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告」關於抓實“三農”領域重點工作 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施意見

婁發〔2020〕1號

中共婁底市委

婁底市人民政府

關於抓實“三農”領域重點工作

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施意見

(2020年4月8日)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和完成“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做好“三農”工作意義重大、任務艱鉅。全市上下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和中央、省委相關文件精神,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堅定不移補齊農業農村短板,確保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全市農村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特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一)全面完成脫貧任務。以“確保17721名未脫貧人口在6月30日前具備脫貧基本條件,確保不新發生返貧、致貧人口,確保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比上年只增不減”為目標,對未脫貧人口採取分類施策措施,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突出問題,拓寬產業就業增收渠道,強化綜合幫扶措施,確保剩餘未脫貧人口如期脫貧、已脫貧人口收入穩定提高。對鞏固脫貧成果任務較重、脫貧難度較大的縣、鄉、村和規模較大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進行掛牌督戰。創新抓黨建促脫貧機制,深入推進抓黨建促脫貧攻堅。(責任單位:市扶貧辦、市委組織部、市發展改革委、市農業農村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衛生健康委、市醫保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教育局、市水利局)

(二)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一是紮實開展對已脫貧人口進行全面排查工作,認真查找政策落實漏項和工作落實弱項,一項一項整改清零,一戶一戶對賬銷號,確保“三落實”“三精準”“三保障”突出問題在6月30日前實現清零;二是加強對“脫貧監測戶”“邊緣戶”的動態監測,防止返貧和致貧;三是進一步細化落實產業、就業、消費扶貧,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創新扶貧扶志扶智工作機制,常態化開展“感恩奮進”主題教育和“五治”行動。建設貧困地區農產品產銷綜合服務平臺,深化提升消費扶貧成效。(責任單位:市扶貧辦、市農業農村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發展改革委、國家統計局婁底調查隊)

(三)抓好驗收和宣傳工作。嚴把考核驗收退出關,堅持標準、確保質量,確保脫貧成果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創新宣傳工作機制,總結提煉脫貧攻堅成效和經驗,展現脫貧攻堅婁底實踐的好做法、好典型、好經驗。(責任單位:市扶貧辦、市委宣傳部)

(四)持續保持政策總體穩定。強化脫貧攻堅責任,貧困縣黨委、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脫貧攻堅上。在保持現有幫扶政策總體穩定的基礎上,加大資金投入和整合力度,統籌資源聚焦掛牌對象和其他重點地區。穩定扶貧工作隊伍,強化基層幫扶力量,發揮貧困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作用,保持幫扶工作連續性。圍繞嚴查扶貧工作不實、作風飄浮,嚴查考核驗收中的數字脫貧、虛假脫貧,嚴查基層“微腐敗”,嚴查“四不摘”政策落實不力,深入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研究探索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依靠鄉村振興戰略提升脫貧成效的穩定性和持久性。(責任單位:市紀委市監委、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農業農村局、市扶貧辦)

二、加快補齊“三農”領域突出短板

(一)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抓好“四好農村路”、城鄉客運一體化示範縣創建工作,推動農村通組道路全覆蓋,新改建農村公路321公里,確保25戶及100人以上的自然村“組組通”。推動農村飲水安全全覆蓋,完成鞏固和新增農村自來水人口7.89萬人,全面解決農村飲水安全突出問題。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推動落實農村供水工程管理辦法、管理機構、運行維護經費,全面加強農村飲用水源保護,提升水質檢測、監測能力。全面完成農村電網改造升級任務。積極推進農村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三網融合”,基本實現行政村光纖網絡和第四代移動通信網絡普遍覆蓋,不斷提高農村信息化水平。(責任單位:市交通運輸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利局、市衛生健康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國網婁底供電公司)

(二)補齊農業發展設施短板。全面完成高標準農田規劃建設任務15.8萬畝。全力推進引資濟漣前期工作,完成中小河流及主要支流治理40公里,完成雙江灌區等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完成病險水庫除險加固5座,全面完成山塘清淤三年行動任務,進一步提高防汛抗旱能力。大力支持雙峰農機特色小鎮建設,支持農機企業聯合發展,積極進行技術更新,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推廣5萬畝水稻集中育秧、50萬畝機插機拋和50萬畝油菜機械化高密度直播,推進果茶菜田土宜機化改造5萬畝,推廣節水施肥一體化技術2萬畝,確保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52%。打造湘中農產品冷鏈物流樞紐,力爭打造市級生豬(果蔬)冷鏈物流中心,建設1個農產品冷鏈物流基地縣,積極扶持農業新型經營主體、供銷合作社、郵政快遞企業建設產地分揀包裝、冷藏保鮮、倉儲物流、初加工等設施,新建一批種苗繁育場、育苗工廠、孵化工廠。著力實施“農商互聯項目”。(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水利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糧食局)

(三)補齊人居環境短板。推動農村危房改造全覆蓋,全面完成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農村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和貧困殘疾人家庭的住房安全問題。推進農村“空心房”整治。強化鄉村規劃引領,力爭實現規劃管理全覆蓋。分類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改(新)建農村衛生廁所25729戶,確保一類地區(婁底經開區)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90%以上,二類地區(婁星區、冷水江市)達到85%,三類地區(漣源市、雙峰縣、新化縣)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逐步提高。繼續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確保全市實行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行政村達到98%。深入推進低值和有毒有害垃圾回收治理,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就地減量達到56%,低值可回收垃圾利用率佔生活垃圾產生量的15%,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0%,有害垃圾回收及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開展農村水系綜合整治試點,加快建制鎮、村汙水處理設施建設,深入開展農村汙(臭)水溝和黑臭水體整治。持續開展以“三清一改”為主要內容的村莊清潔行動,深入實施“千村美麗、萬村整治”工程,創建15個市級美麗鄉村示範村,打造4個省級精品村,推進婁星區、冷水江市鐸山鎮全域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實施“美麗家園”建設行動。全面整治農村生態環境的突出問題,整市推進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推進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化肥農藥減量行動、強化農業生產廢棄物回收利用,全面完成資江流域退捕禁捕。加強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整建辦、市生態環境局、市供銷合作聯社、市林業局、市民政局)

(四)補齊公共服務短板。進一步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確保農村義務教育全覆蓋,強化鄉鎮寄宿制學校和鄉村小規模學校建設,繼續做好鄉村義務教育控輟保學專項行動,大力增加農村學前教育學位保供給,完善農村中小學防雷裝置。繼續推進“健康鄉村”建設,加快完善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實施全科醫生(助理全科)駐村全覆蓋行動計劃,提升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服務能力,加強標準化村衛生室建設,強化基層疾病預防控制隊伍和能力建設。辦好以“慶豐收、迎小康”為主題的中國農民豐收節婁底系列活動。加快現代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著力加強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鄉鎮綜合文化站治理、旅遊廁所建設,深入推進公共文化資源重點向鄉村傾斜,擴大鄉村文化惠民工程覆蓋面。繼續加強鄉村文藝宣傳隊建設,大力開展巡演。推動農村社會保障全覆蓋,提高農村低保、特困人員供養、臨時救助水平,完善農村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加強農村社會優撫工作,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以及特殊群體關愛服務體系。(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市氣象局、市衛生健康委、市農業農村局、市文化旅遊廣電體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醫保局、市民政局、市退役軍人局、團市委、市婦聯)

(五)補齊農民增收短板。強化政策激勵,多措並舉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加。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著力抓好復工復產,確保將疫情對農業生產的損失降到最低,有效提高農村居民家庭經營性收入。促進農民工就近就地創業就業,鼓勵地方設立鄉村保潔員、水管員、護路員、生態護林員等公益性崗位,提高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啟動實施“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提高農村集體勞動產業的能力。用好用活增減掛鉤、佔補平衡等政策,確保農戶分享改革成果和相關收益,提高轉移性收入。全面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任務,全面建立農村集體合作經濟組織。推進強農富農惠農政策落實,落實各項各類補貼補償政策,確保我市農民收入增幅繼續保持全省前列。強化農民增收考核,完善考核評價機制。(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財政局、市發展改革委、國家統計局婁底調查隊、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扶貧辦、市水利局、市林業局)

三、大力發展鄉村產業

(一)切實抓好糧食生產。在確保糧食種植面積370萬畝,產量158萬噸左右的基礎上,大力調優結構,全面提升糧食品質和生產效益。落實早稻專業化集中育秧12萬畝,發展15萬畝專用早稻和65萬畝高檔優質稻。開展早加晚優、生態種養、水旱輪作等綠色高質高效模式,積極發展特色旱雜糧生產,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推進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大力發展蔬菜產業。確保全年種植蔬菜86萬畝,產量160萬噸,產值50億元以上,新增500畝蔬菜大棚。積極對接粵港澳大灣區“菜藍子”工程,著力抓好市場對接。(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糧食局)

(二)加快恢復生豬生產,推進畜牧業轉型升級。全面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強化縣級抓落實責任,將生豬穩產保供納入績效考核和真抓實幹督查激勵範疇,落實財政、金融、保險、用地、環保等各項政策措施,確保全市年出欄生豬310萬頭以上,重點推進集中規模養殖,確保標準化規模養殖水平達到70%以上。力爭引進養殖、加工龍頭企業2—3家,新增生豬產能50萬頭。大力發展草食動物和家禽生產,支持湘中黑牛擴大規模,提高推廣帶動能力,力爭打造成為省級草食動物優勢產業區。合理發展大水面生態漁業,創建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2個。繼續抓好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實施非洲豬瘟淨化工程,建設10個生物安全防護標準化示範場,落實非洲豬瘟等重大疫病關鍵性防控措施,織密織牢防控網,統籌抓好禽流感、口蹄疫、狂犬病、布病等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分批次建設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場。(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市場監管局)

(三)加快建設精細特色農業基地。制定好特色農業發展規劃和行動方案,突出抓好柑桔、茶葉、肉牛、油茶、蔬菜等全市性支柱產業發展,每個支柱產業明確1—2個支柱企業。推動“一縣一特”形成“一特一片”,按照“生產規模化、要素現代化、運營市場化、園區專業化、發展集群化”的思路,打造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農村創業園。集中精力創建4個以上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園省級示範園、14個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園市級示範園,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範縣建設,創建2個國家、省級農業產業強鎮,建設5個市級農業產業強鎮,5個市級農業特色小鎮;爭創1個省級農業強縣。大力培育優勢特色產業主體,培育發展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一批省級示範家庭農場,創建農民合作社省級示範社3家、全省百強農民合作社聯合社3家、全省旗艦農民合作社1家。著力抓好特色農業基地建設,加快形成“中心鎮+特色小鎮+特色農業基地”的農業產業發展格局。(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林業局、市科技局、市農業農村局)

(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積極開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基地建設,做大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每個產業選擇1-3家成長性好、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實行“一對一”幫扶,重點扶持5家全產業鏈標杆型龍頭企業。鼓勵龍頭企業採用資產收購、股權收購和投資控股等方式實施兼併重組,積極推動組建集團公司。支持龍頭企業牽頭,與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廣大農戶分工協作,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培育2家全產業鏈5億元以上的產業化示範聯合體。支持農民合作社興辦公司,全年新增200家農業公司。著力推進“扶貧車間”向鄉村企業轉型。(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農業農村局、市扶貧辦、市商務糧食局)

(五)加強農業品牌建設。全力打造市級湘中黑牛公共品牌,新增公共品牌5個以上。全面推行綠色生產、標準化生產,加大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新增綠色食品、有機產品、地理標誌農產品50個以上。加快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全面試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大力推行農產品“身份證”管理,對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品牌、區域公用品牌、“一縣一特”品牌、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地理標誌農產品全面實行一品一碼“身份證”賦碼標識。(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糧食局、市林業局)

(六)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豐富招商引資方式。用足用好用活關於農業用地的政策措施,積極引進城市資本、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投資“三農”,打造投資“窪地”。結合“十四五”規劃,立足資源稟賦、圍繞政策方向、對接扶持重點、依託產業基礎,圍繞建鏈、補鏈、強鏈、延鏈,謀劃、包裝、引進一批大項目。做好“招大引強”工作,積極對接500強、央企和集團聯盟,大力引進規模農業企業。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主動對接北上廣深,積極參加開展各種展示展銷活動,推出婁底農產品,大力開展招商活動,加快技術、人才、科技項目引進工作。(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糧食局)

四、提升鄉村治理水平

(一)加強基層組織建設。認真落實《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推動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集中清理和規範村級服務中心掛牌情況,認真落實“三項清單”,充分發揮村級服務中心作用,實現所有村(社區)均能提供“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全面落實村黨組織書記縣級黨委備案管理制度,健全村(社區)幹部“凡進必審”“縣級聯審”機制,新調整、撤換的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原則實行“一肩挑”,年內80%以上的村(社區)實現“一肩挑”。健全激勵村幹部幹事創業機制,選優配強鄉鎮領導班子特別是鄉鎮黨委書記,在鄉村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講活動。學習“黨建引領、互助五興”農村基層治理模式,繼續推廣油溪橋村鄉村振興模式,在全市打造100個“油溪橋式”美麗鄉村。(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市農業農村局、市民政局、市行政審批服務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二)推進社會治理創新。承接新冠肺炎防控網格化管理機制,著力推進農村地區網格化管理,實現每個行政村配備1名專兼職網格信息員,每個網格配備1名兼職網格員,充分發揮網格化管理在農村地區社會治理、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等方面的治理能力和應急反應能力。抓好平安鄉村建設,縱深推進農村地區“查防保”群防群治,強化“一村一治安隊”建設、綜治中心建設,推動網格化與綜治中心融合發展。建立村治保會,探索治保會主任與農村輔警相互兼任機制。縱深推進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確保農村涉黑涉惡問題得到根本遏制。健全完善平安建設領導責任制,縣鄉村三級都要建立平安建設領導小組,鄉鎮(街道)配齊配強政法委員。(責任單位: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市農業農村局)

(三)抓好鄉風文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三管齊下,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培育健康、向上、向善的鄉風和敬老孝親的家風。推進誠信建設,強化農民的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集體意識、主人翁意識。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發揮先進典型示範引領作用。繼續加大村規民約和居民公約的修訂制訂實施力度,加大移風易俗工作力度,積極開展“優秀村規民約”徵集遴選、宣傳、推廣。(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民政局)

五、強化要素保障支持

(一)強化組織領導。認真貫徹《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強化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落實縣委書記主要精力抓“三農”工作要求,加強黨委農村工作機構建設,建強工作隊伍。各縣市區要出臺具體的實施方案,切實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和“四個優先”落到實處。(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市委農辦)

(二)強化資金投入。加大財政投入,建立健全市縣財政“三農”支出的穩定增長機制。市縣一般預算支農支出的增幅不能低於財政公共預算收入的增幅,確保財政“三農”投入穩步增長。縣級政府要在一般債券的項目申報中安排一定規模支持符合條件的鄉村振興項目。要嚴格執行中央、省關於進一步提高土地出讓收入投入農業農村的比例政策,土地增減掛鉤結餘指標出讓收益主要用於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充分發揮金融資本作用,促進金融機構開發涉農新產品和服務,鼓勵商業銀行發行“三農”、小微企業專項金融債券。(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政府金融辦、中國人民銀行婁底市中心支行)

(三)強化人才科技支撐。實施鄉村人才振興行動計劃,定向培養師範生1100名、醫學生21名、農技特崗人員30名、水利特崗人員30名,繼續辦好村幹部定向培養班。大力支持返鄉農民工、高校畢業生、退役士兵等創辦領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認定一批新型職業農民、鄉村工匠、農業經理人。支持各高等院校、職業技術學校利用教育資源,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村從業人員培訓和繼續教育力度,加大農村留守婦女的培訓就業力度,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7萬人。加強科技支撐,加強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進一步發展壯大科技特派員隊伍。充分發揮科研院所、科技人員、科技服務團隊等作用。(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衛生健康委、市農業農村局、市水利局、市委組織部、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科技局)

(四)強化改革創新。全面做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掃尾工作,完成全市數據庫建設,推進承包地信息管理系統互聯互通,著力提升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能力與水平,推動承包經營權規範流轉,充分發揮確權登記頒證改革成果,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集體經濟組織,全面完成登記賦碼、證書頒發、立卷歸檔、數據錄入、成果運用等工作,建立健全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和交易制度體系。建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專項資金,引導集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改革。嚴格農村宅基地管理,加強對鄉鎮審批宅基地的監管,防止土地佔用失控。以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為重點,進一步深化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著力破解發展用地難題,認真落實關於耕地管理、農業設施用地管理、農業產業建設用地管理的有關規定,千方百計破除農業用地瓶頸,縣鄉新編國土空間規劃安排的建設用地指標不得少於10%,用於發展鄉村產業項目。統籌抓好供銷合作社、國有林區林場、集體林權制度、農業水價、農業綜合行政執法等重大改革任務的落實落地。(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供銷合作聯社、市林業局、市水利局)

(五)強化督查考核。切實加強對“三農”政策落實落地情況的督促檢查力度,確保財政、金融、用地等惠農政策措施切實落實到位。繼續將鄉村振興納入對縣市區黨委、政府績效考核和相關市直部門的績效考核內容。推行鄉村振興縣市委書記向市委、市政府述職制度。繼續實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對工作完成出色的縣市區、市直單位,給予一定的獎補,對措施不力、搞形式主義、勞民傷財無效實施的地方和單位予以批評問責。(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市紀委市監委、市委農辦、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