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的很多名稱、詞彙其實還有另一種含義,深入進去才能開悟見性

每天我們都在說佛性,眾生能夠了解到佛的心性嗎?我們若是不瞭解佛心,就無法覺悟佛之知見,所以我們就要輪迴六道,沒有休息。所以佛陀的慈悲,不斷向所有的眾生,不同的根機,用各種的方法要來啟發眾生的跟機,能夠使眾生的見解打開,所以還是不斷說“三乘法”,就是“四聖諦法”,或者是“十二因緣法”,但是佛陀的本懷,就是“菩薩法”,不只是覺悟,我們還要解決生死來去,到眾生的世界去廣度眾生。佛陀,他化現人間也四十多年了,在靈山會上,大家那麼地踴躍來聽法,到底有多少人能體會佛性呢?佛陀利用這個場合,所以文殊、彌勒對唱,文殊菩薩就來敘述,過去日月燈明佛他出現人間,同樣對當時的眾生,還是有初善、中善、後善。有種種的方法,就是要使令眾生,未種善根者令種,已種善根者令成熟,已成熟者希望人人能夠解脫,所說的解脫,那就是開啟心門,沒有自私己利的煩惱,這叫做開啟心門。

佛學的很多名稱、詞彙其實還有另一種含義,深入進去才能開悟見性

過去的日月燈明佛是這樣,還有不只是一尊而已。大家會認為一尊佛,就已經那麼長,那麼久的時間,還有第二尊、第三尊,不只還有二萬佛,所以“萬”就是表示“圓具”,充足圓滿,所以前後二萬佛的意義,我們應該要了解。其實“聖人無名,因德以彰”,這是一個比喻,眾生若能夠了解佛陀的心,我們才能體會佛的知見,我們若能覺悟佛的知見,我們身體力行,才不必再於六道輪迴,沒有休息。佛菩薩就是這麼親密、合心,你既然問我我就跟你說,說了之後,對機者是彌勒,所以我就要再叫,彌勒,你要知道: 叫彌勒是一個對機,那就是要提醒大家,再注意聽,這是一種智慧,怕大家聽久了,是不是鬆懈掉了?那個好奇,一直想,為什麼佛陀在放光,有疑問,又再求法的心又冷下去,所以他才重新叫彌勒菩薩,

佛學的很多名稱、詞彙其實還有另一種含義,深入進去才能開悟見性

也就是叫大家要提高精神,好好聽、聽好,那尊日月燈明佛之後,還有二、三佛還有萬佛,二萬佛都是同一個名,為什麼呢?十號具足,這麼多這麼多佛,這就是跟大家說,每一尊佛,二萬多位佛在人間,一定要十號具足,如來、應供、正遍知,這大家都會背,這就是佛陀的德,他已經有這個德,所以就有這個號。這個號是佛佛道同,每一尊佛都同樣要成就十號,這十德圓滿。過去、現在、未來,一定這個德行是固定的,一定要有這樣的具足,這樣才堪得稱名為佛,這樣才堪得稱名為大覺者。所以他必定要十號具足,同樣所說的法,就是初善、中善、後善,同樣,其最後佛,未出家時,這二萬日月燈明佛,最後那尊佛,還未出家之前,也是有八王子,這是約法,用這個法來比喻,這個大家要聽得很清楚。來“八子”就是表示“八識”,“佛”是表示“心王”,這是一個比喻,

佛學的很多名稱、詞彙其實還有另一種含義,深入進去才能開悟見性

用很多的方法來比,“萬喻心王變八識”,“八子皆名意者”,他的名字都有一個“意”。這八子有八個名字,八個人名字,都有一個“意”字的意思。這裡所說的“八子”,表示“八識”,我們過去有解釋過了,前五識,五根緣外面的五塵境,會合回來就是意識,去納受名面的五塵,是因為五根,眼、耳、鼻、舌、身,這五根緣外面的五塵那個境界,全部納回來是意識,這個“意”來分別外面的境界,這都常常在說過。所以除了六識,還有七、八識,我們凡夫,就是停滯在八識裡面,最後第八識就是“業識”,既然佛,佛就是比喻“心王”,從“心王”,產生出了“八子”。八識的後面,還有一個第九識,我們與佛同等的本性。事論,前面是用這個法來隱含,這個法裡面它的事相,就是父親生子有八個,這叫做事相。所以叫做用事來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