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析丨宗祠對聯欣賞66:姚姓,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64位


姚姓因桃圖騰得姓。“兆”者為“桃”,炎帝氏夸父支以猴(舉父)為圖騰,以桃木為鄧木,以桃為權杖,在桃林塞(靈寶)步天逐日,以陽平為桃都,以大桃木為日晷天竿。天竿日影(日景)運行作“S”形,即“兆”的“兒”,四季各有天地交午,記作“X”符,與“兒”合文作“兆”。桃都即姚墟。舜帝生於姚墟,姓姚名重華,字;都君。舜33世嫡長孫媯滿[即姚滿]受周武王封陳國國君,舜69世嫡長孫西漢諫議大夫姚平舉家遷吳興郡[浙江吳興縣]舜血脈今已繁衍一百四十幾代,姚姓實是夸父氏女系祖先的姓,由舜帝姚重華姚姓繁衍支生出的姓氏有陳姓,王姓,胡姓,陸姓,潘姓,孫姓,田姓,袁姓,虞姓,姬姓,文姓,車姓等大姓十餘個姓,其餘小姓百餘個姓,舜帝姚重華的子孫後代遍及天下。


品析丨宗祠對聯欣賞66:姚姓,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64位


姓氏來源


源流一:源於舜帝姚重華,源於姚姓和媯姓,舜帝以姚為姓。


源流二:稱姚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姚氏正宗。


源流三:源於“癸”(舜之妻名)。女+癸=姚。


源流四:春秋早期有姚國,虞舜後代,子孫以國為氏,稱為姚氏。


源流五:源於羌族,出自漢朝末期西羌燒當部首領姚戈仲,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源流六: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明時期蒙古族禹爾部,屬於明朝賜姓為姚姓。


源流七:源於滿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嶽佳部,屬於明朝煬姓為氏。


源流八:源於德昂族,出自明朝時期德昂族拉耐氏族,屬於漢化為氏。


源流九: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苗族、水族、羌族、拉祜族、彝族、土家族、壯族、白族、俄羅斯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姚氏族人分佈。


品析丨宗祠對聯欣賞66:姚姓,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64位


郡望堂號


郡望


吳興郡:周朝置縣,秦漢設吳興郡,三國時期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其轄地今浙江省臨安至江蘇省宜興一帶。東晉朝義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吳興(今浙江吳興),當時轄地在今浙江臨安市、湖州市、餘姚市、杭州市、德清縣、兼有江蘇宜興一帶縣地。公元前13年舜帝69世嫡長孫西漢大臣姚平舉家定居吳興,隋朝仁壽2年(壬戌,公元602年)因瀕太湖改名湖州。唐朝時曾改湖州為吳興郡。姚氏成為吳興大族、望族,吳興成為姚氏郡望,姚氏成為吳興郡姓。外遷異地子孫遂以吳興標謗郡望。福州閩東地區姚氏,都是吳興姚氏分支。所以,族譜、楹聯都標明吳興望族、吳興衍派、吳興郡姓。


南安郡:西漢時期置縣,治所在狄道(今甘肅隴西)。東漢朝中平5年(戊辰,公元188年)分漢陽郡再置郡,治所亦在狄道(今甘肅隴西渭水南岸),其時轄地在甘肅隴西縣東部及定西、武山縣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梁國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亦置南安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西部各縣,為全省三郡之一,轄興、泉、漳三地。隋朝開皇9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郡為縣。


堂號


姚氏堂號,從總的說,有“歷山堂”“耕歷堂”,是紀念聖祖舜帝徵庸前長耕歷山這段歷史,以此標榜姚氏之本源。從支派說,多以族居地為堂號,如:長樂“潮山”,寧德“穹窿”,閩侯“中山”,屏南“天馬”,福安“隆山”,莆田“中沁”,晉江“羅山”,連江“三畏”,黃柏“仙源”,浦城“南溪”,等等。連江廈乙姚氏“三畏堂”出自《論語·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姚姓的主要堂號有:“仁聖堂”“耕歷堂”“存仁堂”“南安堂”“世德堂”“吳興堂”“藻鐿堂”“諧孝堂”“耕山堂”“承德堂”“重華堂”“上郡堂”等。


聖仁堂∶舜帝是至仁聖明的帝王。


求正堂∶以舜帝至聖至仁至善至孝至義為正而謂名號。


姚姓又以郡望“吳興”和“南安”或以先祖舜帝姚重華的聖明仁義“聖仁堂”與“求正堂”作為他們的堂號〔全稱︰中華姚氏求正堂聖仁代睦堂德府世家〕。


品析丨宗祠對聯欣賞66:姚姓,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64位


宗祠通用聯


書法魏晉;史撰梁陳。

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畫家姚綬,字公綬,號榖庵、雲東逸史、江西逸史,又稱丹丘先生,嘉善人。天順年間進士,官監察御史、江西永寧知府。擅長畫山水,取法於吳鎮、王蒙,好作沙坳水曲景色,墨色蒼潤;也寫竹、石;工行草書,取法魏晉;又能詩,有《榖庵集》。下聯典指唐初時期的史學家姚思廉,字簡之,本為吳興人,後遷關中為萬年人。父親姚察,在南朝陳任吏部尚書,入隋著梁、陳二史,未完成而去世。他從小跟從父親學漢史,得家學,在隋為代王楊侑侍讀,入唐為秦王文學館學士,貞觀年間官至散騎常侍。根據家傳文稿,兼採其他書籍,撰成《梁書》50卷、《陳書》30卷。


爵封梁國;文重桐城。

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大臣姚崇,本名元崇,改名元之,為避開元年號,又改名崇,陝州硤石人。歷任武則天、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唐睿宗時期,因奏請太平公主出居東都以削弱其權力,被貶職;開元初年又任宰相,封梁國公,曾奏請禁止宦官、貴戚干預朝政,禁絕營建佛寺道觀,獎勵群臣勸諫等十事,並糾正當時不敢捕殺蝗蟲的陋習,推行焚埋法,減輕了災情。下聯典指清朝時期的散文家姚鼐,字姬傳,室名惜抱軒,又稱惜抱先生,安徽省桐城人。清乾隆年間進士,官刑部郎中、記名御史。歷主江寧、揚州等地書院長達40年,治學以經為主,兼及子史、詩文,為“桐城派”主要作家。有《惜抱軒全集》。


學閎兩漢;書撰梁陳。

上聯典指元朝時期的翰林學士姚燧,字端甫,柳城人。少從許衡遊,有西漢風。有《國統離合表》、《牧庵集》。下聯典指隋朝時期的散騎常侍姚察,勵精學業,授秘書丞,敕成陳、梁二史,未畢,臨亡,戒子思廉續成之。


文明世澤;元德家聲。

上聯典指舜生於姚墟,因以為姓。虞舜時代,為華夏文明肇始期。下聯典指舜禪讓於禹,斯為元(大)德。


弘文學士;廬墓家傳。

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姚思廉,累官弘文館學士。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姚棲雲與其子、孫、曾孫,四世孝親,廬墓終喪。


遠山嵐邑近;斜日樹陰疏。

此聯為唐朝時期的詩人姚倫《過章秀才洛陽客舍》詩句聯。姚倫,唐朝任揚州大都督符參軍。


大典光華夏;文章耀桐城。

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詩畫家姚廣孝,長洲人。14度為僧,工詩畫,識陰陽數術之學,為燕王心腹謀士。燕王立,錄功第一,拜太子師。嘗監修《太祖實錄》,纂修《永樂大典》等。下聯典指清朝時期的散文家姚鼐(公元1731~1815年),字姬傳,桐城人。乾隆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參與纂修《四庫全書》。辭官後主持江南紫陽、中山等書院。工古文,與方苞等為“桐城派”代表,提倡唐宋古文傳統,對清朝時期的經學、文學影響很大。所著《登山泰山記》等山水文章,為後人稱道。有《古文辭類纂》、《惜抱軒文集》、《竺集》等。


父子成雙史;兄弟號二姚。

上聯典指隋朝時期的散騎常侍姚察。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都指揮使姚麟,字君瑞,節度建雄定武軍,用兵沉毅多奇策。有功不自誇,治軍嚴明,下樂為之用。兄弟均立大功,聲蓋一時,關中號“二姚”


建德長綿世澤;蝦湖丕振家聲。

此聯為安徽省貴池市姚氏宗祠聯。上聯典出該支姚氏由建德縣遷來。下聯典出該祠為蝦湖(因產大白蝦而得名)舊址


但覺眼前生意滿;須知世上苦人多。

此聯為明朝時期的進士姚文然自題聯。姚文然,字弱侯,桐城人。入清授國史院庶吉士,累官刑部尚書。於國家利害、吏治得失、民生休慼等,知無不言。所著奏疏及詩文集,皆質實醇厚,有古風,卒諡端恪。


立定腳跟豎起脊;展開眼界放平心。

此聯為清朝時期的進士、書法家姚文之自題聯。姚元之,字伯昂,桐城人。官至左都御史。工隸書、行草,畫筆亦妙。有《竹葉亭雜詩稿》。


天開美景風雲靜;春到人間氣象新。

此聯為明朝通判姚琛撰書春聯。姚琛,字弦璧,潮陽人。由撫州通判遷順天治中,之官三日,即疏乞歸養,以孝聞。鄉人多所感化。


寨主子終諧貴婦;刺史女得偶相公。

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姚雄事典。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大臣姚崇事典。


抗心希古,任其所向;含毫命素,動必依真。

此聯為隋朝時期的散騎常侍姚察《名畫記》聯語。


既儆既戒,惠此中國;來旬來宣,玉於太原。

此聯為江碧山贈姚亮甫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