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從《如夢令》著手,學會品鑑宋詞意境之三步驟

和朋友K歌,點了一首熱播電視劇主題歌《知否知否》,有人說這首歌寫得不錯,有點兒像方文山的中國風呢。我一口鹽汽水差點沒噴出來,有個小孩搶答道:“這是抄的李清照的《如夢令》,我四年級就背過!”見友人尷尬我忙圓場:“看來你當年的教材和現在的不一樣啊,聽說方文山寫歌翻爛了《宋詞三百首》,他的詞風是有點兒像宋詞的。”

《三聯生活週刊》前主編朱偉認為,較之一代代古人,我們的語文水平在日益退化。這不是聳人聽聞,而是事實。我們成年人有不識李清照的“綠肥紅瘦”;我們的孩子好一點,受語文教改和《中國詩詞大會》的影響,開始背誦古詩詞了,可他們真的理解詩詞中的意境和情感嗎?他們懂得欣賞古典文學簡潔凝練的美嗎?

詩言志、詞言情,如果說唐詩是中國文學的峨峨泰山,那麼宋詞可謂洋洋江河,唐詩有氣象,宋詞有境界。近代美學、文學思想家王國維先生稱宋詞在意境上達到了空前絕後的藝術境界。

其實宋詞也並非曲高和寡的陽春白雪,它就是當年常在宴會酒席中演唱的,融合了漢族與外來民族音樂的歌詞。只不過,曲調已經失傳,唯有文字,以其“思無疆、意無窮”,流傳至今。

從宋詞入手,學習中國古典文學是一個比較好的切入點。一來宋詞生活化、口語化的表達,讀起來不費勁。二則宋詞就是當年的流行歌曲,現在聽起來也不過時,比如王菲翻唱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至今仍是KTV常點曲目。很多優秀的流行音樂詞作者林夕、方文山,也經常引用借鑑宋詞。學好宋詞,不一定幹得掉方文山,不過至少知道《青花瓷》、《東風破》、《煙花易冷》等等歌詞出處在哪裡,方文山作詞的啟蒙老師就是南宋最有名的女詞人李清照。

讓我們就從李清照這首膾炙人口的小令出發,看看如何從三個步驟快速讀懂古詩詞。

知否知否,從《如夢令》著手,學會品鑑宋詞意境之三步驟


讀懂,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創作背景


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是南宋前期最為知名的“婉約派”詞人,也是古代最傑出的女作家。她的一生橫跨南北宋,十八歲嫁給趙明誠,夫婦雅號文翰,夫妻倆舉案齊眉,情感深厚。趙明誠深深地為李清明的文采折服並引以為傲,這不僅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很罕見,就是在現代,也沒有多少丈夫能對妻子才華能力高於自己而心悅誠服。

徽宗時期,李清照幸福的家庭生活成為創作源泉,詞作清新婉麗,有別於北宋時期男士以女性身份創作的愛情詞,李清照寫出了真正屬於女性自己的心聲,純真不嬌情,纏綿不豔俗。

但李清照在文學上的最高成就,卻是在《漱玉集》中收錄的靖康之難後南渡江南,趙明誠病死,國難家破後的作品。

古今中外,苦難是把雙刃劍,給予作家悲痛,也賜予創作的靈感。“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的愛國情懷不亞於任何一位豪放派詞人。

晚期李清照的詞作具有相當高的現實主義價值。“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切切”,方文山最愛這首《聲聲慢》,他認為男生寫不出來疊句,這讓文字有了音樂性、節奏感。文學家對李清照的評價是“用淺俗之語發清新之思”(清《金慄詞話》),因此贏得了“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清《填詞雜說》)的極高聲譽。

知否知否,從《如夢令》著手,學會品鑑宋詞意境之三步驟


讀通,要學會解析詩詞文本的意境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首《如夢令》,是中學生必背古詩詞中的一首。

《如夢令》為詞牌名,不同的詞牌對應不同曲子的韻律,同種詞牌的段數、句數、字數都有不同的要求,必須符合固定的遣詞造句的規範。《如夢令》為後唐莊宗所創,常見的是單調一體,指只有一段詞:共七句三十三字,除第三句外,其餘各句押仄聲韻,第五和第六句需重複。

李清照有兩首《如夢令》,均是作者前期描寫閨中生活的小令,清新自然,顯示出一位活潑率真、熱愛生活的女詞人形象,以及她那深美的內心世界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請細看作者寫景:“雨疏風驟”,雨點稀疏有別於夏天的傾盆暴雨;風急為下文的擔心留下伏筆,綠葉禁得住雨打,紅花卻經不起風吹。

寫人“濃睡”、“殘酒”,春困睡得香甜,宿醉未醒更是捨不得起來。

寫花“綠肥紅瘦”,綠代指葉,紅代指花,一夜春雨過後,綠葉更茂盛了,花兒卻飄零了。短短4個字,如此精心刻意地選擇對立統一的詞語,相彰並舉地渲染和形容,非常有畫面感,給讀者鮮明深刻的印象。從來沒有人用過“綠肥紅瘦”4個字來形容花稀葉茂,但讀者一讀就懂,色彩鮮明、形象逼真,令人拍案叫絕,怎麼中國的文字可以這麼排列組合得如此傳神?

寫景中還有敘事,一句對話“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捲簾人就是作者的侍女,問句省略了,我們可腦補出作者對花的關切,應該是問:“經過一夜的風雨,海棠怎麼樣了?”侍女漫不經意的回答:“海棠依舊”,後面兩句疊句:“知否?知否?……”翻譯成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你曉得不,你曉得不?明明是綠葉更茂盛,紅花更稀少了才對啊。”問得多情,答得淡漠,生生地逼出了後面這兩句加重語氣的懇切反駁。這裡的“知否?知否?”口氣自然,渾成天巧,寥寥數筆,一組跌宕起伏的對比反轉,作者那惱而不怒的小女子形象躍然紙上。

這首《如夢令》不僅用詞精妙,用韻也很講究,完全符合詞牌名的韻腳。“驟、酒、舊、否、瘦”,抑揚頓挫、跌宕起伏,入耳動聽。

僅一首小令,流露出作者惜春不傷春的情愫,言語天然,情節曲折,韻律抑揚,四美兼具,堪稱詞中精品。

知否知否,從《如夢令》著手,學會品鑑宋詞意境之三步驟


讀透,要領悟文本背後的美學價值


古代文人愛引用典故,俗稱“掉書袋”,所謂“不學詩,無以言”,為了顯得有文采,寫一首詩恨不得把經史子集、李白杜甫全引用一遍。適當地引用可以使作品聲色豐潤,但過多堆砌則顯矯揉造作,生硬晦澀,反而失去了美感。過多地引經據典,要麼是作者缺乏真情實感,要麼是作者沒有高超語言表達能力,如朱光潛所說虛偽的表現。

朱光潛在《談美》(高中生基礎閱讀書目)中寫道:“文章忌俗濫,生活也忌俗濫。俗濫就是自己沒有本色而蹈襲別人的成規舊矩。西施患心病,常捧心顰眉,這是自然的流露,所以愈增其美。東施沒有心病,強學捧心顰眉,只能引人嫌惡。在西施是創作,在東施便是濫調。濫調起於生命的乾枯,也就是虛偽的表現。”

李清照就不陳詞濫調,不落俗套。寫春雨和花的詩詞很多,這首《如夢令》和孟浩然的詩《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以及韓偓的《懶起》“昨夜三更雨,臨明一陣寒。海棠花在否?側臥捲簾看。”意境是相似的,都用極簡的白描,寫出了春雨過後花兒凋零,作者的憐惜。

但李清照並沒有引經據典,照搬孟浩然的名句。而是描繪了一個情景:“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較之孟浩然和韓偓,李清照的《如夢令》更增添了細節的曲折,生活的情趣,讀之不免莞爾一笑,真是愛美如痴的詩意人生。

這種浪漫的生活情趣,不是作者的胡編亂造,它來源於生活,細節感很強,極易打動讀者,感同身受。李清照作為大家閨秀,衣食無憂,對美的事物有更多的敏感與熱愛,而侍女為生活奔波,大約也沒有閒情雅緻關心海棠花還在不在。主僕間一問一答,一冷一熱,皆合情理。李清照的創作並沒有濫俗的傷春悲秋,而是用尋常對話,蘊積了對春光乍現和好花不在的無限惋惜心情。

一首小詞,寥寥數語,就是日常生活與對話,平直淺白的詞語揮灑自如,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傳神而有致,傳情而動聽,使人身臨其境,得到審美的愉悅。

王國維認為:“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詩詞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無大誤矣。”又云:“人能於詩詞不為美刺投贈之篇,不使隸事之句,不用粉飾之字,則於此道已過半矣。”

從這個角度來看李清照這首詩,清新雅逸,感情真摯,不以讚美或諷刺為目的,不做命題作文,不用典故,不用修飾性的文字,在詩詞創作上實屬上乘佳作。

知否知否,從《如夢令》著手,學會品鑑宋詞意境之三步驟


讀懂一首古詩詞說起來很簡單,就這麼三步,首先要有廣度,多瞭解歷史,知道作者的生平事蹟,方可知道作者的文體風格,

此為讀懂;其次要有深度,詩詞言簡意賅,要對文字細細品味,領悟作者文字表達的主要意思,此為讀通;還要有高度,有一定的美學鑑賞力,知道評判好詩詞的標準,更能說出這首詩詞的精妙之處,此為讀透。

真正會品鑑詩詞的意境卻不容易。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如我們能沉下心來,獨上高樓,以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姿態熟讀《唐詩三百首》和《宋詞三百首》,不知是否可以達到驀然回首的境界?

作者簡介:淘學王,從事培訓10年以上的教育工作者,心理諮詢師,《不會說話怎麼帶隊伍》一書作者,樊登親傳弟子,媽媽悅讀會創始人,一個視閱讀和教育為終身使命的媽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