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了五年過了六級,孩子說不想彈琴。學琴的三個誤區,你知道嗎?

忘記了初心,我們和孩子就陷入了戰爭。

半途而廢的琴童之路

有一位家長,跟我訴苦:"孩子從5歲開始學鋼琴,今年10歲。我們一家人,就一直跟孩子鬥智鬥勇了5年。從最初的精神鼓勵到物質利誘,再到現在的責罵逼迫……

孩子,變得越來越不愛練習鋼琴。親子關係,也變得越來越緊張。

現在,孩子鋼琴已經考過了六級,放棄又覺得可惜,可是不放棄,家裡又雞飛狗跳。該怎麼辦呀?"

(配圖)

練了五年過了六級,孩子說不想彈琴。學琴的三個誤區,你知道嗎?

學琴的三個誤區

該繼續還是放棄?對於大部分父母來說,這真是騎虎難下,難以選擇。該怎麼辦呢?中國有3000萬琴童,這個"雞肋"困局,發生在80%以上的家庭。

對家長而言,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學琴,是為了考級,還是為了享受音樂

小敏從6歲起,開始拜名師學鋼琴,鋼琴老師評價小可很有音樂天賦。

小敏非常努力地學琴。通過多年的堅持不懈,闖關升級,在13歲那一年,終於考過了鋼琴十級。小敏感到很開心,週末終於可以和小夥伴們相約去逛街,不再需要在琴行裡默默地練指法了!

小敏媽媽鬆了一口氣,整整7年的時間,媽媽每天都很辛苦地陪著小敏練琴。彈錯的時候,就用小藤條打手。錯第一次打一下,錯第二次打兩下。每天不完成練習量就不可以吃飯,每個週末都奔波在學琴的路上。終於,解放了!

遺憾的是,從那以後,小敏好像很少再主動打開鋼琴彈琴了。家裡長期縈繞的叮咚琴聲,好像一去不復返了。

練了五年過了六級,孩子說不想彈琴。學琴的三個誤區,你知道嗎?

Sharlene 5歲開始學鋼琴,7歲時鋼琴老師就說她沒有學音樂的天賦。讓孩子繼續學琴,不只浪費老師的時間,也浪費父母的錢。

可是,父母看Sharlene彈鋼琴很快樂,覺得喜歡音樂,比熟練掌握音樂技巧更重要。就幫她繼續找其他老師學鋼琴。

Sharlene非常感謝父母的決定。雖然她不是音樂神童,也沒有大師級的演奏技巧,但她對於鋼琴的彈奏和音樂的喜愛,不曾間斷過。

後來,她獲得了大學的藝術學士學位,寫了一本書——《學音樂孩子更聰明》,音樂,深深地影響了她的生活。

練了五年過了六級,孩子說不想彈琴。學琴的三個誤區,你知道嗎?

為了考級而學琴的小敏,學了7年後很少再碰鋼琴。只為了享受音樂的 Sharlene,一直堅持學習鋼琴。

對於小敏,鋼琴是負擔。對於 Sharlene,鋼琴是愉悅。

在中國幾千萬學琴的孩子中,真正有天賦、能接受正規的培養以及經歷刻苦的練習,最終成為像郎朗、李雲迪一樣的鋼琴家的孩子,可以說是鳳毛麟角。

但是,如果使用正確的心理引導方法,絕大多數的孩子,都可以從音樂中感受到快樂。

練了五年過了六級,孩子說不想彈琴。學琴的三個誤區,你知道嗎?

孩子學琴的三個誤區,你有嗎

誤區一:一定要成為大鋼琴家

學鋼琴是一種藝術教育,目的是培養藝術情操和人格品位。鋼琴有88個鍵,音域寬廣,可以表達各種各樣的情緒和感受。

研究表明,彈鋼琴需要調動人體各個器官,有利於開發兒童的智力。學習鋼琴,還能系統地學習樂理,提升整個人的氣質和樂感。即使最後不能成為鋼琴家,學鋼琴的過程,也能給人生開啟一道通往美的大門。

現實來講,琴童成為鋼琴家的比例非常小,哪怕有1000個琴童,可能都出現不了1個郎朗。鋼琴家劉詩昆曾幽默地講:"如果有100個鋼琴家,那鋼琴家就不值錢了。他們老開音樂會,那票還賣得出去嗎?"

所以,家長最好破除孩子成為大鋼琴家的執念。為孩子創造最好的條件,但是降低心中的期望值。

誤區二:天賦不夠不適合學鋼琴

有些家長會覺得,自己的孩子天生笨拙,手指不靈活,不適合學鋼琴。但適不適合學,取決於孩子的興趣,而不只是天賦。

韓國有一位"四指鋼琴家"名叫李喜芽,雙手加起來只有四根手指。她從6歲起,每天堅持練習鋼琴10個小時,15年來堅持不懈,最終成為韓國家喻戶曉的勵志鋼琴家。

如果孩子天賦平平,但是對鋼琴表現出極高的興趣,並且願意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琢磨。那麼,是可以考慮讓他學鋼琴的。

誤區三:學琴一定要考級

藝術教育,不應該變成"應試教育"。

但很多家長,看到美妙的音符能"兌換"成證書上的"數字"(四級、八級、十級),就會以考級作為孩子學琴的目標。很多老師,為了迎合家長的這種需求,就只教考試規定的曲目,不教其他的內容。

孩子平時在學校,已經每天要面對考試成績的壓力。週末學個興趣班,還要面對考級壓力,就很容易厭學了。

晶晶考過鋼琴六級以後,對學琴越來越沒有興趣,每次上鋼琴課,都心不在焉、無精打采。父母和晶晶深入溝通過幾次,同意晶晶暫時不再為參加考級而學琴。沒有鋼琴考級壓力的晶晶,把彈鋼琴當作放鬆的方式,每週至少練習3次鋼琴,上鋼琴課反而積極起來。

所以,是否考級首先要考慮孩子的興趣。考級不是學琴的目標,更不一定要每年都參加。另外,平時彈琴很難完整且流暢演奏樂曲的孩子,是不適合參加考級的。

要根據每個孩子不同的特點,制訂適合他們的學習計劃。

練了五年過了六級,孩子說不想彈琴。學琴的三個誤區,你知道嗎?

幫孩子堅持練琴的三個方法

大家也許會發現,學鋼琴的孩子特別有氣質。舉手投足都有藝術家的"派頭",讓人覺得這是一位有被養、有品位的人。

哪怕只有千萬分之一的人,能成為像郎朗一樣的鋼琴家,鋼琴在其餘的人身上,也留下了深深的印記。鋼琴帶給他們的節奏感、感知度以及發現美的眼睛,能夠使他們更好地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生活。

1、要學會把家變成培養興趣的土壤

很多父母自己不懂音樂,沒有聽音樂、參加音樂會的習慣。卻抓著孩子像趕鴨子一樣,每週去上鋼琴課。心裡還自我陶醉:我為孩子付出了好多!

殊不知,樂感的培養不是從鋼琴課開始的,是從家裡開始的。興趣不是老師強行挖掘出來的,而是家長潛移默化滋養出來的。

平時在家,父母可以多放一些優美的音樂,比如莫扎特、李斯特、貝多芬等古典大師的音樂。音符之美穿越時空而來,震顫著孩子的心靈和感官。

孩子對這些經典樂曲熟悉了,以後學習的時候,更容易找到音準和節奏,也更容易愛上鋼琴。

音樂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認為:音樂教育的首要問題在於"怎樣使孩子們對音樂產生興趣"。

與其每天"逼迫"孩子坐在鋼琴邊練習,不如多帶孩子聽音樂會。一個好的音樂廳,一場好的現場音樂會,音樂的撲面而來感,會讓靈魂顫抖。家長可以低聲告訴孩子:"如果有一天你彈得足夠好,也可以到舞臺上去,去感動千萬個人。"

2、和孩子一起約定合理的學琴目標

父母可以幫助孩子找到比較合適的鋼琴啟蒙老師,如果孩子能夠喜歡和接受啟蒙老師的教學方法,就比較容易堅持下去。

在和孩子溝通學琴的過程中,父母與老師要特別注意找到適合孩子學琴的方法,要徵求孩子的意見,和孩子一起制訂學琴目標,還可以用目標管理的量化方法。

【小工具】用目標管理的量化方法

練了五年過了六級,孩子說不想彈琴。學琴的三個誤區,你知道嗎?

【小工具】用目標管理的量化方法

3、三分鼓勵加一分批評,讓孩子動力更足

常常聽到有的父母說:"你看人家隔壁的誰誰,練得比你好多了。"比較是大忌,容易讓孩子有壓力,產生逆反的情緒。孩子學琴,不一定要走專業路子,更多的是為了培養音樂素養,我們可以讓孩子多與自己的過去比較,有進步,孩子才會有動力繼續學習。

在孩子學琴的過程中,鼓勵與批評的比例建議在3:1左右,這樣才會讓孩子覺得有人欣賞自己,自己很適合學琴,才會有動力堅持下去。與孩子交流時,父母可以運用"描述型鼓勵"的方法對孩子這樣說

"你彈的這首《致愛麗斯》,節奏掌握得很好,曲譜也記得很牢。"

"鋼琴老師說你學琴速度很快,有天賦,祝賀哦!"

"前半部分彈得很嫻熟,後半部分也許是練習得少,可以多練幾遍,會越來越好的,繼續加油吧!"

"這首曲子,你彈得比上次流暢了很多。"

用三分鼓勵加一分批評的方式,能夠使孩子在學琴過程中,既建立起足夠的自信,又找到進步的空間。

最後,父母要做好心理準備。大多數的孩子,學鋼琴達到一定程度,就很難再提高了,就像體育運動時到達"極限"一樣,無法跨越。這時,父母可以考慮拓寬音樂曲目和音樂文化的學習。孩子的學琴之路,就會變得更加快樂和有意義。

【小工具】我的學琴小目標

練了五年過了六級,孩子說不想彈琴。學琴的三個誤區,你知道嗎?

【小工具】我的學琴小目標

練了五年過了六級,孩子說不想彈琴。學琴的三個誤區,你知道嗎?

使用正確的心理引導方法,讓琴童孩子,享受音樂中的快樂


傾聽心靈故事-分享育兒成長

我是@雁小小,一位4歲男孩的媽媽,一雁心理工作室創始人,也是一位終身學習者,家庭教育傳播者。我將從心理學的角度,持續在這個平臺上分享:科學育兒和正向教養。如果我的文章能給你帶來啟發和幫助,歡迎您關注和轉發,謝謝!

往期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