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如何与家长有效沟通,最新!实用!收藏!转发!

建议转发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幼师朋友!学习,让我们每天进步一点点!

幼师如何与家长有效沟通,最新!实用!收藏!转发!


一、平等、尊重

班主任和家长沟通的第一个原则应该是平等、尊重。本着这样的原则,不管是通过面谈、电话还是其他方式同家长沟通,班主任都应以朋友的身份真诚、客观地向家长反映孩子存在的问题,并尽量选择家长能接受的言辞协商解决办法。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因此,在工作中,教师需时刻提醒自己,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取得家长的信任和配合。教师与家长沟通时,首先要尊重家长。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家长,尊重他们的人格与观点,要耐心、虚心、诚心的听取家长的一些合理有益的建议,努力营造和谐、轻松、愉快的交流环境,这样对孩子的教育才能保持协调一致。

二、“对症下药”

面对不同类型的家长,班主任要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因此,班主任需要深入了解这些家长的秉性,从而“对症下药”。

教师和“话唠型”家长沟通需要很长时间。一般先让他们自由表达,在谈话过程中找到合适的契机,掌握主动权,让他们不再重复说过的话,把重点转移到解决幼儿问题上,并给其一些具体的建议;教师对于“高大上型”的家长,以多倾听为主,先满足他们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对于幼儿的问题,教师要采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既不隐瞒,更不夸张,用不卑不亢的态度,让家长意识到幼儿的问题跟家庭教育的关系,从而使他们接受老师的建议;“溺爱型”的家长往往希望听到教师对幼儿的肯定。和他们沟通时,通常都采用先扬后抑的方法,让家长先从心理上接受教师,再以诚恳的态度向家长反映情况,指出幼儿存在的问题;要充分尊重学生家长的感情,肯定家长热爱幼儿的正确性,使对方在心理上能接纳你的意见。同时,也要用恳切的语言指出溺爱对幼儿成长的危害,耐心热情地帮助和说服家长采取正确的方式来教育幼儿,启发家长实事求是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千万不要袒护自己的幼儿,因溺爱而隐瞒幼儿的过失。对于放任不管型的家长,教师要多报喜,少报忧,使学生家长认识到幼儿的发展前途,激发家长对幼儿的爱心与期望心理,改变对幼儿放任不管的态度,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对幼儿的教育活动。同时,还要委婉地向家长指出放任不管对幼儿的影响,使家长明白,幼儿生长在一个缺乏爱心的家庭中是很痛苦的,从而增强家长对幼儿的关心程度,加强家长与幼儿间的感情,为学生的良好发展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同“暴躁型”家长沟通要采用和风细雨式的沟通方式,使家长明白简单、粗暴的教育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要想解决问题,就要冷静下来,耐心配合老师,尽快帮助幼儿认识和改正缺点、错误。对于有教养的家长,尽可能将学生的表现如实向家长反映,主动请他们提出教育的措施,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充分肯定和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并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学生家长一起,同心协力,共同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有些家长对学生的家庭教育其实是很有一套的。像这样的家长就可以让他就自己的家教经验给其他家长做报告,通过这个家长来激发其他家长的家教兴趣的想法,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热问题,冷处理”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孩子犯错误时,班主任可能会情绪激动、言辞激烈;家长可能也会心有不平,跟老师发生争执。所以,事发之后,班主任不妨冷静一下,先把“热问题”放下来,让它适当“降降温”,不要急于和家长沟通解决。等孩子和自己的清绪都稳定下来,搞清楚事情的原委,再决定是否要和家长沟通解决。“热问题”经过“冷处理”后,再和家长沟通,就会顺畅很多。

四、善于倾听

任何教师,无论他具有多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修养,都不可能把复杂的教育工作做得十全十美、不出差错。而且随着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家长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他们的许多见解值得教师学习和借鉴。加之“旁观者清”,有时家长比教师更容易发现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放下“教育权威”的架子,经常向家长征求意见,虚心听取他们的批评和建议,以改进自己的工作。这样做,也会使家长觉得教师可亲可信,从而诚心诚意地支持和配合教师的工作,维护教师的威信。

五、换位思考再沟通

好多老师现在还很年轻,尚没有为人父母的角色体验,有的即便是已经做了母亲,在与家长沟通时,常常会遇到难以达成共识的局面,这就要求教师了解父母的角色,并从父母的角色去体会家长的心情和需求。孩子在集体活动中有时手或头碰破一点皮,家长接孩子时十分惊讶、十分心痛是肯定的,这时我们要了解幼儿父母的角色,要换位思考,体谅家长的爱子之心。而有的教师表现得若无其事的态度,认为家长大惊小怪,那么,一件小事立即会使家长觉得老师对自己孩子不够关心,对工作不够负责,进而影响家长与老师的关系,给家园沟通设置了障碍。如果老师从孩子父母的角色去心疼孩子,或是换个角度想想,如果受伤的孩子是自己的孩子,那就会很自然的理解家长的心情,处事态度也会大不相同。那么家园沟通就不会受阻。

六、及时反馈

沟通出现的很多问题是直接有误解或信息的不准确造成的。如果教师在沟通过程中经常了解反馈信息,则会减少这些问题的发生。教师可以问家长是否明白了他说的话,或者询问有关该信息的一系列问题,以核实信息是否按原有意图被接受。教师在与家长口头沟通时,可以观察他们的眼睛及其他非言语线索,了解他们是否在接受你的信息。

七、注意措辞, 化繁为简

不确切的语言可能会成为沟通中的障碍,因此教师应该注意措辞并组织信息,以使信息清楚明确表达,易于家长理解。教师不仅要简化语言,还要考虑到信息所指向的听众,以使所有的语言适合于听者。在访谈中,不少教师都认为与学生的爷爷奶奶沟通比较困难,他们不能理解自己的意思。这是因为学生的爷爷奶奶与教师在年龄、经验、文化背景、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而且双方语言表达方式也有不同,因此面对这样的听众,教师要尽可能简化语言,并适时改变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习惯,以对方能理解的方式表达意思,这样才能使双方的沟通障碍尽可能减少。

获取更多学前教育资料,可加微信:edmp0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