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歡水》郭京飛:不是大器晚成,我30之前就已經開掛了!

現在網劇第一,非《餘歡水》莫屬了。主演郭京飛,大家並不陌生。但是好像很多人對他有點誤解。


有人說郭京飛終於火了,從九線男演員飛昇到一線,在自己40歲這年迎來了演藝事業的巔峰,也就是說郭京飛大器晚成。


但用“大器晚成”這四個字兒形容郭京飛的人生,那可真的是太委屈他了。


如果非要現在就總結點評一下郭京飛的演繹人生,30歲之後大小熒屏上的這些成就實在是不值得一提。因為30歲之前的郭京飛,那才是開了掛的人生。


一 畢業之前已經不同凡響


郭京飛的父親希望他可以像自己一樣,做一個翱翔藍天的飛行員。加上他生在北京,長在北京,於是給他起名郭京飛 。郭京飛在閒暇之餘喜歡彈彈吉他唱唱歌,喜歡畫色彩濃烈的水彩畫,喜歡看艱深難懂的哲學書,也許這養成了他喜歡思考的習慣。


1990年代初期,是國內搖滾樂新興而蓬勃的時代,海外搖滾樂隊的錄音帶在國內也能搞到。十幾歲的郭京飛正趕上這波潮流,聽搖滾像是打開新世界,而且大人們不喜歡,那就更值得喜歡了。郭京飛聽崔健,聽竇唯,他稱呼竇唯為“偉大的竇唯先生”,國外的聽槍花,涅槃,他特喜歡科本,多年後在美國進修,一位老師稱科本為“酒吧歌手”,郭京飛老大的不服氣:“科本創造出了一套他表達自己的方式,又那麼有生命力。當時他《where did you sleep last night》那首歌給我聽得毛都豎起來了。我們小時候還拿歌當歌聽,人家那是在釋放能量。”


《餘歡水》郭京飛:不是大器晚成,我30之前就已經開掛了!


搖滾樂釋放的能量滋養著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出生的這幫中國年輕人,讓他們從父輩的集體意識裡走了出來,更重視個人意識和個人感受。在郭京飛這兒,搖滾讓他換了個看世界的角度,更對他的審美產生了巨大影響。“搖滾不是咋咋呼呼,搖滾是一種精神,和換個角度看問題。”郭京飛說道,“戲也可以演得像搖滾一樣,塑造角色的時候,換幾個角度、方式都行,就看哪個穩準狠快。”


也許是郭京飛這種敏銳的感受讓他更適合演員這個職業吧。


郭京飛高中畢業那年,在報紙上看到上海謝晉恆通明星學校(即上海師範大學謝晉影視藝術學院)的招生廣告,幸運地以最後一名的身份考上了該校學習表演,畢業之後並選擇了繼續學習。當時的郭京飛是北京人。他報考了是三個學校,分別是北影中戲和上戲。後來中戲的複試沒有過,北影的文化課成績沒過,最後只能去了上戲。其實也許正是這個結緣巧合去了上戲,讓這個北京男孩和話劇結下了不解之緣。


2000年,郭京飛順利考入了上海戲劇學院表演專業。上戲前前後後出了不少名氣大的演員,怎麼數都數不到郭京飛。可在學校的時候,這些“名演員”的風頭那絕對不能跟郭京飛比。入學上戲的學生,一個月之內一定能從表演老師口中聽到郭京飛這個名字,因為他實在是太牛了。


二 畢業之後的開掛之路


大眾印象裡普遍認為,表演學校裡優秀的學生畢業之後都去演藝圈拍電影電視劇了。其實不然,最優秀的畢業生,其實都輸送到話劇社了,對於表演學院的學子來說,誰被錄取到了話劇中心,那真的是能在學校裡橫著走。


郭京飛不光被話劇中心錄用了,而且還是破格錄用的。他當年雖說是勉強畢業了,但並沒有拿到學位證書,這是絕對達不到話劇中心錄用的硬性標準的。好在郭京飛撞到了一個惜才的領導,老爺子在辦公室跟別人拍桌子,表示如果不錄郭京飛,那這屆的別人也就都不錄了。就這樣,郭京飛成功考入了上海話劇中心,踏出了成為“話劇小王子”的第一步。


《餘歡水》郭京飛:不是大器晚成,我30之前就已經開掛了!


從此,郭京飛在戲劇道路上一路開掛。別人剛進話劇中心的時候都在幹嘛?演背景。什麼柱子墩子大楊樹,哪裡需要往哪兒搬。郭京飛不一樣,他一上來就演了男主角,這一演就是10年。


現在的小鮮肉二十四五歲二十五六歲的時候連布萊希特體系和斯塔尼斯拉夫體系都捯飭不明白,演戲只出一張臉,還有粉絲控場洗白“還是個孩子,成長空間還有許多”。郭京飛二十四五歲二十五六歲的時候在幹嗎?話劇舞臺上演嚴肅喜劇,《骯髒的手》、《牛虻》、《終局》。


後來郭京飛演《終局》,原著作者是貝克特,《等待戈多》的作者這部話劇的導演是一個德國老頭,是作者貝克特的特哥們兒。他導這劇的時候,郭京飛不會說德語,老爺子本人也不會說中文。神奇的是,這老爺子能根據郭京飛的神情和語氣聽出他說的是哪一部分哪一句的臺詞。


《餘歡水》郭京飛:不是大器晚成,我30之前就已經開掛了!


德國老爺子對藝術的追求已經到了變態的地步,一句臺詞都能逼著他研究一天。好不容易第一年的戲排下來了,演出也非常順利。第二年這部話劇再排的時候,這老爺子又來了。來了沒關係,都是第二次演了,照著第一次的標準來就成了吧?結果人德國老爺子認為不是這麼回事兒,於是把第一次的排練成果全部推翻,又來了一次。


稍微知道《等待戈多》的應該都知道貝克特的藝術作品是什麼路子。《終局》當年在德國上映的時候,一位德國國寶級的演員演完就自殺了。當年郭京飛也不是沒有動過這個念頭,他都站在話劇中心18層的樓頂上了。到最後不知道因為什麼,又下來了。


《餘歡水》郭京飛:不是大器晚成,我30之前就已經開掛了!


2006年郭京飛憑藉主演的話劇《牛虻》獲得第10屆佐臨話劇藝術獎最佳新人 。2008年因主演的話劇《武林外傳》獲得第12屆佐臨話劇藝術獎最佳男主角。2009年因話劇《羅密歐與祝英臺》獲得第19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獎 。


30歲之前獲得這個榮譽,在話劇界算是一個人物了。


三 告別話劇舞臺和過往榮譽,再戰影視圈依然生猛


在話劇界站穩腳跟的郭京飛,轉戰影視圈。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待遇。到了影視圈,很多東西都得重頭再來。好在郭京飛自己對過往的榮譽看得很淡。


“現在領獎經常是一群人上去了,說不出哪個是最佳,還是得觀眾認可最重要。”得獎不重要,表演的真諦才是郭京飛貫穿生命始終追求的東西。儘管如此說來有點誇張,但自幼熱愛表演的他,從來沒有想過放棄表演。“我覺得一個人有表演慾,肯定內心是比較脆弱的,希望獲得別人的關注。小時候可能就是希望大人多關注自己一些。現在,表演已經成了生命的一部分,幫我釋放壓力,成了我的另一雙眼睛。”


除了表演,郭京飛也曾經想過要當“畫家”,因為他覺得畫畫更接近藝術的本質——“不用和別人合作,純粹的自我表達”。接觸過幾個畫家之後,發現理想和現實的距離很大,一是養活不了自己,二是現在的畫家更像“推銷員”,於是他更堅定了“做好演員這行”的決心。


許多人評價郭京飛是個愛思考的人,理性大於感性。現在的郭京飛,少了幾分年少輕狂,多了幾分成熟穩重,但世俗始終沒有磨滅他眼神裡對世界和生命的思考,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人啊,越來越說不明白自己”。大學期間,郭京飛曾經一度迷戀哲學,尤其是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他說這是每個人成長都會經歷的過程,對世界有個疑問——為什麼?現在他已不讀哲學書籍,也始終沒有在書中探究到世界的根源。現在的郭京飛還是會在電影和其他作品裡尋找共鳴,但是已經更傾向於在“順其自然”中體悟,他說這是中國人特有的哲學智慧。


《餘歡水》郭京飛:不是大器晚成,我30之前就已經開掛了!


後來郭京飛在電影《失戀33天》媒體發佈會上,面對媒體的閃光燈和焦點都聚集在人氣正旺的文章身上,郭京飛難免有點尷尬、有點失落。雖然在戲劇舞臺上叱吒風雲,但在大銀幕上卻是不折不扣的“新人”。《失戀33天》,是郭京飛的電影處女作。不過這條看起來“艱難”的路,他卻走得很堅定。“這太正常了,無論戲劇有多少成績,那都是過去的事兒了,已經翻片兒了。而且這是一個新的領域,那就得從頭開始,這必須得面對。”


後來郭京飛似乎開始淡出話劇舞臺,將重心轉移到影視劇上。總有人說演話劇養活不了演員,出路還是在影視劇。但是對於“改行”這條路,郭京飛卻有自己的思考和分寸:“出來演影視,也是希望今後再演戲,自己獲得一些主動權,能排一些更‘有營養’的劇。今後我還是希望每年能有一部話劇作品,能在這兩個方面平衡一下。”


《餘歡水》郭京飛:不是大器晚成,我30之前就已經開掛了!


此後的《武林外傳》《龍門鏢局》《北愛》《暗黑者》《都挺好》到現在的《餘歡水》,郭京飛一直在自己的影視道路上穩紮穩打,很多人說郭京飛大器晚成,其實不太恰當。記得韓寒說過,是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我覺得這話用到郭京飛身上再合適不過了。


那些有實力的人,早晚都會出來,只是我們看到他們出來之前誤以為他們之前很平庸,有些人需要一些機會,有些人需要一些時間,當你看到他們的時候,是那麼耀眼,那麼奪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