腐熟的農家肥、家畜糞便、油枯及草木灰、作物秸稈等,禁止使用人糞尿。有機肥在施用前應堆漚3 個月以上,充分腐熟。出苗當年不宜施肥,到第2 年春季苗齊後和冬季倒苗後,每畝分別追有機肥1 500 kg。

④病蟲害防治。苗期病蟲害主要有地老虎、蠐螬、根腐病、猝倒病等。1.地老虎、蠐螬。每畝用90%晶體敵百蟲180 ~ 200 g,拌炒香的米糠8 ~10 kg 製成毒餌誘殺。2.根腐病。發病原因是6 ~ 7月田間溼度大、積水、氣溫高及根莖有創傷,易遭受病源物感染所致。防治方法:出苗後,用農用鏈黴素200 mg/L 加25%多菌靈可溼性粉劑250 倍液混合後噴霧;發病初期用1%硫酸亞鐵液或生石灰施在病穴內進行消毒。3.猝倒病。發病主要原因是土壤帶菌、積水。防治方法:發病初期用25%甲霜靈可溼性粉劑300 倍液噴霧防治,或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噴施,每7 d 噴施1 次,連續噴2 ~ 3次;及時拔出病株,用硫酸銅500 倍液澆灌病區。

⑤移栽。種子繁育出來的種苗生長緩慢,3年後滇重樓苗形成明顯根莖時方可進

行移栽。移栽時間10 月中旬~ 11 月上旬。株行距15 cm ×15 cm,每畝種植1.8 萬~ 2.0 萬株。種植方法:在畦面橫向開溝,溝深5 cm,寬10 cm,根據種植規格放置種苗,一定要將頂芽尖向上放置,用開第2 溝的土覆蓋畦面,厚度以不露土為宜,起到保溫、保溼和防雜草的作用,然後搭遮陰網遮陰。栽後澆透1 次定根水,以後根據土壤墒情澆水,保持土壤溼潤。

二、地下莖切割繁殖

根莖切塊繁殖分為帶頂芽切塊和不帶頂芽切塊兩種方法, 目前生產上主要以帶頂芽切塊繁殖為主。帶頂芽切塊繁殖的方法為: 冬季在滇重樓倒苗後, 取滇重樓根莖, 按垂直於根莖主軸方向, 以帶頂芽部分節長3 ~ 4 cm 處切割(其它部分可作商品出售) , 傷口蘸草木灰或生石灰, 隨後按照大田種植的標準栽培, 第二年春季便可出苗。

根莖種植,秋,冬季採挖健壯、無病蟲害,根莖置於陰涼乾燥處砂貯,於翌年4月上、中旬取出,按有萌發能力的根莖,切成小段,每段保證帶1 芽痕,切好後,切口抹草木灰晾乾,或用2~10mg/L 的細胞分裂素6- BA 浸泡12- 36h,芽向上,根莖向下,條裁於苗床,並蓋薄膜,保持土壤相對含水量50~70%,不定芽萌發,有根1~3 條時移栽大田,按株行距20×20cm 規格種植。注意:切口必須進行嚴格消毒處理,防止病菌從切口侵染,造成根莖腐爛。

1、遮蔭

重樓喜廕庇、怕強光直射。全生育期中,栽培第1 年遮蔭率為50~80%的,栽培第2 年遮蔭率為40~70%,栽培第3 年後遮蔭率為30~60%,均以透光度

40~50%為好。有條件的地方,最好採用遮陽網;沒有條件的地方,可採取插樹枝遮蔭的辦法,還可間套種玉米等高稈作物遮蔭,但要注意密度和間、套種方式。經實踐,採用蔭棚、露天栽培和玉米套種三種遮陰方法對比試驗,發現,以蔭棚種植的重樓生長最為健壯,病害最少;露天種植的重樓葉片發黃,莖腐病、葉片細苗性穿孔病發病較為嚴重;與玉米套種的重樓病害較露天種植的少,但長勢不如露天種植的好。

2、追肥

每年5 月下旬,每畝施含氮量0.3~0.6%的有機氮液1500~2500kg 追於根部,有機氮液最好選用人、畜糞尿水或沼氣液,7 月下旬每畝追施農家肥

1000~1500kg,過磷酸鈣8~20kg,硫酸鉀5~15kg,11 月地上部分倒苗後,再施農家肥2000~3000kg,直接覆蓋在廂面上。注意:追肥時視苗情長勢,壯苗少施,弱苗勤施、多施。

3、培土

重樓有地上莖開花、地下根莖膨大的生長習性,一般在6月中、下旬至8 月上旬,地下根莖膨長最快。應在此時追肥培土,必須保持土壤鬆散,墒面、溝底無積水,地塊清潔無雜草。道地藥材滇重樓是雲南省最具特色的生物資源之一,具有極大的開發前景。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開發的新藥品種越來越多,滇重樓的藥用價值和開發前景將更加廣闊。全國的各大製藥廠﹑醫院﹑中藥材交易市場對滇重樓塊根的需求量有增無減。據統計,目前全國每年以滇重樓為原料生產的藥物產值逾10 億元,預計到2014 年中藥市場對滇重樓的需求量可達2 000 t/年。但由於長期過度採挖,野生資源銳減,因而研究、推廣滇重樓的栽培技術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第四節病變防治

在雲南, 滇重樓的主要病害為根腐病和猝倒病,一般在5月份後高溫多雨時發病嚴重。除加強田間管理, 及時清溝排水、拔除病株外, 對根腐病可用農

用鏈黴素200mg /L 加25%多菌靈可溼性粉劑250倍液混合後噴霧防治, 或發病初期用1% 硫酸亞鐵液或生石灰對病穴消毒。對猝倒病可在發病初期用25% 甲霜靈可溼性粉劑300 倍液噴淋防治, 或用50% 多菌靈500倍液噴施, 或用硫酸銅500倍液澆灌病區。滇重樓的主要蟲害為蠐螬為害, 一般每667 m2 用90% 地百蟲50~ 70 g 拌20 kg 細潮土撒施, 或用50% 辛硫磷乳劑0. 5 kg 拌鮮菜葉或草50 kg 作成毒餌, 每667m2 撒施5 kg。

一、根腐病。

受害後根部黑褐色逐漸呈白色軟腐漿汁狀,有腥臭味,多發生在6—8 月雨季。防治措施:嚴格選地,切忌連作;移栽時不要傷根;注意排水;發現病株及

時拔除,選用硫酸銅200 倍液、1∶100 波爾多液、石灰消毒,用多菌靈1 000 倍液、50%甲基託布津1 000倍液澆灌病株。②立枯病。種子腐爛成乳白色漿汁,種芽變黑褐色死亡,在葉柄基部出現黃褐色水漬狀條斑,後變暗褐色,病部縊縮潰爛。3—4 月開始發病,4—5 月雨水多危害嚴重。防治措施: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排水,調節蔭棚,加強通風;出苗前用多菌靈可溼性粉劑進行土壤消毒,或出苗後配成500 倍液噴澆根部;發現病株,立即清除燒燬,撒上石灰消毒,並噴灑50%退菌特500 倍液2~3 次,每隔7 d 噴1 次。

二、金龜子。

以成蟲為害葉片,以幼蟲取食根莖及芽,影響滇重樓生長。防治措施:晚間用黑光燈誘殺成蟲,或用鮮菜葉噴敵百蟲放於墒面誘殺幼蟲;整地做墒時,撒施5%辛硫磷顆粒劑22.5~30.0 kg/hm2。

三、地老虎、蠐螬。

每畝用90%晶體敵百蟲180 ~ 200 g,拌炒香的米糠8 ~10 kg 製成毒餌誘殺。

四、猝倒病。

發病主要原因是土壤帶菌、積水。防治方法:發病初期用25%甲霜靈可溼性粉劑300 倍液噴霧防治,或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噴施,每7 d 噴施1 次,連續噴2 ~ 3次;及時拔出病株,用硫酸銅500 倍液澆灌病區。

五、黑斑病。

主要危害葉片, 但葉、葉柄和花梗均可受害。症狀有: 發病初期從葉尖或葉基開始出現紅褐色至紫褐色小點, 逐漸擴大成圓形或不定形的暗黑色病斑, 邊緣呈放射狀。後期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點, 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盤。嚴重時葉片枯黃, 形成葉枯和莖枯。雨水是導致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 降雨早而多的年份, 發病早而重。低窪積水處, 通風不良, 光照不足, 肥水不當等容易發病。防治措施: 加強栽培管理, 注意排水排溼, 降低空氣溼度, 減輕發病; 發病初期噴灑5% 菌毒清水劑、50% 甲基硫菌靈懸浮劑或噴50% 多菌靈可溼性粉劑500~ 1 000 倍液, 7- 10 d 1 次, 連噴3~ 4 次。

六、莖腐病。

莖腐病是指發生莖或莖基部腐爛, 並導致全株迅速枯死症狀的一類病害, 它是由多種真菌和細菌單獨或複合侵染引起的。此病多在苗床期發生, 高溫多雨

大田期危害更為嚴重。首先在莖基部產生黃褐色病斑, 後變黑褐色, 引起根基組織腐爛。病斑擴大後, 葉尖失水下垂, 嚴重時莖基溼腐倒苗。當潮溼環境時, 病部產生分生孢子器, 病部表皮易剝落。當環境乾燥時, 病部表皮凹陷, 緊貼莖上, 發病部位多在莖基部貼地面。防治措施: 與禾本科作物3 a 以上輪作; 引致莖腐病的病原物都是弱寄生菌, 僅能侵染長勢較弱的植株。加強栽培管理, 合理施肥, 降低土壤溼度等措施可以使植株健壯, 減少莖腐病; 藥物和生物防治結合灌水

可噴灑各種殺菌劑。移栽前苗床噴50% 多菌靈可溼性粉劑, 大田發病初期用95% 敵克松可溼性粉劑灌塘, 每隔10 d1 次, 連灌2~ 3 次。

七、立枯病。

立枯病主要危害幼苗莖基部或地下根部,初為橢圓形或不規則黃褐色水漬狀或暗褐色病斑,病部逐漸凹陷、溢縮, 有的漸變為黑褐色, 最後乾枯死亡。輕病株僅見褐色凹陷病斑而不枯死。苗床溼度大時, 病部可見不甚明顯的淡褐色蛛絲狀黴。該病為幼苗期病害, 4~ 5 月低溫多雨時發病嚴重。防治措施: 加強田間管理, 注意降低土壤溼度, 培育壯苗, 雨後注意排水, 防止溼氣滯留。於發病初期開始施藥, 用75% 百菌清可溼性粉劑600 倍液, 或5%井岡黴素水劑1 500 倍液, 或20% 甲基立枯磷乳油1 200 倍液, 進行噴霧。施藥間隔7~10 d, 視病情連防2~ 3 次。

八、細菌性穿孔病。

細菌性穿孔病主要危害葉片。初在葉上近葉脈處產生淡褐色水漬狀小斑點, 病斑周圍有水漬狀黃色暈壞。最後病健交界處產生裂紋, 而形成穿孔, 孔的邊緣不整齊。溫度適宜, 雨水頻繁或多霧、重霧季節適於病菌繁殖和侵染, 發病重。防治措施: 加強管理, 注意排水, 增施有機肥, 通風透光, 提高滇重樓抗病力。清除菌源, 清除落葉, 集中燒燬。噴藥保護。病期適時噴灑20% 葉青雙可溼性粉劑600 倍液, 或10% 葉枯淨可溼性粉劑400 倍液, 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第三章滇重樓的利用與存在問題

滇重樓Paris p oly p hy lla Smith var. y unnanen sis( Franch. ) Hand- Mazz 屬於延齡草科重樓屬植物。滇重樓生長在海拔1 400~2600 m 的常綠闊葉林、雲南松、竹林、灌叢、草坡背陰處或陰溼山谷中,為陰生植物。其生境的年

平均氣溫12. 6 左右,年平均降雨量826~ 900 mm。適應於雨量充沛、氣候涼爽、腐殖質層豐富的酸性土壤。滇重樓為多年生宿根性草本。自然生長狀態下, 根莖埋在土壤表層內。每年秋末冬初, 地上部分倒苗、枯萎、脫落, 莖痕側下方根莖頂端的分生組織分化出頂芽。頂芽在第2年發育成新的地上部分。滇重樓主要分佈於雲南、貴州和四川等地, 為宮血寧和季德勝蛇藥等中成藥的重要原料。其主要化學成分為甾體皂苷, 並含有- 脫皮激素、多糖、黃酮苷及氨基酸, 具有較強的生理和藥理活性。由於滇重樓繁殖率低, 生長緩慢, 僅靠野生資源已不能滿足工業化生產。加之主產區亂採濫挖, 忽視對滇重樓資源的保護和繁育, 野生種質資源遭到嚴重破壞。因此, 進行滇重樓的快速繁殖, 用人工的方法促使滇重樓根莖年生長量的增加, 有計劃地發展滇重樓的種植業, 是確保滇重樓藥材供應的

唯一可行途徑。

我國傳統中醫認為滇重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涼肝定驚之功效, 用於治療臃腫、咽喉腫痛、毒蛇咬傷、跌打傷痛、驚風抽搐等症。現已從該屬植物分離鑑定了50餘種化合物, 其中甾體皂苷44種, 佔總化合物的80% 以上, 甾體皂

苷元為螺甾烷醇類、異螺甾烷醇類以及變形螺甾類, 均有很強的生理和藥理活性。現代藥理研究滇重樓有止血、祛痰和抑菌、鎮靜鎮痛、抗早孕殺滅精子、抗細胞毒等作用, 臨床用於功能性子宮出血、神經性皮炎、外科炎症以及腫瘤等, 都有良好的治療效果。隨著滇重樓價值的逐步體現和醫藥工業的發展, 國內以滇重樓為主要原料的中成藥品種越來越多, 市場規模達到數十億元, 對滇重樓原

料的需求迅速攀升, 收購價格在過去的10 年內上漲了10 倍,隨著滇重樓野生資源的逐步告罄,以人工種植產品替代野生資源的利用, 將成為現實,人工種植滇

重樓產品具有穩定、廣闊的市場前景。但是滇重樓的生產利用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節原料危機

隨著中醫藥產業的快速發展, 以滇重樓為原料的生產企業用藥量大幅度增加, 長期掠奪性採挖使野生滇重樓越來越少。據觀察, 野生滇重樓生長十分緩慢, 在自然生長情況下, 從種子萌發到可收穫利用需10多年的時間。人工栽培重樓從種植到收穫利用也需8~ 10年的時間, 生長利用週期長, 製藥企業為獲取更多原料, 大幅度提高滇重樓收購價格。收購價格上漲刺激藥農採挖積極性, 採挖速度遠遠超過了自然生長速度, 導致滇重樓資源已呈稀缺狀態。據資料顯示, 從20

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 我國每年消耗滇重樓3 000 t左右, 僅雲南省的用量就達數百噸, 且全部為野生資源。分佈於我國境內的野生滇重樓80% 已被開發利用, 剩下的20% 按目前國內外市場的需求量測算, 大約僅可利用5年。因此,僅依靠野生資源已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

第二節優良種源缺乏

迄今為止, 中藥重樓仍來自野生, 尚無大規模人工種植的品種。從雲南各地種植的滇重樓田間觀察, 同為滇重樓, 在田間切塊種植, 表現出苗不一致、生長不整齊、病害發生率高( 15% ~ 18% ) 等問題, 這主要是來自野生的滇重樓有不同的居群混雜所致, 同時也是因為生產上缺乏長勢、性狀整齊一致、藥用成份含量高、高產、抗病的優良種源。

第三節種苗繁育問題

對於滇重樓, 根莖切塊繁殖是目前最為成功的繁殖方式, 但帶來的問題是

根莖是其藥用部位, 根莖切塊生產種苗耗種量大, 提高了生產成本; 切面較大, 貯藏中易發生腐爛並感染病害。種子繁殖的種子的處理所需時間較長, 從種子採收到種子出苗一般需要一年半的時間, 且出苗後的根莖生長緩慢, 三年生的根

莖平均重量為2. 2 g。種子繁殖的種苗短期內無法滿足大規模的生產需要。

第四節合理利用滇重樓資源的建議

一、滇重樓原料藥可持續發展, 必須依靠人工種植和保護利用自然資源兩條途徑發展人工種植, 首先要解決優良種源缺乏問題,充分利用雲南的資源優勢, 選育出滇重樓優質種源,徹底解決原料藥材供應的穩定性和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 其次要加強優質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實現良種良法配套。對於保護利用資源途徑, 一方面藥廠、醫藥公司收購時應強調挖大留小, 保證資源的再生和延續; 同時在收購藥材時利用高於藥材價格的方式, 鼓勵農民把帶頂芽部分的鮮根莖

切下單獨賣, 作為滇重樓的繁殖材料出售給滇重樓種植戶, 可有效擴大滇重樓

的種苗來源, 保證滇重樓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另一方面, 應考慮滇重樓植株的綜合利用, 加快對滇重樓地上部分的研究, 用於替代根莖提取重樓皂甙, 並應用

於生產; 滇重樓植株的地上部分生長較快, 每年都有一定的產量, 目前尚未很

好地開發利用。對地上部分的利用, 不僅可以增加種植戶的經濟收入, 提高農戶

種植滇重樓的積極性, 還能增加製藥企業的原料供應, 緩解滇重樓原料的供需

矛盾。

二、採用多種繁殖方式加快種苗繁育雖然對於滇重樓, 帶頂芽的根莖繁殖是目前最為成功的繁殖方式, 但由於滇重樓資源有限, 只能結合採收時進行, 且每個

滇重樓的根莖一般只有一個頂芽, 數量有限, 無法滿足大規模的生產需要。而種子產量穩定, 每株滇重樓可採收種子數十粒, 因此,探索種子繁育技術, 才是最根本最有應用前景的辦法。為此, 今後必須繼續加大對種子處理技術、播種育苗技術的研究, 縮短育苗週期, 完善滇重樓種子的繁殖技術。同時, 應積極開展滇重樓組織培養研究,儘管目前尚無滇重樓組織培養成功的報導, 但組織培養可在短期內獲得大量種苗, 為此科研部門應加大對此技術的研究, 以滿足生產和市

場的需求。隨著重樓種子繁殖技術的逐步成熟, 縮短育苗週期和提高出苗率, 以及滇重樓種子較穩定的產量,今後滇重樓的種苗繁殖方式主要以種子繁殖為主, 帶頂芽切塊繁殖作為輔助。

三、解決滇重樓生長週期長的問題, 可採用合理種植模式由於重樓從種子萌發到收穫利用週期長, 按照常規辦法發展滇重樓人工種植, 解決滇重樓資源稀缺問題, 實踐證明是不可行的。因此建議建立分段栽培模式, 即採用三段栽培法,該模式將滇重樓栽培週期分成三段: 第一段( 三年) 採用工廠化育苗, 擴繁種源, 利用種子和根莖培育種苗, 每公頃可種375萬株, 產品為一級種苗; 第二段(三年)建立二級種苗繁育基地, 將生產的一級种放到二級種繁育基地進一步培育, 每公頃種60萬株, 生產出滇重樓商品種苗; 第三段(三年)將商品種苗按照集中

與分散相結合的原則, 在全省最適宜區佈局滇重樓種植基地, 每公頃種30 萬株, 3年即可收穫利用。原則上, 一級種苗由科研單位或科研單位和企業聯合生產, 二級種苗由企業或種植專業戶專門經營, 商品滇重樓由農戶種植。這種方法將滇重樓從種苗種植到收穫利用分段進行, 由不同生產者分段承擔其中一段種植任務, 並將該段獲得的中間品(種苗) , 以產品銷售的方式, 接力傳遞給下一個生產者, 使參與的每個生產者各得其所, 在2~ 3年內都可獲得顯著的經濟效益,

形成一個每年有優良種苗、優質滇重樓原料產出的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模式。同時, 在生產過程中降低了投資較大、回收期長的風險, 解決了隨著種植年限延長病蟲害越嚴重的問題, 實現企業增效, 農民增收的互利局面。

第四章影響滇重樓產量和品質諸因素

滇重樓為百合科植物雲南重樓Par i s p oly phyl laSmith v ar . yunnanensis ( Franch. ) H ara 的乾燥根莖 ,具有較強的生物活性( 抗癌、抗生育、抗微生物、鎮痛、鎮靜、止血等) , 又是傳統醫學中一味功效顯著的中藥材( 消腫止血、清熱解毒、涼肝定驚等) , 應用較廣。在雲南, 重樓又是一些著名中成藥如雲南白藥、宮血寧膠囊、樓蓮膠囊、熱毒清膠囊等的主要原料之一, 直接關係到雲南省多箇中成藥產品的生存與發展, 每年僅雲南省的用量就達數百噸, 市場需求量較大。由於長期掠奪式的採挖, 缺乏保護, 資源日益減少, 重樓的工業藥用原料出現嚴重緊缺, 現已列為雲南省30 種稀缺瀕危天然藥物之一。然而滇重樓自然繁殖率很低, 週期長, 生長緩慢, 加之主產區亂採濫挖和藥用

範圍不斷擴大, 需求量逐年增加, 忽視對滇重樓資源的保護和繁育, 野生種質

資源遭到嚴重破壞, 僅靠野生資源已不能滿足工業化生產。同時, 在藥材商品中, 習慣將斷面潔白色、粉性者稱作粉質重樓; 將斷面淺黃棕色角質或半透明狀者稱作膠質重樓, 由於前者在製藥中易粉碎, 藥粉潔白,故藥廠多用此類重樓, 後者難粉碎, 色澤較差, 故多棄而不用。在藥材商品中, 膠質重樓價格較低、銷路困難, 過去多做廢品處理。重樓藥材傳統以粉質為優, 多以粉質入藥,但從現有研究來看, 傳統的評價標準缺乏科學性, 尚需完善。因此, 有必要對影響滇重樓產量和品質的諸因素的研究現狀與趨勢進行綜述, 以期進行滇重樓的快速繁殖,

用人工方法促使滇重樓根莖年生長量的增加和提高其品質, 有計劃地發展滇重

樓的種植業, 是保護滇重樓野生資源和保障名貴中成藥質量的唯一可行途徑。

第一節影響滇重樓產量和品質的生態因子

一、滇重樓的分佈對其產量和品質的影響

儘管重樓屬植物在全國大部分省區有分佈, 但藥材佔優, 攀西地區- 滇西

北山區以粉質藥材居多, 藥材質地的地域性明顯。即使產自攀西地區- 滇西北山區內不同地區的12 批滇重樓藥材, 指標成分含量在0. 16 %~ 2. 26 %, 合格率也僅為42 %; 合格的滇重樓藥材集中分佈於四川涼山州與滇西北高原鄰接地區

沿金沙江、雅礱江一線, 而遠離該地區, 品質則明顯下降。王強等曾報道雲南不同產地滇重樓總皂苷的含量, 從0. 8 %~ 8. 7 %不等, 變化幅度甚大, 說明重樓

藥材中皂苷含量和質地呈現明顯的地域、生境依賴性。

二、氣候條件對滇重樓產量和品質的影響

1、氣溫

滇重樓喜歡生長在冬季嚴寒、夏無酷暑的地區, 生長的年平均氣溫為12~ 15 左右。蘇文華等報道滇重樓最適生長溫度為16~ 28 ,可以提高滇重樓葉片淨光合速率; 並且對高溫的適應能力高於高山植物, 對低溫的適應能力不及高山植物。梅中青等曾報道植株較耐寒, 低溫對其無凍害。馬雲淑等調查發現, 一般氣溫較高地區膠質重樓較多, 氣候溫和地區粉質者較多。但氣溫對滇重樓產量和品質的影響不得而知。

2、降水

滇重樓喜在涼爽陰溼, 水分適度的環境中生長, 既怕乾旱又怕積水, 年平均降雨量826~ 900 mm。馬雲淑等報道滇重樓的根莖由於生境不同而有差異, 生長於比較乾燥地區的植株, 其根莖斷面潔白, 商品稱粉質重樓; 生長於潮溼多雨密林下的植株, 根莖斷面微黃色, 切片曬乾後微黃透明, 稱膠質重樓。據昆明植物所李恆調查, 有的重樓同一根莖某些段位呈粉性, 某些段位呈膠性, 認為可能是不同年份雨水多寡所致, 乾旱年份生長的部分呈粉性, 多雨年份生長的部分呈膠性。滇重樓生長適於高溼度的環境, 最適溼度條件在75 % 以上。自然條件下, 滇重樓光合作用進行的多數時間達不到最佳溼度條件, 對溼度的這種特殊要求可能就是造成滇重樓生長極為緩慢的原因之一。

3、日照

滇重樓為陰生植物, 喜斜射光或散光, 忌強光直射, 生長需要的年日照時數在1 000 h 左右, 具有營養生長期較短而生殖生長期、越冬期較長的特點, 適宜光照度為15 %~ 50 %( 光強1000 Lx~ 3500 Lx) 的生態環境中。王麗萍等採用野生6 年生以上滇重樓為種苗, 研究不同套種模式透光率對重樓生長的影響, 結果林下、遮蔭網下或用蔓生植物在上層遮蔭物種植為好, 適當的遮陰有利於降低氣溫保持高溼度, 植株可獲得較高的有機碳積累。人工種植滇重樓時應以適當遮陰為好,遮陰度以不超過75 %為宜。楊利偉等對野生滇重樓資源調查, 發現滇

重樓株高與葉片長、寬相關, 株高與地上部乾重、根莖幹重呈顯著正相關, 表明葉面積的增加有利於促進滇重樓的光合作用而提高其產量。滇重樓植株的一二年生幼苗只有1 片葉, 4 年生有4~ 6 片葉, 5 年成熟後也只有5~ 11 枚葉片, 光合面積小。葉片的光合能力也不高, 而且光合時間只有7 個月, 滇重樓的光能利用率低, 致使根莖的年生長量較低。因此, 要提高滇重樓光能利用率, 增加光合面積幾乎不可能, 提高光合能力的可能性也有限, 在最適環境條件下增加光合作用的時間是積累更多有機物質及增加產量的途徑之一。

4、土壤條件的影響

滇重樓最宜生長於腐殖質含量豐富的壤土或肥沃的砂質壤土中栽培, 在鹼土或黏土中不能生長。要求土壤疏鬆透氣, 平整, 土粒細碎, 富含腐殖質、保溼( 溼度保持在50% ~ 60 % ) 、遮蔭、雨季能利水的地塊, 呈酸性( pH = 4. 5 ~ 6. 3) 。其中冬春土壤水分較缺乏, 是其生長較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據馬雲淑等調查發現, 土壤溼度大的沿河地帶, 通常產植株高大的膠質重樓。土壤中微量元素硼對滇重樓種子的萌發和幼苗的生長有促進作用, 結果經硼處理種子的出苗率為78. 5 % , 一年生幼苗的平均高為9. 3cm; 對照為57 %和8. 9 cm。pH 值測定表明, 粉質重樓為5. 1, 膠質重樓為4. 6。目前, 對於滇重樓的栽培土壤對滇重樓質量的影響大多憑藉種植經驗, 深入地進行理論研究幾乎沒有報道。因此, 滇重樓栽培土壤的研究應成為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第二節人工栽培技術、管理措施的影響

一、生長年限的影響

滇重樓為多年生草本植物, 不同的生長年限對其體內的甾體皂苷等含量有較大的影響。尹鴻翔等報道對4批不同年限人工試種的滇重樓樣品測定, 結果顯示栽培1年樣品含量尚能達標, 之後迅速下降, 且栽培年限越長, 含量越低, 表明栽培技術在提高品質方面尚未成熟。該現象值得跟蹤研究。應加強探索皂苷含量和生物量不能同步增長的原因, 以加強良種選育, 實現優質增產。

二、栽培方式的影響

高文學等在半鬱閉核桃幼林內仿生態栽培重樓,1. 5年藥用根年平均增重率為9 % 。重樓是個喜肥的物種,重樓的仿生態栽培需要豐富的土壤有機質才能使

其良好生長, 不但需要大量的農家肥作底肥, 而且每年需要多次人畜糞水作追肥; 在林內生態環境下栽培重樓, 適宜的栽培措施是密度按25 cm -20 cm 的株行距、施用農家肥3000g/ m2 、追施人畜糞水3 次/ 年。

三、繁育方式的影響

滇重樓的繁殖方法有多種, 目前常採用種子、根莖切塊繁殖, 組織培養等方法。自然狀態下滇重樓種子的萌發率很低, 這是因為其種子有二次休眠的生理特性。因此, 種子繁殖技術關鍵問題是在於如何打破其休眠期、縮短後熟期, 尋找提高滇重樓發芽率和整齊度的新方法, 是降低生產成本, 實現滇重樓引種馴化

和優質高產。陳翠等實驗發現, 滇重樓種子胚後熟和萌發的最適溫度在18~20°, 在此溫度下處理3~ 4個月以後, 轉至0~10°低溫處理2~ 4 個月, 可在翌年4

月出苗; 適宜的播種時間是4 月份以前, 育苗土覆蓋厚度為1 cm 左右, 播種後用黑色地膜進行覆蓋, 可提高出苗率。到2 年後形成明顯根莖, 進行移栽, 應以林下種植、遮蔭網下種植或用蔓生植物在上層作遮蔭物種植為宜。以重樓種子栽種的5 年收穫塊莖入藥。種子繁殖雖然技術複雜, 生長週期長, 但繁殖係數大, 可提供大量種苗。根莖切塊繁殖, 是目前繁殖重樓的主要方式, 時間宜冬季進行, 此時乾旱少雨, 便於傷口癒合及不定根的產生。具體操作步驟是冬季在重樓倒苗, 地下莖進人休眠期後, 取其根莖, 儘量不傷根, 但須根的有無不直接影響繁殖

效果, 以節為基礎切割, 切口在相鄰節間中部, 切面力求平滑, 傷口用草木灰

處理, 沾滿切口為度, 可以用一定量的生長素處理, 提高芽的發生率及不定根

的形成, 從而提高繁殖係數。切塊繁殖的3 年後採收根莖入藥。張金渝等實驗發現不同地區的材料用無性繁殖在林下空地或遮蔭網下均能較好生長, 但生長差

異較大, 來自熱帶地區的材料地上部分的生育期較長且根莖重量的增重速率卻

較快; 無性切割繁殖由於種植週期短, 操作簡單, 與種子繁殖相比具有更高的

經濟效益, 但發現病蟲害嚴重, 以真菌侵染引起的腐爛病為主。因此, 在引種馴化時應注意材料來源地的物候差異, 對於不同氣候環境的材料應區別對待, 注

意選擇那些生長迅速、穩定的植株作為種苗, 這樣就可以更加縮短種植週期, 提高產量。在組織培養繁殖方面, 許多科研機構做了大量實驗研究, 用重樓的莖、葉、花蕾作外植體均很難誘導出愈傷組織,多年來一直未有組培繁殖成功的報道, 直到2008 年雲南省農業科學院楊麗雲等利用滇重樓的芽為外植體才成功培育出

具有很好分化能力的組培苗並形成完整植株, 但還不適用於大規模生產。

四、田間管理的影響

人工因素如中耕除草、施肥、灌溉及其它管理措施對植物生長的影響是顯著的, 對植物的化學成分也有影響。為減少養分消耗, 使養分集中供應地下莖生長, 在5~ 6 月份同現花薹時, 除留種外, 應及時剪除全部花薹, 以提高產量。目前, 對於滇重樓的田間管理對滇重樓質量的影響大多憑藉種植經驗, 深入地進行理

論研究幾乎沒有報道。

五、病蟲害的影響

隨著中藥種植產業的不斷髮展, 科學的種植技術已成為提高藥材產量和品

質的重要保證, 特別是近年來病蟲害對農作物的危害有不斷擴大的趨勢, 也嚴

重影響藥材的產量和品質, 應引起高度重視。滇重樓人工栽培病蟲害嚴重,

尤其根腐病, 田間調查發現其發病率一般為50 %, 嚴重可達到87. 7 % , 成為栽培的關鍵問題, 嚴重影響原料的質量,並從腐爛根莖中分離得到小杆線蟲。近年來, 在大部分種植基地, 重樓花葉、皺縮等類似病毒病的症狀已普遍發生, 使植株長勢減弱、塊莖產量下降, 此類病害已嚴重影響滇重樓的產量和質量, 成為大規模培育人工馴化滇重樓的潛在威脅。董家紅等研究發現, 引起滇重樓葉片皺縮、花葉等症狀的病毒分離物屬於Pot exvirus 病毒, 暫命名為重樓X 病毒, 這為監控該病害的發生流行提供了依據。

第三節加工炮製的影響

重樓商品藥材加工方法多為採集後根莖除去鬚根, 洗淨, 曬乾。目前市售的商品重樓中膠質化程度嚴重, 約50%~ 70%。從加工方面看, 加工方法和乾燥溫度對重樓質地的影響較大。葉玉蘭用石灰作輔料對膠質重樓加工炮製, 結果石灰液炮製的膠質重樓色白、粉性、質硬脆, 總皂苷含量比未炮製的膠質重樓僅減少0. 1% 。加工溫度超過100 ( 或者在水蒸氣中溫度超過80) , 即使原先是粉質重樓也會角質化, 從而形成所謂膠質重樓, 這可能是澱粉糊化所致。因此, 應對加工炮製過程中對膠質重樓的影響因素及機理進行深入研究和加以利用, 以便興

利除弊。

第四節寄生菌對滇重樓產量和品質的影響

滇重樓的生長髮育和藥用成分的轉化與其寄生菌之間的關係, 已經成為當

前中藥學深層次研究的熱點之一。王世林等在粉質和膠質滇重樓研究中, 發現因黑團孢黴和其它微生物寄生, 致使地下莖轉化為膠質, 所含糖類的數量、種類和組成均發生了顯著差異。王世林等從膠質滇重樓中分離和鑑定了2 種細菌和3 種真菌, 間接證明了滇重樓地下莖( 藥用部位) 膠質化和多糖含量增加與重樓索黴寄生密切有關。馮冰等研究發現新月彎孢黴均能將甾體皂苷類化合物重樓皂苷和重樓皂苷C-3 位糖鏈末端的鼠李糖水解, 轉化為單糖基皂苷, 轉化產物分別鑑定為延齡草苷和偏諾皂苷元-3- O--D-吡喃葡萄糖苷, 該菌株具有水解末端鼠李糖的能力且選擇性較高, 為甾體皂苷去糖基衍生物的製備提供了有力工具, 也為拓寬該菌株的應用範圍提供了依據。探討滇重樓的生長及其品質與寄生物之間的關係, 可為發展人工大量栽培的生物防治和物質轉化提供參考。

第五節未來研究方向

目前對滇重樓產量和品質影響因素的研究, 大多憑藉經驗或通過在特定地點引種不同種質資源的滇重樓進行試驗, 此類研究結果只能說明該地地理條件對其產量和品質的影響, 深入地進行理論研究幾乎沒有報道。而滇重樓產量和品質是各影響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目前研究多隻是針對諸影響因素中的某一個或某幾個, 固定其它條件, 研究其對滇重樓產量和品質的影響, 缺乏對影響因素綜合的研究。為提高滇重樓的產量和品質, 今後研究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開展。

一、滇重樓種質資源評價方法

科學、綜合的評價方法可以為評價優良種質、進行優良品種選育提供合理、實用的依據。馬小軍等對半夏種質資源的評價方法進行研究, 提出了加權打分的綜合評價方法。參考這些方法, 可以綜合滇重樓產量、品質和抗逆性等多個因素, 並且給每個因素以適當的打分和權重, 進行評價。其中滇重樓的品質優劣是主要的評價標準, 產量可以選取根莖粗、株高、莖粗、葉面積大、結實率高等指標, 建立一個綜合的評價體系。

二、滇重樓適生地區劃

目前, 對滇重樓產量和品質的影響因素和具體生境對其影響的研究還不足, 其影響的主導因子並不清楚, 對藥材所表現的與環境的關係的認識還是模糊的、表面的, 未能揭示其本質和內在規律。依據生物氣候相似性原理, 結合具體地區的氣候、土壤、地質等方面的資料與具體數值, 作為評價的指標, 分析各地地理

條件與滇重樓產量和品質較高地區的相似性, 得出可能的適生地, 進行滇重樓適生地區劃。並結合人工培育新方法、新技術的提高, 可以為提高滇重樓的產量和品質提供依據。

三、利用速生調控技術縮短滇重樓生長期

因滇重樓年用量過大, 藥材又完全採自野生, 資源日趨枯竭, 為了解決可持續利用問題, 以及保證中藥材的優質安全無公害, 並具有可控性, 積極配合藥材生產管理規範化的實施, 儘快實現滇重樓人工大量栽培產業化, 並加深其生理生化及有效成分的研究, 具有現實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但滇重樓生長緩慢, 由於其種子有二次休眠 生理特性, 從出苗到成材約需8~ 10 年, 種植成本過高, 制約了栽種的推廣,因此縮短成材週期成為當務之急, 可尋找一些縮短其生長週期的栽培方法, 如無性繁殖、縮短從種子到萌芽生長週期, 合理使用催長肥料等。因此, 通過不同生態型的材料進行引種馴化研究, 進而篩選出生長速度快、產量高的野生品種馴化栽培, 是解決目前供求矛盾、保護野生資源的最佳途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