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竇炎100例臨床報道

中醫藥治療慢性鼻竇炎100例臨床報道

急、慢性鼻竇炎是耳鼻喉科門診的常見病,慢性患者較急性者更為多見,大多由於在急性期治療不當或未徹底治癒而轉成慢性的。這些慢性患者可單發於某一鼻竇,但常為多發性,絕大多數屬多種致病菌混合感染,且大多已經過長期西醫治療,效果不顯著。另有部分患者適合做上頜竇穿刺術,但患者往往畏懼而拒絕接受。筆者對上述久治不愈的慢性患者進行單純中醫辨證治療,獲得了較為滿意的近期效果。現將一年多來單純採用中醫藥治療、診斷確切、病歷記載較完整的本病患者100例,作一臨床總結報道。 一、病例選擇 病歷記錄必須符合下列條件的,始可納為本文的總結對象:①鼻竇炎反覆發作,病程在半年以上,經X線攝片確診或檢查鼻腔中、下鼻道或嗅裂處有膿涕,中甲腫大或息肉樣變,結合病史及臨床表現,即可診斷為本病者;②自願單純服用中藥治療,治療期間不併用任何西藥或加用其它療法者。凡不符合以上情況的不予統計在內。 二、臨床資料 本文100例中,男性57例,女性43例;年齡最大56歲,最小12歲,以25~35歲之間的青壯年居多數;病程最短半年,最長達6年,絕大多數為2~4年反覆發作、久治不愈的患者;全部病例的臨床表現,均有不同程度的經常鼻塞、流膿性鼻涕、或伴輕度頭昏頭痛等症狀,其中除30例經X線攝片確診為本病外,其餘70例檢查鼻腔中、下鼻道或嗅裂處有膿性分泌物,或中甲肥大,或中甲息肉樣變,結合病史,勿需攝片臨床即可診斷為慢性鼻竇炎。其中屬雙側上頜竇炎48例,單側上頜竇炎45例,一側上頜竇炎伴篩竇炎7例。 三、治療方法 筆者在參考歷代古方的基礎上,逐步摸索,自擬治療慢性鼻竇炎的處方如下: 蒲公英30克,野菊花12克,黃芩15克,魚腥草15克,敗醬草15克,板藍根10克,白花15克,辛夷15克,蒼耳子10克,蔓荊子10克,赤芍10克,川芎6克,桔梗10克,藁本6克。生甘草3克。便秘者加酒軍3~6克(後下)。以上為一劑量。每日一劑,水煎二次,分二次飯後一小時服。 四、療效分析 本文病例療效標準分為三級。①顯效:鼻通氣良好,膿涕消失,頭昏頭痛消失,鼻感覺正常,檢查中、下鼻道及嗅裂處無膿性分泌物者;②有效:鼻塞好轉,膿涕消失,頭痛減輕,檢查中、下鼻道及嗅裂處有少量白色透明粘性分泌物者;③無效:服藥5劑以上,症狀無改善者。本文100例按上述標準統計,顯效71 例,有效23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94%。見效病例一般在服藥3~5劑後,先見排出大量膿涕,隨之諸症減輕,繼服10~15劑而獲顯效。初步觀察,服本方5劑如無較多膿涕排出、症狀無改變者,即可認為無效而停服本方。 五、討論和體會 慢性鼻竇炎為現代醫學病名,從本病的臨床表現來看,應屬於祖國醫學的“鼻淵”病範疇。 對慢性鼻竇炎的中醫病機和辨證治療,筆者的認識有一段曲折過程。開始總是囿於患者 經常有鼻塞等症狀,誤認為屬於“表證未罷”,多用辛散宣解之藥如防風、細辛、川芎、白芷、辛夷、蒼耳等,患者服後療效甚差。後又參閱歷代方書如《瘍醫大全》的“取淵湯”、《醫宗金鑑》的“奇授藿香丸”等加減化裁,療效仍不明顯。於是深入學習前賢有關本病的論述,頗受啟發。如明·王綸《明醫雜著》說:“鼻塞不時舉發者,世俗皆以為肺寒而用表解通利辛溫之藥不效,殊不知此是肺經有火,邪火鬱甚,則喜得熱而惡見寒,故遇寒便塞,遇感便發也……如其平素原無鼻塞舊症,一時偶感風寒而致窒塞聲重,或流清涕者,自作風寒治。”李梴《醫學入門》說:“鼻塞新者,偶感風寒,鼻塞聲重,流涕噴嚏,宜以風寒治之……久則略感風寒,鼻塞等症便發,乃肺伏火邪……故略感冒而內火便發。”將本病經常有鼻塞症狀,歸屬於火鬱熱蘊所致,與新感風寒的鼻塞聲重屬於表證者,明確區分開來。又本病患者經常流膿性鼻涕,金·劉完素《河間六書》說:“凡痰涎涕唾稠濁者,火熱極甚,銷鑠致之然也。”《醫學入門》也說:“鼻淵者,鼻流濁涕,熱甚。”這就進一步闡明瞭久有鼻塞而常流膿涕者,辨證應屬於火鬱熱蘊無疑。 對本病的治療,明·《景嶽全書·雜證謨·鼻證》的論述最為精當,他說:“鼻淵證總由太陽督脈之火,甚者上連於腦,而津津不已,故又名腦漏……以餘之見,謂此炎上之火,而治兼辛散,有所不宜,故多不見效,莫若但清陰火而兼以滋陰,久之自寧,此即高者抑之之法……若火之甚者,再以清涼等劑加減用之,每獲痊癒。”張氏提出對本病的治療,不宜單用辛散而應重用清熱之劑的精闢論述,對筆者啟發很大,結合現代醫學對本病發病學的認識,通過臨床摸索,認清不能誤以鼻塞屬表證而慎用清洩。於是逐步精選藥味,自擬新方。方中重用公英、野菊花、魚腥草、敗醬草、黃芩等清熱解毒、抗菌消炎為主,兼佐辛夷、蒼耳、白芷、桔梗、藁本等排膿、止痛為輔,因病久入血絡,鼻粘膜呈慢性充血肥厚,故加赤芍、川芎以活血消腫。本方隨症加減,療效確切,服藥後一般無不良反應。 本文有6例服中藥無效,筆者對其進行了重點分析,其中2例中鼻道有息肉,另4例中鼻甲有息肉樣變,堵塞鼻竇開口,阻礙膿性分泌物的排出而影響療效,因此推測本方的療愈機理,除中藥複方配伍能抑殺多種病菌且不易產生耐藥性外,方中兼佐辛夷、白芷等辛宣之藥,可能對瀦留於竇腔內的大量膿性分泌物的排出有明顯的引流作用。如本病伴有中鼻道息肉或中鼻甲息肉樣變,阻礙鼻竇引流者,必須手術摘除息肉或中鼻甲部分切除後,方適宜用本方治療。 門診有些過敏性鼻炎反覆發作的患者,鼻癢噴嚏,流稀涕,筆者試投本方治療,在經治10例中,8例療效較好。兩者辨證不同,竟獲得“異病同治”的效果,其機理有待進一步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