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彥《望江南》:人看花,花看人,見花亦見“我”

說到花,它絢爛的色彩、宜人的芳香、美麗的姿態都能給人以審美感受,但是花開花落這一過程更是引起了詞人的頗多感觸。花最基本的情感意蘊,是對於美好時光難留的春愁,也就是所謂的“傷春”情懷,這是花最常見的一種寓意。傷春悲秋是中國古典文學中十分重要的主題。“物色之動,心亦搖焉,花開花落的景象最易觸發詞人的情緒,而說到傷春惜時,便不得不提《六醜·薔薇謝後作》。

周邦彥《望江南》:人看花,花看人,見花亦見“我”

這首詞表現了春逝之速,希望春天能夠略作停留,但是春天還是像鳥兒一樣飛走了。通過薔薇花落如美人的釵鈿以及落花紛落在小徑上來表達詞人對這一景象的惋惜之情。薔薇花的枝條似乎是有情有意,它拉住了我的衣裳,似乎是要與我說話,這更是引起了我無限的愁思。把薔薇的殘英小花勉強簪在我的巾幘上,雖然只是殘英,但是它向人欹側便給人一種親近之感,我並不介意這是殘英,這尚未盛開就已敗落的小花,不正是詞人所惋惜的嗎?又如《望江南》:

周邦彥《望江南》:人看花,花看人,見花亦見“我”

遊妓散,獨自繞回堤。芳草懷煙迷水曲,密雲銜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桃李下,春晚未成蹊。牆外見花尋路轉,柳蔭行馬過鶯啼。無處不悽悽 。

這首詞亦是以傷春惜時為基調的,但又與大多數惜春之作不同。“一場暴雨是春天的分水嶺,雨前繁花似錦,雨後美景成空。由於宋朝文化的進一步高漲,文人理性思辨漸次成熟,文學中滲透了對宇宙人生的意義及價值的無法解脫的懷疑和感傷,理性的感傷在詞體中也得到了發揚:花朝月夕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牽引的總是人生之憂戚,得到的總是由樂而悲的人生之體悟。”“桃李下,春晚未成蹊”春已暮,桃樹、李樹早已是繁花落盡,正在形成果實,樹下還沒有被採果實的人們踩出路來。

周邦彥《望江南》:人看花,花看人,見花亦見“我”

走著走著看到人家牆內的花枝伸出牆外,便想尋路入院探花尋找春天,入迷地聽著宛轉鶯啼。詞人想要尋找春天、感受春天。但是詞中所渲染的雨前的氛圍也意味著春天即將消逝,所以詞人感到非常淒涼悲傷。大自然的四季更迭變化循環不已,而人生的變化卻是一去不復返的,這樣一對比,引起了詞人更深沉的感慨,美好的事物總是無法挽留,無奈與悵惘令人無法釋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