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能玩的皇帝:玩出絕世珍品,還開創了“仁宣盛世”

中國歷史上耽於玩樂的皇帝不少,甚至玩到民怨沸騰,身死國破,江山易主的也不乏其人。可明朝歷史上有一位皇帝,養鷹、投骰、鬥蛐蛐樣樣精通,詩書繪畫無不擅長,可謂是雅好多多,無人能及,可這位貪玩的皇帝享樂卻並不昏庸,還開創了“仁宣盛世”,被後世稱為“守成之君”的典範。

史上最能玩的皇帝:玩出絕世珍品,還開創了“仁宣盛世”

(明宣宗朱瞻基 1398-1435)

“促織天子”的蟋蟀罐

“促織瞿瞿叫,宣德皇帝要”。在古代“促織”是蟋蟀的別名,據說因為它總在入秋時鳴叫,正值人們預製冬衣之時,它的叫聲就好像在提醒人們冬天來了,要抓緊紡織,故稱為“促織”。

朱瞻基很喜歡鬥蟋蟀,“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時間“萬姓頗為風俗”,鬥蟋蟀幾乎成了全民愛好,剩下少數幾個不愛斗的,也忙著到處抓蟋蟀,因為朱瞻基下令地方官要協助朝廷宦官採辦蟋蟀。他曾密令蘇州知府況鍾:“……所進促織數少,又多有細小不堪的,已敕他末後運自要一千個。”之前派去的人採辦的蟋蟀數量太少,個頭又小,於是朱瞻基向知府況鍾要一千個蟋蟀,況鍾只好轉而向百姓攤派,一時間,蟋蟀的價格猛漲十倍,上好的要十幾兩黃金才能買到。

《皇明紀略》中記載了一個“一蟲殺三人”的事件:楓橋有個糧長,遇上一隻上好的蟋蟀,趕緊用自己所乘的馬換了這隻蟋蟀帶回家。他的妻妾偷偷打開籠子觀賞,一不留神讓蟋蟀從籠中跳出來逃走了。因為這隻蟋蟀是限期要完成的攤派任務,妻妾自知闖下大禍便自殺了。糧長失去妻妾,還要因為完不成任務而受責罰,也自殺了。

即便如此,朱瞻基對鬥蟋蟀依然熱情不減,他還命景德鎮御窯廠給自己心愛的蟋蟀燒造豪華住宅——蟋蟀罐。這些蟋蟀罐都落有宣德年款以示鄭重,並且青花的紋飾題材豐富,繪畫精美,是當時御窯瓷器中的精品。

1993年春,景德鎮在明代御窯場東門遺址中發現了一堆窩狀堆積的青花瓷片,經過比對復原後全是蟋蟀罐,圈足與蓋的內底都書有“大明宣德年制”的青花楷書款,據說這落款還是朱瞻基御筆親題的呢。


史上最能玩的皇帝:玩出絕世珍品,還開創了“仁宣盛世”

(宣德青花龍紋蟋蟀罐,五爪龍為皇帝御用)

朱瞻基在位僅僅九年零七個月就駕崩了,年僅8歲的正統帝朱祁鎮繼位。太皇太后張氏為了防止年幼的新帝玩物喪志,下令“將宮中一切玩好之物,不急之務悉皆罷去”,宮中及御窯廠中所有蟋蟀罐盡數被打碎銷燬。所以,宣德蟋蟀罐如今已成絕世珍藏,就連北京故宮博物院也只有一件大明宣德年制的仿汝釉蟋蟀罐,而臺北故宮博物院則一件也沒有。

文房雅玩——宣德爐

“文房諸器,宣爐為首”——《長物志》將宣德爐列為文玩之首。朱瞻基創燒的宣德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黃銅鑄成的銅器,也是中國銅爐的顛峰之作,在宣德以後直到民國都有仿製,宣德爐也逐漸成為銅香爐的通稱。

我國早在春秋時期就有焚香的歷史,主要用來祭祀、除穢、驅蟲和禮佛。到了宋代,焚香成為文人的書房雅事。宋代陳去非在《焚香》中寫道:“明窗延靜書,默坐消塵緣;即將無限意,寓此一炷煙。”窗明几淨的書房中,手捧書卷,焚香靜坐,神凝氣清,意境幽遠,既可養生,又可怡情。


史上最能玩的皇帝:玩出絕世珍品,還開創了“仁宣盛世”

關於宣德爐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宮內佛殿失火,裡面的金銀銅像被燒燬,宣德皇帝命人將其熔化,粹取最精華者鑄成銅爐;另一種說法是宣德三年(1428年),暹邏(今泰國)向貧銅的明朝進貢了3萬多斤精美的“風磨銅”,宣德皇帝命人制成銅爐。後一種說法更為人們廣泛接受。

根據《宣德鼎彝譜》記載:“宣德三年……今有暹羅國王刺迦滿藹所貢良銅,厥號風磨,色同陽邁。朕擬思惟所用,堪鑄鼎彝。”這“風磨銅”實際就是一種含金量很高的紅銅,因其顏色呈紫紅色,古人又稱為紫金。之所以稱這種銅為“風磨銅”,大概是因為古人常用這種銅來建造寺和塔的蓮座、寶瓶和塔剎等,風越吹磨越是顯得明亮的緣故。

朱瞻基看到這些上好的“風磨銅”,龍心大悅,決定親自督造,命臣工參照內府密藏的宋元名窯的瓷器樣式,根據《宣和博古圖錄》和《考古圖》繪製了117種圖樣,並註明每種圖樣的來源和出處,經過他親自篩選後才能開始鑄造。

明人項元汴在《宣爐博論》中這樣評價宣德爐:“其款式之大雅,銅質之精粹,如良金之百鍊,寶色內涵,珠光外現,淡淡穆穆,而玉毫金粟隱躍於膚理之間。”

宣德爐款式多樣,有鼎式、鬲式、簋式、罐式等,經過精煉後的銅體色澤溫潤柔和,寶光內斂,呈現出40多種豐富多變的顏色,如藏經紙色、茄皮色、褐色、土古色、棗紅色、豬肝色、琥珀色、慄殼色等。其中橋耳鈍錐足銅香爐是最常見的造型,簡潔大氣,典雅精緻,勻稱優美,最受人們喜愛,後世仿製也最多。 ,

宣德爐的製造可謂是不惜工本,據史書記載,宣德爐是在“風磨銅”中加入了金、銀、鋅、錫等三十多種名貴礦料,反覆精煉而成。普通銅器經4道粹煉之後已是寶光外現,而朱瞻基命人要將銅經過6至12次粹煉之後才能用來鑄爐,如此精煉之後,銅的重量僅為原來的四分之一,雜質極少,密度極大,因此宣德爐拿在手上有很重的壓手感,且撫之細膩如嬰兒肌膚。銅爐鑄成後,還要將爐體置於加藥的水銀中浸泡數十日,待水銀滲入銅骨以後再進行燒煉以使其呈現出柔潤的寶光。

當年朱瞻基用“風磨銅”製作的宣德爐只有3000只,製作精良,是銅爐中的極品,已經極為罕見。後世對宣德爐的仿製多達1億多件,由此也可以看出人們對宣德爐的喜愛和痴迷。


史上最能玩的皇帝:玩出絕世珍品,還開創了“仁宣盛世”

(橋耳鈍錐足銅香爐)

備受推崇的宣德瓷

  • 創燒灑藍釉

宣德皇帝除了喜歡鬥蟋蟀,還對擲骰的遊戲很著迷,據說他常常在後宮中與妃嬪們玩這種遊戲。擲骰其實就是一種賭博遊戲,類似於現在人們酒桌上常玩的一種叫做擲骰子的遊戲,只是古代的骰子的材質是象牙、獸骨或者陶瓷,而現代是用塑料製成。朱瞻基是個皇帝,把玩的器物自然不同於一般俗物,他下令景德鎮的御窯廠燒製專供他擲骰的骰盤。景德鎮的窯工戰戰兢兢,領命而去,經過反覆研製,終於創燒出了一種瓷器新品種——灑藍釉瓷器。

灑藍釉工藝極為複雜。《陶冶圖說》中記載:“截徑過寸竹筒,長七寸,口蒙細紗,蘸釉吹。吹之數遍,視坯之大小與釉之等類而定,多則十七八遍,少則三四遍。”製作灑藍釉瓷器,需要分兩次施釉燒造,第一次在成型的瓷胎上先施上一層白釉,入窯燒好後,再第二次施釉燒造。第二次施釉時是用青料(鈷料)吹施,也就是雍正時期《南窯筆記》中所說的“吹青”:用直徑一寸、長七寸、一端蒙著細紗的竹管,蘸著青料吹灑於白釉上,少則三四遍,多則十七八遍,再二次入窯燒成。之所以分兩次燒造,是因為白釉為高溫釉,需要1250度左右才能燒成,藍釉為低溫釉,只需1100度即可。也正是因為要二次燒製,所以釉溫極難控制,成品率很低。

如此燒成的灑藍釉,似點點白雪于晴藍的天空飄灑而下,絕色天成,別緻清新,於沉穩大氣中透著自然雅趣,讓人在凝視間引起無限遐想,因此又稱為“雪花藍”。

可惜宣德皇帝在位僅僅不到十年就駕崩了,灑藍釉瓷器因為太皇太后張氏下令“罷不急之務”而停燒,直到康熙皇帝時才重新開始仿燒。只是清朝的灑藍釉燒製工藝與宣德時期有所不同:宣德灑藍釉是在用竹管蘸藍釉吹於已經燒成的白釉上,二次燒造後形成薄厚不均、深淺不同的藍釉斑點,而清朝的灑藍釉則是在胎體上吹施青料,然後上一層透明釉再高溫燒成,這樣燒成的灑藍釉釉面基本是平面,沒有明顯的凹凸感,且雪花斑點融於釉中,不像宣德時期的白地藍花對比那麼明顯,可見,宣德時期灑藍釉的燒造工藝已經失傳了。

由於灑藍釉瓷器燒造工藝複雜,加上燒造時間又短,前後不到十年,所以已知現存的宣德灑藍釉瓷器數量極為稀少,僅有4件:國內有2件,國外有2件。


史上最能玩的皇帝:玩出絕世珍品,還開創了“仁宣盛世”

(明宣德灑藍釉缽:高115mm,直徑252mm)

  • 大氣典雅,富有文人氣息的宣德青花

《大明會典》中記載:“宣德八年,尚膳監題準,燒造龍鳳瓷,……往饒州燒造各種瓷器,四十四萬三千五百件。”一次就下令燒造數量如此巨大的瓷器,可見宣德時期帝王對瓷器燒造的重視和國力的強盛。

宣德時期的瓷器數量多,製作精巧、品種豐富。器型方面,有瓶、壺、罐、豆、高足碗、燭臺、渣鬥、鳥食罐、蟋蟀罐、筆洗、筆盒等等,應有盡有。每種器型下又細分成不同的品類,如瓶可細分為梅瓶、玉壺春瓶、天球瓶、抱月瓶、折方瓶等等;壺可分為僧帽壺、執壺、葫蘆型扁壺、貫耳壺、蓮瓣紋滷壺、桃形壺等等。色釉上更是豐富多彩:有釉上彩、釉下彩,還有釉上和釉下彩相結合;釉色上分甜白、寶石紅、寶石藍、霽藍、灑藍、礬紅、黃釉、綠釉、紫金釉、等等。

在眾多宣德瓷中,青花最受人們的喜愛和追捧。陶瓷收藏界有個說法:“青花貴宣德”。宣德青花不管在器型、用料還是繪畫上都堪稱中國青花瓷的顛峰之作。

清朝朱琰在《陶說》中給宣德青花極高的評價:“……此明窯極盛時……選料、制樣、畫器、題款,無一不精……故論青花,宣窯為最。”宣德青花之所以獲得那麼高的評價,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使用“麻倉土”制胎,土質細膩潔白,加上淘練精細,燒造之後胎體厚重,胎質細膩潔白。

二是使用進口的“蘇麻離青”繪製青花,使青花在白底的襯托下顯得更加濃翠鮮豔。“蘇麻離青”傳說是鄭和下西洋時從西亞地區帶回來的進口青料,它的特點是含鐵量高,含錳量低,燒造出來的青花髮色濃重青翠,有水墨畫般暈散的效果,因為含鐵量高,在落筆較濃重的地方會出現深入胎骨的“鐵鏽斑”。

三是繪畫技藝精湛,這與宣德皇帝自身的極高的藝術文化造詣和審美意趣有關。朱瞻基長於深宮,自幼被當成大明王朝的接班人培養,在繪畫、詩詞、書法、彈琴方面都 到最好的皇家教師指點,加上他天資聰穎,很快就成長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藝術修養極高的“文人皇帝”。他很想使宣德時期成為明朝文化繁榮昌盛之世,所以在除了自己從事藝術活動外,還鼓勵朝臣留心藝術,有所成就,在他的周圍聚集了一批能詩善畫的宮廷藝術家。宣德官窯生產的瓷器上,很多繪畫紋飾都出自宮廷書畫家之手,比如最常見的“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就是當時大書法家沈度所題。不僅如此,宣德皇帝的繪畫也常常用於景德鎮瓷器的裝飾上,比如宣德皇帝的畫《雙犬圖》,就曾經被畫在一個蛐蛐罐的蓋上。還有下圖中的宣德大碗上蓮葉的畫法,與宣德皇帝在《蓮蒲松隱圖》中所畫的蓮葉如出一轍。


史上最能玩的皇帝:玩出絕世珍品,還開創了“仁宣盛世”

(朱瞻基的《蓮蒲松隱圖》)

史上最能玩的皇帝:玩出絕世珍品,還開創了“仁宣盛世”

(2017香港蘇富比2.29億港元成交宣德青花魚藻紋十稜口大碗)

可以說,宣德皇帝朱瞻基傑出的藝術修養和出色的審美格調成就了明朝藝術的顛峰,那些絕世藝術品也成為“仁宣之治”社會發展、文化繁榮的縮影。作為一個年青的太平天子,玩物難免,但能夠做到玩物而不喪志,始於玩樂終於藝術,遊於藝而不荒於政,實為不易,這也是他不同於詩人皇帝李煜、書畫皇帝宋徽宗的地方,更不用說在他之後明朝的那幾位奇葩皇帝了。這一方面是因為朱瞻基生逢其時,作為一個含著“金鑰匙”出生的皇五代,有皇太爺朱元璋、皇爺爺朱棣攢下的深厚家底,而且很多開拓性的工作大多已在洪武、永樂兩朝完成;另一方面是有“三楊”(楊榮、楊士奇、楊溥)和夏原吉、蹇義等一批賢能大臣的得力輔佐,而最為重要的是,朱瞻基本身的帝王才幹和仁君之風。

大明才子解縉的一句“好聖孫”終於讓朱棣下定決心把朱瞻基定為未來皇位的繼承人,並在永樂九年(1411)冊封其為皇太孫。此後,朱瞻基得到永樂皇帝的悉心培養:從全國各地選拔年齡在17至20歲左右的民間健壯子弟組成“幼軍”作為朱瞻基的私人警衛部隊,訓練他統兵打仗的能力;將他帶在身邊,與夏元吉一起到民間學習農事、政事,瞭解民間疾苦;帶他一起親征漠北,學習用兵之道,交待胡廣、楊榮在軍營之中一有空閒就給朱瞻基講經說史……這些都使朱瞻基軍事和政治才幹得到了培養,在之後的治國理政中能夠做到處事安詳,精明果決。

值得一提的是,明宣宗朱瞻基還是一個仁愛親民的好皇帝。

《明宣宗實錄》中記載,宣德四年(1429),吳中奏請讓山西代州的農民在農閒的時候修築圓果寺的舊塔,朱瞻基不同意,他質問吳中:“你是想借此求福嗎?朕以安民為福,百姓安樂就是我最大的福氣。你馬上停罷,不要勞煩到我的百姓。”

朱瞻基在位期間,幾乎每年都有地方遭到旱澇災害,或是蝗蟲一類的蟲災,他總是嚴令地方減免賦稅,積極賑濟,甚至命令地方官員對災荒的處理可以“先斬後奏”,先賑災,後申報。他也寫了很多關心農業,心憂百姓的詩,如《憫農詩》、《減租詩》、《捕蝗詩》等等。

《欽定四庫全書》中記載,宣德八年(1433),朱瞻基下令全國放假近一個月,北京城內張燈結綵,京城外的百姓可以到皇城中觀賞花燈,官民同樂。一時間皇城內一片歡騰,百姓為身處這樣的太平盛世感到自豪。

朱瞻基雖然僅僅在位十年,但他與父親明仁宗(僅在位十個月)一起,開創了“仁宣盛世”,這是明朝實力強盛的時期,也是明朝藝術最繁榮的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