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後感》顏淵---3

《論語讀後感》顏淵---3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子貢問如何施政。孔子說:“糧食充足,軍備充足,民眾信任”。子貢又問:“如果不得已要去掉一項,三項中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又問:“如果還要去掉一項,去掉哪一項”。孔子又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都是要死的(沒有糧食大不了死掉一部分人),如果沒有民眾信任,政府便立不住了(政治便不存在了)

這種順序在沒有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是可以的,這得是一個多好的政權啊,老百姓寧願餓死也不願叛亂,與統治者共渡難關。反過來想想,有這麼好的統治者,應該不至於發生要去食去兵的地步,除非年年天災,連續來個5年以上,問題是歷史上還想還沒有這樣的大災,只有這樣的人禍,可以長達數十年之久。在有外敵的情況下,一去年,立馬國破人亡,啥都不剩了,還談啥政治呢。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棘子成說:“君子有內在品質就行了,何必要文采禮儀。”子貢說:“可惜啊!你怎能這樣解釋君子。一言既出,馬難追(四匹馬拉的車不如舌頭說話快),如果文采就是內質,內質就是文采,那麼虎豹皮就是狗羊的皮了。”

駟:形聲字,從馬四聲:馬為類旁,表示與馬匹有關:四為聲義旁,表聲且表四匹馬。“駟”便是四匹馬在一起共同牽拉一輛車。此處駟指四匹馬拉的車子

鞟:“鞟”是“郭”的假借字。“郭”字從享從邑,本義指城邑外邊的一圈上牆。“鞟”借“郭”的形、音、義,以革置換本字的邑(阝),表示從動物身上剝下來的皮筒子。

如果只要質樸,還要認啥字,學啥文呢,耕田鋤地就行了,那文明何以發展,人類何以吃飽穿暖。

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魯哀公問有若,說:“年歲饑饉,國用不足怎麼辦?”有若回答說:“為什不用“十抽一”的這種老辦法?”哀公說:“十抽二我還嫌不夠,怎麼用“十抽一”這種老辦法?”有若回答說:“如果百姓富足了,君主你怎能不富,如百姓不富足,君主你又怎能富足?

中國在西周時期實行的是井田制,土地的所有權屬於君主或責族:貴族將田地分給下邊的家族耕種,同時留出一塊作為公田。各家族將分給自己的田地又一次分給各個農戶種植,並留下一塊公田。農戶在分給各自的田地上種植,收穫的莊稼歸自己。但各家族有義務無償地在留下來未分配的那一塊“公田”上勞作。公田上收穫的莊稼歸家族公用。《詩經》雲:“雨我公田,遂即我私”。其中的公田便是劃分在貴族或家族名義下的整體田地。又指整塊公田中由大家共同義務勞作,收穫後用為公共事務的那一小塊田地,也就是孟子所說的公田。“私”則指農戶在分給自己的那一塊“公田”上種植的莊稼

春秋以後,井田制崩潰,貴族將田地較長久地分配給農戶種植,並由農戶繳納收成的十分之一,這種稅賦制度便叫作“徹”,此時,由各個農戶共同勞作的“公田”便消失了。魯哀公問的是“年歲饑饉造成國用不足”,有若的回答則是普泛的足與不足,有些所答非所問。這就是某些腐儒的行為方式,不能解決現實問題,老是用大道理來教育人。就要你要治療一個發病快死的人,你首要問題是先保住他的命,然後再來修復療養,你不能跟他談養生,等你談完了,人也完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