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双标”成立,我都能证明我是吴彦祖——你绝对见过的神逻辑

做人守规矩,说话讲道理。

但是在现实中往往还有很多看似有道理,但其实是“伪逻辑”的东西。比如下面这些语句,看看你能不能看出一些逻辑问题!

测试题

第一题

A:“这个学校管理真是有问题,完全是家长制作风!”

B:“你为什么这么说呢?”

A:“因为他们把学生都当小孩子看呀!”


第二题

父母教得好,孩子就会尊重人,你看这孩子这么有礼貌,他的家教一定很好!


第三题

A和B是舍友。

A:我想睡觉,麻烦你把音乐关掉?

B:我只是在听周杰伦的音乐而已!

A:换个时间在听吧,我想休息一会。


上面这三段话,不知道你看出有什么问题没有。

如果“双标”成立,我都能证明我是吴彦祖——你绝对见过的神逻辑

如果你用日常的说话标准来看,这三段话其实是非常符合常理的。

但是如果通过逻辑解构的话,你就会发现它们的问题其实很大!

逻辑问题

比如学校家长制作风问题。

这个问题看起来A是回答了B的问题。但是实际上呢,他的回答方式其实是把前面的话又重复了一遍!就如同因为家长制作风,所以家长制作风一样。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A的回答只是说了家长制作风的定义——把学生当做小孩子来看,并没有说出任何的理由。猛地一听好像回答了相关的问题,但是其实只是话语的重复,回答相当于什么都没说!

再比如第二句,家教的问题。

道理上是没错,但是如果这个说话逻辑成立的话,那基督教爱人,你也爱人,所以你就是基督徒这个话也就是对的了!

还有第三句,这个对话其实隐含了一个逻辑,就是我的事比你的事重要,这凭什么呀?

“双标”逻辑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不以为然。生活中大家感觉对就好了,那又功夫分析这么多逻辑!

但是如果不讲逻辑的话,生活中就会出现很多“双重标准”的问题。

比如田园女权,一边高呼男女平等,一边要求男人必须养我。

又比如商业买房,房价涨了算我得利,房价跌了,就打砸售楼处.....

反正一切对我有利就对了!

如果“双标”成立,我都能证明我是吴彦祖——你绝对见过的神逻辑

这种“双标”的情况在逻辑学上还有个非常经典的案例,那就是著名的“半讼之费” !

半讼之费

这话说在古希腊有个机智的老师收了个机智的学生。

他们约定老师教学生打官司,这学费呢学生先付一半,在学生打赢人生中第一场官司之后再另付一半!

可谁知这学生毕业之后一直不打官司,这下老师就急了,你不打官司我收不了学费呀!于是他就像到了一个主意,我自己和你打官司!

他的逻辑是这样的:

如果学生赢了,按照约定他该付我学费;如果他输了,按照法律他也该付我学费,这样的话无论输赢他都要给我学费!

但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老师的那套学生也会:

如果我赢了按照法律我不该给你钱,如果输了,按照约定这不构成我给钱的条件,所以这官司无论输赢我都不用给你钱!

这站着他们各自的说话角度,好像说得都对,都有道理!但是这又不是量子力学,薛定谔的猫,不可能即给钱又不给钱吧!

如果“双标”成立,我都能证明我是吴彦祖——你绝对见过的神逻辑

逻辑谬误

其实呀你别看这俩师徒说辞迥异,讲到都有道理。但是如果你把师徒说话的具体含义去掉,然后他们说自己观点的部分用字母代替,很自然你就会发现其实他们用的就是同一种逻辑,那就是

如果p(按照法律)则q(赔钱/不赔钱)

如果非p(不按法律按约定则q(赔钱/不赔钱)

p(法律)或者非p(约定)

————

所以,q(赔钱/不赔钱)

如果“双标”成立,我都能证明我是吴彦祖——你绝对见过的神逻辑

上面这个推理形式在逻辑上是完全无效的!

因为根据逻辑规则,论据必须相容一致。如果在论据中包含着p∧非p这样矛盾的命题,那么其实你就可以导出一切你想要的东西!

因为无论条件怎么变最后推出来的都是q!

而这其实就是“双标”问题的所在。

采用双重标准,在自己说话的前提中就有非常矛盾的地方.....

“双标”之后,我=吴彦祖的证明!

这“双标”就好像是我们都知道1+1=2。

但是,现在你在承认1+1=2的基础上又告诉我1+1=1一样!

如果上面的逻辑成立,我想我能做成如下的具体推理:

我和吴彦祖是两个人!

但是根据前提条件1+1=1。

我是一个人,吴彦祖也是一个人,我和吴彦祖加起来等于一个人,那么我就是吴彦祖!

怎么样,逻辑完美没有任何问题吧!

即然能证明我是吴彦祖这么美好的事物,那想想“双标”也没有任何问题呀....

但是要知道这个1还可以是猫,是狗,是任何可以是的东西哟....

同样的“双标”说法,某某是一个人,禽兽也可以是一个人,所以......

如果“双标”成立,我都能证明我是吴彦祖——你绝对见过的神逻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