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山區支教十年的德國人:我一分錢也不要,是中國感動了我!


在中國山區支教十年的德國人:我一分錢也不要,是中國感動了我!

在中國支教留守兒童十年的德國人:我不想感動中國的所有人,我只想默默付出。他在中國山區支教了10年,是個默默無聞的德國人,名叫盧安克。盧安克是個正統的德國人。畢業於漢堡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 但是,在前半生漂泊中,有一次到中國旅遊。 他發現自己好像很享受和中國學生在一起的感覺,漸漸地萌發了關於教育的夢想。

在中國山區支教十年的德國人:我一分錢也不要,是中國感動了我!

說幹就幹,現實卻被迎頭一擊。 最初,作為志願者踏入教育這個領域時,遇到了難以想象的各種困難。 經過重重艱難之後,2001年他終於找到了一個可以實現自己的地方:廣西東蘭縣一個貧窮的小山村——板烈村。 這世上個幾乎與外界隔絕的地方,既沒有水泥路也沒有電話,需要花費5-6個小時乘車到最近的縣城。 而且,村裡的人沒人會說普通話,只說壯語。 但是,盧安克不僅待在這樣的地方,而且這一待就是十年。

對這裡的村民來說,盧安克是個怪人。 他獨自來到這裡。 沒有朋友也沒有家人。 每天穿著破舊的鞋到處晃,幫助村民們做農活。 更奇怪的是,他想在這裡教孩子讀書,一分錢也不拿,只需村民每天能給他一口飯吃,能有個睡的地方就可以了,但是對這裡的孩子們來說,盧安克是他們最好的朋友,也是最好的老師。 因為這位金髮碧眼的外國人和他們一起爬樹,摸魚,一起在泥地裡打滾。 從這個村子出來的部分學生形容他說:“他不像老師,像個暖男。”

在中國山區支教十年的德國人:我一分錢也不要,是中國感動了我!

但是,實際上,這是盧安克認為最好的教育方法。 他不會限制孩子們的天性,也不會引導什麼,他覺得“語言很多時候都是謊言,一起經歷的才是真的”。 “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真正的教育是‘自己教育自己’,‘知道’和‘體會’是兩碼事。” 他排斥今天的標準化教育模式,在他看來,紀律確實是維護秩序的最好辦法,但這不能用於教育。 因為那是被動的。 所謂真正的教育,是指不限制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要給孩子們帶來“歸屬感”。

因此,除了日常教孩子們讀書寫字以外,幾乎不說什麼大道理,讓他們自己感受。 “語言說多了沒有用。 說了就忘了。 重要的是行動,哪怕不理解“。 讓孩子們保持開放的生活態度的理念。 對於還不到15歲的孩子們來說,好像還早。 於是,盧安克用一個多月寫了個劇本,和孩子們一起合拍了一部名為《心境》的電視劇。

在中國山區支教十年的德國人:我一分錢也不要,是中國感動了我!

他以戲劇表演的形式把孩子營造在情景中,在這個情景中告訴他們要開朗,告訴他們如何解決問題,如何學習愛這個世界。 在中國的十幾年裡,他翻譯了百萬字的教育論著,想把自己的理解和研究心得貼在自己的博客上,作為中國教育的參考。 但是,他意想不到的是,有的人順藤摸瓜地知道了他的故事。 那時他已經成了中國的紅人。

但對盧安克來說,這並不是他所希望的。 每當記者來採訪時,他就躲在學生家裡,等記者走後再回到學校。 他認為媒體會把自己塑造成名人,他不想成名,成為名人會影響工作和生活。 2006年,盧安克被選上感動中國人物評選,這把盧安克嚇了一跳,立即給評選委員會寫信,請求別提名。 他說:“我不想感動中國。 只能是中國感動了我。 ”後來,盧安克接受了採訪,採訪者是柴靜。 因為柴靜承諾“我不會把你塑造成名人”。

在中國山區支教十年的德國人:我一分錢也不要,是中國感動了我!

他沒有孩子,但這裡所有的孩子都叫他爸爸。

他沒有依靠,卻把一輩子,都交給了一座山。

這就是一位普通德國人在中國最偏遠的地方做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