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書第60本:《看見》

《看見》中,我沒有刻意選擇標誌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聞報道里,我只選擇了留給我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因為工作原因,我恰好與這些人相遇。他們是流淌的,從我心腹深處的石壩上漫溢出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沖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這種搖晃是危險的,但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

我試著儘可能誠實地寫下這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事實和因果,一個國家由人構成,一個人也由無數他人構成,你想如何報道一個國家,就要如何報道自已。

——柴靜

每日一書第60本:《看見》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每日一書第60本:《看見》


柴靜,中國內地主持人、記者,出生于山西臨汾,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1998年,擔任湖南廣播電視臺《新青年》主持人,隨後到中央電視臺擔任主持人和記者,其間出版自傳性作品《看見》打響央視節目內容調整的第一炮;2014年,從央視離職後推出空氣汙染深度調查《穹頂之下》;2015年,入選《時代週刊》2015年“百位最具影響力人物”。


核心內容:《看見》是知名記者和主持人柴靜講述央視十年曆程的自傳性作品,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十年前她被選擇成為國家電視臺新聞主播,卻因毫無經驗而遭遇挫敗,非典時期成為現場記者後,現實生活犬牙交錯的切膚之感,讓她一點一滴脫離外在與自我的束縛,對生活與人性有了更為寬廣與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間,非典、汶川地震、兩會報道、北京奧運……在每個重大事件現場,幾乎都能發現柴靜的身影,而如華南虎照、徵地等剛性的調查報道她也多有製作。在書中,她記錄下淹沒在宏大敘事中的動人細節,為時代留下私人的註腳。一如既往,柴靜看見並記錄下新聞中給她留下強烈生命印象的個人,每個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沒有人可以只是一個旁觀者,他人經受的,我必經受。書中記錄下的人與事,是他們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央視知名記者、主持人柴靜,首度出書講述十年央視生涯

個人成長的告白書,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

1.柴靜個人成長的自白書。從對新聞一無所知的新人,嚐遍失敗、迷茫、摔打的滋味,到成為央視受歡迎的女記者和主持人,柴靜從未停止反思和追問,本書告訴你柴靜何以成為柴靜,她經歷過什麼,思考著什麼,又記下了什麼。

2.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奧運、華南虎照事件、藥家鑫事件……在新世紀頭十年的幾乎所有重大事件中,都能看到柴靜的身影,通過她在新聞熱點一線的真實記錄,我們可以更真切、更深刻地讀懂中國。

3.我們自己的故事。採訪是生命間的往來,在柴靜的節目和文字中,無論是汶川地震、徵地拆遷、家庭暴力,還是盧安克、藥家鑫,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具體的人,在他們身上,也可以看到我們自己,他們的故事,某種意義上也是你和我的故事。


創作背景

《看見》的寫作動機,很自然也很簡單,總結起來就是兩個“離開”。第一個是2000年引她入央視的“導師”、《東方時空》創辦人之一陳虻去世,第二個是2009年突然調離《新聞調查》。兩件事,都是柴靜無法預期的,讓她感覺到生死萬物的無常。她說:“人其實是背對著死亡,一天天倒退地活著。人都有一死,但內心需要一種東西活著,而用文字記錄,就是喚醒這種內心的過程。”有人曾提議書名叫《我看見》,但柴靜覺得“我”字刻意,去掉直接叫《看見》更自然,隨後才發現跟自己的節目名字一樣。


圖書目錄

一 別當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

二 那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著

三 雙城的創傷

四 是對峙,不是對抗

五 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於水中

六 沉默在尖叫

七 山西,山西

八 我只是討厭屈服

九 許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會存在

十 真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中

十一 只求瞭解與認識而已

十二 新舊之間沒有怨訟,唯有真與偽是大敵

十三 事實就是如此

十四 真實自有萬鈞之力

十五 只聽到青綠的細流聲

十六 邏輯自泥土中剝離

十七 無能的力量

十八 採訪是病友間的相互探問

十九 不要問我為何如此眷戀

二十 陳虻不死

後記


原文摘錄

· 寬容的基礎是理解,你理解嗎?寬容不是道德,而是認識。唯有深刻地認識事物,才能對人和世界的複雜性瞭解和體諒,才有不輕易責難和讚美的思維習慣 。

· 生和死、苦難和蒼老,都蘊含在每一個人的體內,總有一天我們會與之遭逢。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於水中。

· 他說:“以前我不想見記者,不想給別人看到我做的事。後來我看到曼德拉說的一句話,他說,如果因為怕別人看到就不做自己覺得該做的事情,把它隱藏起來,那就等於說誰都不能做這個事情。如果自己把它做出來並讓別人看到,那就等於說誰都可以這樣做,然後很多人都會這樣去做。因為這句話我才考慮接受你們的採訪。”

·

強大的人不是征服什麼,而是能承受什麼。人類的大部分的苦都是因為期待的存在。其實,在人生中不存在任何必須的事情,只存在不必要的期待。沒有任何期待和麵子的人生是最美好和自由的,因為這樣,人才能聽到自己的心。沒人跟你過不去,是生活本身矛盾密佈。因為你對我的溫柔,所以我懂得對別人好。寬容的基礎是理解。在這種來不及思考的匆忙裡,才知道誰會浮現在自己心裡。

· “我們的社會為什麼不接受同性戀者?”“因為我們的文化裡,把生育當目的,把無知當純潔,把愚昧當德行,把偏見當原則。” 愛情,應該是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態度,而不是一個器官對另一個器官的反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