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行路者——盧安克(杜課735期)

全文共2584字,閱讀大約需要

8分鐘

孤獨的行路者——盧安克

孤獨的行路者——盧安克(杜課735期)

柴靜寫道:

盧安克式的教育,使她“內心長久砌起來的磚石一塊塊土崩瓦解”。

盧安克1968年出生於德國漢堡。他的家庭環境,即使在西方,也絕對算得上是開放。

他的爸爸是教師,媽媽是家庭主婦,“他們從不認為孩子是屬於自己的”,他們特意為盧安克選擇了一所不用考試的學校,讓他去“創造”而非本分地學習。在這樣開放的家庭環境之中,盧安克的哥哥加入了國際綠色和平組織,妹妹則赴非洲納米比亞成為了一名志願者。

而中國人對於盧安克的瞭解,大概是從《面對面》節目開始的。在那之後,他成為了媒體關注的焦點,不僅“長相特殊”,他的教育理念也使他成為一個特別的存在。但他,卻一再逃避媒體的關注。

孤獨的行路者——盧安克(杜課735期)

1990年,盧安克來到中國,開始在南寧的一所中學教授英語。不過,在那時“唯成績論”的高考制度下,他的教學並不順利。在一次英文考試中,他教的班級是全年級成績最差的,只有六個學生及格。

“Run like the kite;I can fly a bike.”在盧安克眼裡,這句話是美的,是充滿創造力的。但標準答案卻告訴他:這是錯的。

在家長和學校的壓力下,他離開了那所中學。在博客中,他用大量篇幅批評這種標準化的教育,他反對整齊劃一的標準答案,反對這種“讓人的心死去”的教育理念。

之後,盧安克來到了更加偏遠的廣西隘洞鎮。在這裡,他招收了一群沒有受過教育的青少年。他們甚至連普通話都不會說,於是盧安克這個外國人反倒成了中文老師。

盧安克教他們普通話,教他們畫地圖,修路。他想讓這些孩子從改變自身的環境入手,學會想象和創造。但後來盧安克發現,因為年齡太大,這些學生只能完成他所交代的任務而不能去自主地創造。

孤獨的行路者——盧安克(杜課735期)

盧安克第一階段的嘗試徹底失敗了,不過他不服輸。他開始了他最為“知名”的支教生活,來到了他視為生命的坂烈。

坂烈,是一個沒有電和自來水的貧困村,連拖拉機都很難進入。村裡大部分是老人和留守兒童。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盧安克開始了第二階段的教育嘗試——從更小的孩子教起。

這些山區、農村的留守孩子們應該怎樣去教育呢?盧安克放棄了之前德國式的教育模式,開始通過觀察來總結經驗。他與這些孩子共同生活,嘗試去理解他們。

理解,這就是盧安克式教育的核心。

孤獨的行路者——盧安克(杜課735期)

盧安克是坂烈小學的美術、自然、音樂老師,還是村子裡的孩子王。盧安克和孩子們一起吃,一起住,一起玩耍,一起拍電視劇,他就在這樣的生活中不斷地去影響著孩子。

“教育是兩個人之間發生的事,不管是故意的還是不故意的。”從前,坂烈的孩子常常會“比武”,是真的想要傷害對方的那種“瘋狂比武”。對此,盧安克並沒有去直接制止,“情感得不到發揮,生活不允許”,他理解這樣的行為和情緒。“教育跟老師的生活是分不開的,教育跟生活本身也是分不開的。”盧安克用自己的行動影響著這些孩子,用聊天、畫畫來填滿他們的時間。

“而這樣的教育結果如何呢?”,如果你問出了這樣的問題,那就太不“盧安克”了。

盧安克式的教育另一個特點就是無目的。

孤獨的行路者——盧安克(杜課735期)

“如果自己作為老師,想象學生該怎麼樣,總把他們的樣子跟覺得怎麼樣作比較,是教育上最大的障礙。”盧安克並沒有向學生灌輸具體技能,更多的是在教授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他的教育成果並沒有明顯地反映在成績單上,不過他也有“自己的成績”。在盧安克離開後,他的學生牙韓運成為了汽車修理專業的學生,而他選擇這個專業的理由是“這和以前演《心鏡》那個創意,搞那些道具有點相似。”

盧安克為這些學生帶來的是相較於成績更加珍貴的“自信”與“好奇心”。

理解、無目的,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所伴隨而來的就是長時間。

“這個地方並不需要有想法的人,而是需要能留下的人。”從2001年來到坂烈到2012年離開,盧安克告別了青年時代,進入了中年時期。在坂烈生活的11年間,他沒有家,沒有孩子。

孤獨的行路者——盧安克(杜課735期)

我們這個故事的最後,盧安克還是離開了。因為責任,因為簽證。

盧安克的QQ簽名變成了“沒有期待的日子”,但在這些日子裡他常常和他所期待的孩子們在QQ群裡聊天。群裡71人都是盧安克的學生。

他最近一次的留言是“我在的這個地方,到處都是水泥,沒有一棵大樹,好熱。到處都搞旅遊,但那些遊樂園其實都沒有板烈一條河好玩,只是消費花錢而已。”

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盧安克對於中國教育模式的影響大嗎?也許,微乎其微。

到底什麼才是教育?怎樣的教育才最適合中國?這些討論一直都沒用停止過。 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有人說是培養健全的人,也有人說是培養成才的人。有的人批評現在教育的功利,也有的人嘲笑改革者的天真。

孤獨的行路者——盧安克(杜課735期)

關於盧安克的教育,《看見》中寫道:“從世俗的意義上說,沒用,沒效果,不可效仿,也不可推廣;他做的的事情很可能無影無蹤,悄無聲息地就被吞沒在中國茫茫的現實中,但他的存在本身,有一種令人內心惶然震顫的力量。”

盧安克的價值,就在於他讓我們看到了“另一面”的力量。在人生的那一面,有人能以存在對抗著現實,以微弱對沖著強大,依靠平靜遠離著喧囂,讓無用取代了功利,以艱難獨行詮釋了人的圓滿。

[1]他是一箇中國人讀不懂的盧安克,生活晨報週刊.[EB/OL]

[2]德國志願者盧安克爭議中離開又回 愛人鄉村繼續支教,搜狐新聞.[EB/OL]

[3]告別盧安克,看見節目.[EB/OL]

[4]盧安克:不要“讓人的心死去”的教育,看見.[M]

孤獨的行路者——盧安克(杜課735期)

- E N D -

作者:杜駿飛,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杜課”(ID:Dknju201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