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连载」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名城——明清昆明古城印象(上)

「原创连载」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名城——明清昆明古城印象(上)

古丝绸之路


昆明,滇池之滨崛起的一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三面与山恢傍,一面临水,风光旖旎,传统深厚,令后人由衷感喟老祖宗当年选址眼光的睿智和超前。

昆明城市历史始于南诏王筑拓东城

作为城市,大都循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轨迹发展。昆明自然也不例外。南诏王置拓东城,从此开创了昆明的城市历史。早期的昆明城,空间格局以五华山南坡山脊线为中轴线展开,布局工整,东西基本对称。这可从唐太和二年(827年)所建东,西寺塔得到验证。两塔与五华山山顶恰好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中轴线为其底边上的高,垂直平分东、西寺塔连线。从“风水”上看,这一线恰是“龙脉”所在,是天然的城市中轴线。那时的城市以军事和政治功能为主。简单的功能导致了城市空间结构的简单化。城市功能分区基本按照“凡仕者近宫,工贾者近市”的原则进行。

元朝时,昆明进入稳定发展的成熟期,城市有了相当的规模。功能从以军事、政治为主向多元化方向转变。据《咸阳王抚滇功绩》载:元代“……轻抽收以广商贾……兴市井以通交易”。由于元代重商,城中不再仅为显贵、官吏居住,商人、工匠、艺人逐渐增多。城市功能日渐复杂,开始出现功能地域分区,为此后明、清两代的快速发展莫定了基础。

南语王置拓东城以降,一直到明代,学校、学馆、学堂已成为域市的一个主要物质要素。筑拓东城无疑开凿了昆明城的雏形,至明初按我国古代传统的建筑理念兴建昆明城,经千余年发展至清末,演变为具有相当规模的西南重镇,昆明城开始向近、现代城市艰难转型。

「原创连载」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名城——明清昆明古城印象(上)

昆明建城沿革图

明洪武14年后乃有规模完备之府制城池

在明清昆明古城构筑前的近2000年间,滇池北岸一带业已积淀下了十分厚重的文化底蕴。尤其是经过昆州、拓东、鄯阐、鸭池四大古城的长期积累,特别是元代的长足发展,不仅为后世昆明古城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为其奠定了多元文化共存的基本格局。及至明初兴建昆明城时,尽管在总体设计上是我国古代传统的建筑理念,结合昆明地区特定的山川地势进行城址的调整与规划布局,从而使其更多地呈现出以汉文化为主格调的整体形象,但多元文化的显著特色却始终相循不变并保持至今。

据史载,明洪武14年,傅友德、蓝玉、沐英等征平云南后,乃有延续至今的昆明城池之建置。而此一建置却不是此前的苴兰城、拓东城、鄯阐城的扩大和改创,而是另辟基地而建一形势壮大、规模完备之府制城池。明代著名堪舆大家(间称风水大师)汪湛海,为建置昆明城时总持建筑工程事者,于是有了今天昆明城的雏形。

昆明城池何以这般建构,这与沐英邀请来的著名城建总规划师密切相关。据史料载,这是我国明代城市规划风水大师汪湛海“审山龙,察地脉,别同阳,定子午,就高下而奠基础,取形胜而立范围,经八年之惨淡经营,功始告成。”随着一部散轶民间的汪湛海对云南府(昆明)进行能察并主建昆明城池的调查报告孤本——《汪湛海先生钤记》古籍于2007年的发现,建置昆明城时的诸多历史玄妙,又得到了深度的揭示。

明代堪舆大家汪湛海,后人称地理神师。当时云南最高军事行政长官沐英请来了全国著名的阴阳家、江西人汪湛海赴滇考察山龙地脉,主持规划昆明城的建设,拟将昆明筑线“龟蛇相交,产生帝王之气”的城池。现代昆明城的大体格局是在明朝洪武年间(1382年)建昆明城时定下来的。

史料记载,汪先生到昆明后,先找出昆明城的来龙去脉,即是昆明成所依仗的山脉走向。昆明城的来龙是长虫山,即蛇山,也是昆明的主山,源于五六百里外的会泽县西北,来龙可谓远矣,这正是风水学说上的上好龙脉。蛇山龙气走动,行徊曲折,伸缩起伏,从东北方面蜿蜒而来。行至昆明境内龙气益旺,到铁峰庵处便停顿起嶂,更含蓄旺气,于是九起九伏,向西绕南,至圆通山开玉屏(即现在的衲霞屏),徐吐五华秀气(五华山)。五华分五支而下,结于文庙地场。汪湛海找出来龙后,认为此为艮龙向乾,又掉头向离,此为地脉中极为难见的“紫微龙”也!遂将昆明城设计构筑为龟形,是以城在蛇山之麓,与蛇山之气脉相接,形成龟蛇相交之态,昆明城当为一大福地。

由于汪先生的规划,五华山成为昆明主脉,正义路作为贯穿南北的中轴线,五华山为中心点,现胜利堂(云贵总督府)、巡抚衙门、布政司、番台、臬台、粱稻署等衙门一律坐北朝南,一字排开。土地庙、城隍庙、圆通寺、武王庙等寺庙都按这个风水走向,脉络布局。昆明城池的格局由此形成。

明代昆明城市建设的最大特点是开始用砖筑城。从有文字记载开始,昆明历代筑城均为土城,一直到明朝洪武年间才改筑砖城——云南府城。拒载云南府城系洪武十五年(1382年)建,城区范围得到了扩大,将翠湖、圆通山包入城内。扩建后,昆明城周围九里三分,“三百三十四步,共一千九百六十七丈。”“高二丈九尺二寸,向南。城共六门,上各有楼。”明代的昆明府城在旧城的规模上向盘龙江以西拓展。城内主要是衙署、官邸、寺庙,一般居民很少。近郊多是王公显贵及士大夫的园林别墅。黔宁王府、巡按察院、都察院、布政使司署、提刑按察司、都指挥使司都集中于今正义路、威远街一带。整座砖城的城区面积约有3平方公里。

「原创连载」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名城——明清昆明古城印象(上)

清末时期的昆明近日楼

(未完待续)

原创连载自:《天雨流芳》滇之文化 · 国之重器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