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像手記|行走中的影像志——《發現長春》記錄十年有感

在悠遠的世界城市歷史中,有這樣一座二百二十年曆史的年輕城市,她的名字叫長春。我用她建城歲月中的二十二分之一時間去重新發現她,未來我還將繼續見證她的努力,和她一同成長。

1

摄像手记|行走中的影像志——《发现长春》记录十年有感

《發現長春》工作的十年,是我個人認知不斷提升和專業技能不斷提高的十年。作為從欄目創辦早期就參與節目拍攝的老攝像,這十年的感受不言而喻。

十年前我從新聞節目拍攝轉入紀錄片欄目拍攝。如果說新聞是樓宇廳堂、街頭巷尾的消息,那麼《發現長春》就是以史為鑑、博古通今的故事。與新聞式的快餐不同,紀錄片更需要細嚼慢嚥。拍攝亦是如此,如果你不去深入瞭解一個題材的來因去果,拍攝的影像也會失去一些意境,畢竟畫面也是電視的主要表達形式。

十年間,我幾乎參與了所有《發現長春》的拍攝,所以對於這座城市的來龍去脈也有了很深刻的瞭解。一段段的歷史時期和重要節點在我的腦海裡就是一部又一部《發現長春》的節目。長春歷史的研究者和近代事件的見證者、參與者都通過節目的拍攝成了我們的良師益友。歷史和事件本身離我們很遙遠,但是因為拍攝我們走的又是如此之近,我想這也是我們工作的意義吧,把這些感受也同時傳遞給我們的觀眾。

2

摄像手记|行走中的影像志——《发现长春》记录十年有感

從《發現伊通河》我開始進組“實習”,雖然已經算是臺裡的“老”攝像,但對於這種紀錄片拍攝,還有大量沒接觸過的設備,我卻是新手。2009年我第一次接觸索尼的廣播級高清攝像機HDW-750P。雖然離央視用它拍《故宮》已經過去四年,但是對於長春,第一次用高清設備去開始大量的記錄她,就要從2009年開始。到2015年這個型號的機器被逐漸替換,《發現長春》用兩千餘盤四十分鐘時長的高清磁帶紀錄下了那時候的長春。八萬分鐘現在已經變成歷史的高清影像,現在看起來也許拍的還不夠理想,拍攝技術也沒有現在的酷炫,更沒有現在4k、6k、8k分辨率的清晰,但是那階段的長春、與長春相關的就存在那裡。

3

摄像手记|行走中的影像志——《发现长春》记录十年有感

在拍攝《發現伊通河》《勝利公園》《綠園》等題目的時候,飛行器航拍還不普及,我們一次又一次的站上路燈維修車,這樣既有超出搖臂的高度,又有搖臂帶來的運動鏡頭,為了效果,我總能體驗不一樣的拍攝樂趣。那時候基本所有節目的全景都要爬上那片區域的制高點,所以長春很多標誌性的高樓大廈我們都爬上過頂層,帶給觀眾不一樣的視角,記錄下那時候的長春。

4

摄像手记|行走中的影像志——《发现长春》记录十年有感

地下三十多米施工的地鐵隧道里,海拔五千多米的珠峰腳下。幾百年前長春的歷史文獻旁,上億年前的西藏冰川前。近零上四十度的地鐵盾構機前艙,近零下四十度的長白山主峰。黎明日出前的等待,午夜星空下的獨守。攝像機後一次次的執著追求,節目播出前一而再的執拗完善。《發現長春》人追逐的就是這些。用心靈去感受,用腳步去丈量,用眼睛去發現,用鏡頭去記錄。

5

摄像手记|行走中的影像志——《发现长春》记录十年有感

我們一直在用鮮為人知的故事告訴觀眾一個你不知道的長春,我們一直在用你看不到的視角讓觀眾欣賞長春。我們展示著歷史,我們也同時在創造著歷史,長春的歷史終將有《發現長春》濃重的一筆,因為這十年我們寫下了很多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