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气象】盘点那些你可能压根没见过的气象观测仪器

气象观测是预报服务的基础,观测业务的现代化是气象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气象科技和业务的发展,气象观测越来越趋向于自动化,观测内容越来越丰富。那么,常用的气象观测仪器有哪些?又是如何工作的?小编带您一起盘点。

云的观测

【科普气象】盘点那些你可能压根没见过的气象观测仪器

激光云高仪:采用激光束照射云体的方法,测量激光发射到接收间的时间,从而计算云中反射点的距离,通过对时间积分的方式确定云量。

【科普气象】盘点那些你可能压根没见过的气象观测仪器

微脉冲激光雷达(MPL):可测量云底、多层云时空分布监测,边界层时空分布监测,气溶胶垂直分布和时空演变。

能见度观测

【科普气象】盘点那些你可能压根没见过的气象观测仪器

前向散射能见度仪:发射器与接收器在成一定角度和一定距离的两处。接收器接收大气的前向散射光。通过测量散射光强度,得出散射系数,从而估算出消光系数。

【科普气象】盘点那些你可能压根没见过的气象观测仪器

透射式能见度仪:通过测量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水平空气柱的平均消光系数而算出能见度。

天气现象观测

【科普气象】盘点那些你可能压根没见过的气象观测仪器

天气现象仪:是一种智能型多变量传感器,由一个散射能见度仪,一个降水监测系统传感器以及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传感器组成。通过对这些数据变量的逻辑分析来判定天气现象。

【科普气象】盘点那些你可能压根没见过的气象观测仪器

闪电定位仪:利用闪电辐射的声、光、电磁场特性来遥测闪电放电参数,并把经过预处理的闪电数据实时地通过通讯系统发送到中心数据处理站实时进行交汇处理,可记录雷电发生的时间、位置、强度和极性等指标。

温度观测

【科普气象】盘点那些你可能压根没见过的气象观测仪器

铂电阻温度传感器:铂电阻的阻值随温度变化而变化,通过测量其电阻值推算出被测物体的温度。常见的Pt100感温元件有陶瓷元件、玻璃元件、云母元件,它们是由铂丝分别绕在陶瓷骨架、玻璃骨架、云母骨架上再经过复杂的工艺加工而成。

气象观测站中的空气温度、草面温度、浅层土壤温度、深层土壤温度都采用此类型传感器。

湿度观测

【科普气象】盘点那些你可能压根没见过的气象观测仪器

湿敏电容湿度传感器:利用有机高分子膜做介质的一种小型电容器。安装在百叶箱内特制的支架上,位于百叶箱水平面的中心,电缆线由支架底部穿入管内,由管顶取出,传感器固定在横臂的夹子中,头部向下。

在外界相对湿度发生变化时,作为感湿膜的高分子聚合物能吸附和释放水汽分子,其介电常数ε随之变化,促使湿敏电容量发生变化,将电容变化量转化为电压的变化量,输出电压范围为0~1V,测量输出的电压即可得到相对湿度。

风的观测

【科普气象】盘点那些你可能压根没见过的气象观测仪器

风杯风速传感器:采用三杯式感应器,当风杯转动时,带动同轴的多齿截光盘转动,得到与风杯转速成正比的脉冲信号,由计数器计数换算后就能得出实际风速值。

降水观测

【科普气象】盘点那些你可能压根没见过的气象观测仪器

翻斗雨量计:敏感部分是两个三角形盛水斗,可以围绕中心轴转动,每转动一次,随之运动的磁铁对干簧管扫描一次,两个电极吸合产生一个电脉冲。根据翻斗翻转的次数记录降雨量。目前,地面气象观测系统多采用翻斗式雨量传感器。

新一代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

【科普气象】盘点那些你可能压根没见过的气象观测仪器

CINRAD/CC型天气雷达是中国气象局用于国内气象业务组网探测的新一代C波段全相参多普勒天气雷达。该雷达能够监测400公里范围内的热带气旋、暴雨等大范围强降水目标,有效监测和识别距离大于200公里的龙卷、雹云、冰雹等中小尺度强天气现象,径向风速测量的范围达到±36米/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