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崗位上的志願者都是城市英雄

在這場疫情防控人民戰爭中,英雄的城市,盡顯人民的英雄本色。在這場可歌可泣的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武漢數萬名來自各方面、各種身份的志願者挺身而出,不怕苦累,為了戰勝疫情無私奉獻。哪裡有需要,他們就出現在哪裡。志願者們在社區、在醫院內外、在搶運物資的道路上等戰疫的各個戰位奔忙,為這個城市和市民群眾提供各種服務,送上溫暖,傾情關懷,堪稱“凡人英雄”。今天,長江日報推出特別報道,記述這些戰疫志願者代表的事蹟。

平凡崗位上的志願者都是城市英雄

徐婉茹:那是一場難忘的戰鬥,勞累著,快樂著!

能扛70斤蘿蔔的“分揀員”

4月8日,拿到“青年志願服務證書”的徐婉茹,用兩杯奶茶來給自己一個多月的蔬菜分揀志願工作劃上句號。

“卸下一袋袋和自己體重差不多的蘿蔔、土豆,滿場送貨,在那個緊張、忙碌的場景裡,格外讓人振奮……”徐婉茹說,“那是一場難忘的戰鬥,勞累著,快樂著!”

一米六的女孩扛起70多斤一袋的蘿蔔

3月3日下午2時,中商超市中南路蔬菜分揀點,堆起的“蘿蔔山”“大白菜山”背後,戴著小紅帽的志願者在雨棚下和超市員工一起分揀蔬菜。場上,吸引記者目光的是一位身高一米六左右,十分清瘦的女孩子,她先到貨車旁接貨,扛起70多斤一袋的蘿蔔,腳步穩穩地卸到載著四五百斤蘿蔔的小拖車上,邊推邊滿場喊:“剛才是哪個組要的蘿蔔?”

分完貨,她又加入分揀小組,坐到小板凳上,接過裝著五六根胡蘿蔔的袋子,放進兩個土豆,迅速遞給第三個人。待裝完四種品種,最後打包,集中碼放。“我要分揀快一點,宅家的老人、孩子就都能吃上菜!”

她叫徐婉茹,26歲,武漢姑娘,也是志願者們的組長。

“2月26日,我第一個來,加入到超市分揀蔬菜中心。剛開始,大家不熟悉流程,七八十斤的蔬菜包差點砸到腳。好多人在家基本不做家務,就像我。”她眯眼一笑,“後來都練出來了。我有一天扛了十幾袋蘿蔔。”而她的體重也就80來斤。

徐婉茹將40多個志願者分成六七組,剛開始一起上,結果大家都累癱了,第二天戰鬥力大減,“於是大家分成兩班,輪流上崗”。

一個禮拜後,一個小組一天可分揀、打包1000多份的十元蔬菜包。“現在,這個分揀點一天的量可達13000份,志願者好多不願意休息,四五個小組一起上,扛起了近四成的分揀量。”徐婉茹說。

“接到電話那天晚上,我激動得睡不著”

2月25日,市青年志願者協會致電問我願不願意來超市分揀蔬菜,我說,願意!徐婉茹說,“接到電話的那天晚上,我激動得睡不著,心裡像有一團火。”

武漢暫時關閉出城通道那天,徐婉茹已定好了飛往俄羅斯的機票,準備去摩爾曼斯克看極光,“這是我已計劃三年的夢想。留在武漢後,每天在家看著疫情吃緊,我好著急,想做點什麼。”

“第一天干活回到家,我感覺整個胳膊、腿、腰都不是自己的了。”她笑著說,“我在家裡,就是個‘寶寶’,等我媽喊我吃飯,家務從不沾邊。”這次報名志願者,爸媽心裡擔心,但沒說出來,只讓徐婉茹防護好。

幹活間隙,她取下手套給記者看,綠色貓眼的美甲斷了,變得斑斑駁駁。“我很愛美的。”但她認為這都不算什麼,指甲斷了還可以長,出去旅行的夢想還可以延後實現,但“吃菜,大家等不了”。

她們心裡有一團火

徐婉茹是個瘦瘦精精的武漢姑娘伢,愛美、愛笑。她在一家保險公司當主管,復工後,將當志願者的日子視作人生中的“重要歷練”。

在武漢經受疫情考驗時,她在人群裡,和志願者們一起,奮力地幹著重活、累活,彷彿整個人都在發光。

就像她說的,“心裡有一團火”。蔬菜分揀的志願者們用胸中的團團火焰燃燒著自己,溫暖著疫情下的武漢人。志願者們告訴我,“沒那麼高大上,我幫的其實就是我身邊的人,我的奶奶、爺爺都在家,我快一點,許許多多的爺爺奶奶、困難群體就能快點吃上特價菜,更安心。我一個人的風險,代替了他們的風險。我覺得值得。”

從3月3日起,全市加大“特價蔬菜包”投放量和網點數量,每天投放20萬份,重點保障中低收入群體。這群志願者們,扛起了蔬菜包的重量,扛起了民生保供的重量,是戰疫場上的勇士。(長江日報)

平凡崗位上的志願者都是城市英雄

張淑芳: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守護武漢,我們也要守護好他們的家人。

65戶醫護人員家庭的“守護者”

從1月26日到3月26日,洪山區名都花園社區志願者張淑芳,為居民整整服務了60天。4月14日,身為高級工程師與一級建造師的她,正往返於洪山區白沙洲片區、和平片區的道路施工現場,投身到緊張的建設工程裡。

疫情期間,張淑芳貼身服務的對象有65戶醫護人員家庭,家中老人孩子留守,有的一日三餐成了難題。這時,張淑芳等50多名志願者主動“補位”站了出來,天天敲門服務。“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守護武漢,我們也要守護好他們的家人。”

第一個到社區報到 “作為武漢人,更不應該認慫”

1977年出生的張淑芳,是土生土長的武漢人。大年初三,張淑芳便來到社區報到,成為名都花園第一名志願者。戴著口罩在社區做志願者的第一天,張淑芳就差點“悶暈”。

張淑芳對家人說,“全國人民都來幫我們,作為武漢人,更不應該認慫”。從上門排查“四類”人員到封控樓棟的管理,從物資配送到關愛特殊群體,張淑芳都衝在前頭。

社區排查的時候,張淑芳等志願者發現,社區有不少居民在醫院工作。他們與社區群幹一道,圈定出52戶醫護人員家庭,天天敲門“對口”照料。

特供個性化需求 “父母在一線,孩子老人要照顧好”

名都花園社區書記塗傳簡介紹,醫護家庭雙職工多,他們奮戰在一線,最放心不下的便是老人和孩子。這52戶醫護家庭,分處名都花園、瀚城兩個小區,相隔兩站路。志願者負責人丁元珍介紹,安排張淑芳等6人成立醫護志願服務專班,並建立了兩個微信群,線上線下共同為醫護家庭保障生活。

4月14日,張淑芳回憶,在當時,社區志願者們建立社區網絡微店,與商超聯動。每次“團菜”時,張淑芳都再三叮囑,“下單時請備註醫務人員,志願者將送貨上門”。

讓張淑芳感到意外的是,52戶重點醫護家庭幾乎不怎麼麻煩志願者。她說,近一個月來,雖然不時在微信群裡“吆喝”,卻平均每天只收到兩三個求助電話。

漸漸地,名都花園社區志願者工作為人熟知,更多的醫護家庭也主動加入進來。丁元珍介紹,在52戶重點家庭外,還有一些醫護人員發來求助信息,志願者也一視同仁。如今,2個微信服務群已有65戶醫護家庭。

投桃報李,傳遞愛心的“張淑芳們”,也收到來自居民的愛心。無意間看到張淑芳的晚飯是白米飯配南瓜,社區居民“lily巖媽”心疼得不得了:“看到你衝在前面,我好感動。我給你買了一箱蘋果,家裡也滷好了一隻雞,這是我們居民的一點心意,你一定不能推辭!”

居民們的舉動,張淑芳也十分動情,“我們付出不多,收穫卻不少”,並定下約定,“既是萍水相逢,也是生死之交,等疫情結束之後再相慶”。

好樣的志願者應急補位

張淑芳和她的小夥伴們,無疑填補了志願服務對象的一大空白——

原來,那些衝上一線的醫護人員,家庭只留下了老人和孩子。孩子尚小,老人不懂網絡,日常生活變成了“老大難”。這時,志願者們就應急“補位”了。

疫情來勢洶洶,困難群體也隨之湧現。他們不侷限於獨居老人、低保戶等常規人群,而像醫護家庭一樣,有著極強的動態性。

因交通阻隔,子女與父母分居兩地,甚至隔江相望,本可以得到子女照料的老人,便成了“戰時獨居”;治癒返家隔離的新冠肺炎病人,不僅有生活物資的普遍訴求,還有處理生活垃圾的個性化要求……

我們的志願服務,便是像“張淑芳們”那樣,及時發現剛剛出現的困難群體,瞭解其個性化需求,最終掃清服務“死角”。(長江日報)

平凡崗位上的志願者都是城市英雄

黃富強:我特別願意幫大家去買藥,一盒一盒的藥,就是希望。

200多位爺爺奶奶的“買藥人”

33歲的黃富強是一家企業的項目經理,也是一名黨員。54天前,黃富強主動戰疫,成為江岸區永清街道瀋陽社區的“買藥人”,他為200多位居民買回各類藥品。一週前雖已返崗復工,但黃富強把這份志願工作當作了一份使命。“只要有需要,我隨時可以回來幫忙。”在他看來,“把一盒盒藥送上門,就是把一個個希望送到居民手中”。

搬走了十多年難忘老鄰居 社區人手不夠他挺身而出

黃富強從小在江岸區永清街道瀋陽社區長大,畢業後搬去了漢陽區居住。雖然搬走了十多年,但他一直關注著瀋陽社區的情況。2月20日,黃富強在瀋陽社區黨員群裡看到招募志願者的信息,“社區是老小區,好多都是爺爺奶奶,肯定更需要人幫忙”。

年前妻子提前回了老家,他和58歲的母親、7歲的孩子在武漢。黃富強本來擔心母親不同意他報名,沒想到老人知道後說:“現在正需要人,你放心去。”

瀋陽社區是一個老舊社區,轄區殘疾人145個,80歲以上的老年人就有240個,居民購藥需求量大。黃富強到社區報到後,挑起了幫社區居民買藥、送藥的重任。

一次,黃富強在小區遇到了一個80歲左右的奶奶,想出門買藥。黃富強見狀忙詢問,瞭解老人要買什麼藥後,他騎著自行車趕去藥店。20多分鐘後,收到藥的老人激動得謝個不停。“之後我就特別願意幫大家去買藥,一盒一盒的藥,就是希望。”黃富強說。

花9個小時做好需求統計 只為買藥過程更順暢

黃富強記得,第一次為13名重症病人買藥,因流程不熟,從排隊掛號到取藥、整理,他花了12個小時。每一類藥都有不同的廠家、品牌、規格、劑量、型號,到買藥時他才發現有些居民指定的藥沒有,是否能替換得邊買邊電話問。

再去買藥時,黃富強會提前統計,打電話給居民一個個核對。他問得很細,除了品牌、劑量等這些基本信息,他還要詢問如果沒有同一品牌的藥品,可否換成其他品牌的藥品?用醫保卡還是現金?醫保卡餘額足夠,要不要提前墊付……這些信息溝通好了,後面買藥就順暢了。

重症藥購買需求量大時,黃富強一次為60多個重症病人做購藥需求統計,詢問藥品各類信息就花了9個小時,但買藥就非常順暢了,能又快又準地給居民送上需要的藥。除了重症患者用藥,社區居民普通的藥品也由黃富強代買。

隨著疫情形勢好轉,黃富強買藥越來越順暢,有時候出門一個小時就能把居民的藥買完。閒不下來的他,總會主動去社區找事做。分發愛心菜、搬運物資……各個場合總能看到他的身影。

奔波中的這份善良是救命良藥

不需要深思熟慮就挺身而出,疫情期間,這個城市絕大多數買藥人和黃富強一樣,只因一顆想要幫助他人的心,成為了一名志願者。這分樸實,這分善良,才是危難時期救命的良藥。

買藥是個瑣碎的活兒。買藥前,一個病人就需要打一次電話核對。一天60個病人,就需要打60個電話。買藥後,再電話通知,又是60個電話。一個一個電話,就是一份堅持和一份初心。

一家藥店買不到藥,再換一家藥店買,最後總能買到的。跑得多了,黃富強心態更好,更有信心了。有時聽說有的老人買重症藥的錢不夠,他就自己貼錢。他說,這些都是救命的藥,不能停。

疫情當前,在無數個社區,還活躍著許多個黃富強,他們就是給居民送去希望的人。正是他們不辭辛苦地奔波,才換來了更多人“宅”在家的安心。(長江日報)

平凡崗位上的志願者都是城市英雄

萬娟:我從小生長在戶部巷,習慣了這裡的熱鬧。

1000多戶街坊信任的物資“團長”

4月8日,577份團購蔬菜大米和雞肉套餐到達戶部巷社區居民手中後,“80後”居民志願者萬娟的“客服團”解散,她也正式卸任團購“團長”。

此前的兩個月,萬娟主動請纓,成為社區24小時人工“客服團”團長,為1000多戶居民團購蔬菜糧油,多方聯繫供應商讓居民能買到實惠的漢味菜品。她幾乎24小時在線,讓團購群成為了戰時“微鄰里”,社區大小事都能在這裡得到迴音。

志願者劃片區為街坊們團購

2月13日,萬娟在社區群聊中準備團購,“那時候大家都是手動接龍,很多居民中途修改信息,改的人一多,接龍就全亂套了,加上社區事情多,工作人員經常線下忙完一天,大半夜又線上忙活”。戶部巷社區有居民3120戶共8260人,團購是滿足大家生活的必需環節,對接工作量巨大,社區群幹總共加起來只有12人。

“讓我來做這些整理工作吧。”萬娟主動請纓。此後數日,參加團購的居民從剛開始的100人飆升到800多人,群聊爆滿,萬娟又建起第二個群,“客服”仍只有她一個人。她的工作內容也從單純的統計,發展到收款、確定團購物資、聯繫靠譜的供貨商“一條龍”服務。

2月18日,萬娟把街坊們按片區分成3個團購群方便大家團購和取菜,街坊們爭當“客服”。最後確定了4個新成員。為了方便和社區負責採購的工作人員對接,“客服團”後來乾脆入駐社區黨群服務中心。

“我們不僅能買到生活必需物資,還能時不時嚐到包子、豆絲、熱乾麵這些‘稀缺美味’”,不少居民點贊,這要多虧了“團長”。隨著團購人數的增加,萬娟的手機裡存了二三十個團購群,還有一些其他供貨商的微信。她除了聯繫中百、武商等大型商超外,還會聯繫一些反響較好的生鮮配送超市。滿足居民口味需求,原本就紮根在戶部巷的一些漢味美食商家,也成了她頻繁聯繫的對象。

漏水、維修、理髮,件件事有迴音

“緊急情況!廣福坊46號附近的水管爆裂,水已經漫到路邊了,能不能聯繫檢修?”3月5日上午9時,有居民在團購群裡發出一個視頻,萬娟立馬聯繫社區應急組,同時打電話確認地址。10時,水務集團的工作人員就趕到了現場。從反饋問題到解決問題,只花了1個多小時。

萬娟說:“我們的電話全部都公佈在群裡,24小時不關機。遇到居民問問題,我們一般都是秒回。特殊時期,大家的情緒不同往常,不能拖延。”

團購群不只是單純的團購,還成為了“戰時微鄰里”,疏通管道、家電維修、理髮、應急事務等等都能在這裡解決。萬娟說:“我從小生長在戶部巷,習慣了這裡的熱鬧,我只是想和社區一起努力,讓戶部巷早日恢復往常情景。”

“團購”團出一片暖心

採訪時,萬娟告訴記者,疫情期間,她每天早晨五六點鐘睜開眼睛就拿起手機查找是否有頭天晚上看漏的信息,白天也是不停歇地在幾個團購群之間切換,回答居民的各種問題,得空了還要聯繫、對比、確定供貨商,往往到了晚上12點看到群裡都安靜了才敢放心睡著,一天下來通常她和家裡人一兩句話都說不上。她是土生土長的戶部巷人,她說她從來沒有像現在這般急切地想要看到戶部巷的熱鬧場面。

線上“客服團”意味著這是幕後工作,萬娟本可以一直宅在家裡完成所有的工作,但是為了方便和社區工作人員對接,人手緊張時還可以搭把手,她和同伴們曾嘗試和社區群幹一起現場辦公。記者採訪時,萬娟透露,很多許久沒有聯繫的小學同學、叔叔阿姨知道了她的志願工作,都伸出援手,提供各種幫助。萬娟感慨,“街坊鄰居的放心、安心、開心,讓我感到非常自豪,我想這也是我為兩個孩子樹立的榜樣”。(長江日報)

平凡崗位上的志願者都是城市英雄

王昌:一放出運輸任務單,私家車志願者就一搶而光。

運送物資2萬公里的“城市擺渡人”

1月23日,武漢暫時關閉出城通道,市內公交、地鐵、輪渡全部暫停運營。一群民間志願者司機挺身而出,穿梭於醫院之間,充當起城市“擺渡人”。37歲的王昌就是其中之一,70多天路上奔忙,橫跨武漢三鎮,行程近2萬公里。

等了大半夜,搶到第一單

王昌是自由職業者,家住江夏。看著在醫院做清潔的母親仍堅持上班,在中建三局工作的父親為支援火神山醫院的集裝箱任務跑上跑下,王昌坐不住了,“我爸媽都在堅持工作,我也總得做點什麼吧”。

從朋友那裡,王昌瞭解到公交系統停擺後,很多醫護人員不得不騎自行車或步行幾個小時去上班,對私家車志願者有迫切需求。經朋友引薦,王昌加入了一個私家車志願者車隊微信群,群裡志願者爭先恐後“搶單”,“我從大年初一晚上7點就一直守著群消息,一放出運輸任務單,私家車志願者就一搶而光。我等到大年初二凌晨2點才搶到第一單任務”。

王昌的第一單任務是和夥伴們從漢口接貨點運送一批防護服到各大醫院。因為家住遠城區,凌晨搶到任務後,王昌馬不停蹄趕往漢口,守到早上6時送物資的車輛抵達,他再和其他志願者卸貨,再分裝至各自車上運往醫院,“我就覺得,能夠盡到一點力,幫助緩解醫院的燃眉之急,挺滿足的”。

自此,王昌開始了忙碌的志願工作,每天七八時從家裡驅車出發,幫助接送醫護人員或者運輸物資,最晚忙到凌晨3時許才回到家,“我也記不得接了多少醫護、送了多少物資。就記得頭兩天任務不停,一箱汽油兩天就見底了。我認識的志願者,從加入志願者車隊到現在,最少也跑了1萬公里”。

感動護士在車後座留下油錢

王昌清楚地記得,大年初三,自己接送過一位護士到光谷的一家社區醫院。等護士下車離開後,他收到了護士的一條短信。短信寫著:“謝謝你師傅,我給你留了油錢,就在我剛才坐的座椅夾縫裡。”王昌說,做志願工作並不圖錢,但看到這條短信感覺特別感動,“還有醫護送我們志願者口罩,讓我們保護好自己。我們在幫助醫護的同時,他們也在幫助我們”。

2月14日,武漢下著大雨,王昌和小夥伴一共5個人接到任務,要搬運4噸物資並送到外地援漢醫療隊。王昌負責把其中一批物資送至江蘇醫療隊所在酒店。到達酒店門口後,因為人手不夠,志願者全身都淋透了。得知情況後,江蘇醫療隊醫護們一擁而上,幫忙一起在雨中卸貨搬貨。有一個女護士大聲招呼,“來,給我抱兩件,我有勁兒”。不一會兒,大家就幫忙把物資都搬空了,這讓王昌倍感溫暖。

從1月25日到4月5日,除了中間有11天因故在家休息,王昌一直在路上奔忙。他陸陸續續加入了6個志願者車隊群,哪裡有需要就跑哪裡。

最讓王昌覺得溫暖的,是給火神山醫院的工地師傅送蛋糕等食品物資,一共18臺車開著雙閃朝著火神山方向進發,“那個瞬間我心裡滿滿都是感動”。

平凡人讓志願精神閃光

“我覺得志願者精神也是武漢精神的一種體現吧。大家每人多出一點力,每天做得好一點,疫情就能早一天結束。我們也都可以早點正常生活,出去工作、賺錢。”王昌在談到做私家車志願者的初衷時,如此表示。

志願司機們起初可能只是個體的一腔熱血,通過一次次任務的完成,每個志願者看到了同樣奔赴在線上和線下的、更龐大的志願者團隊,這些分屬於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階層,甚至來自不同地方的人,被一根隱形的線聯結起來。

他們切身地意識到:武漢,是我們自己的城市。我們可以做一點點事,發一點點光,幫助城市變得更好。

志願者們是一個個普通人,絕大部分人彼此素未謀面,卻通過網絡積聚在一起。此時的挺身而出不僅意味著勇氣和擔當,也讓抗疫一線的人員不再孤單,讓人與人之間感受到美好的希望和善意。而這樣的希望和善意匯聚成光,凝聚起共克時艱的磅礴力量,激勵我們戰勝疫情、化解危難。(長江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